陈大愚和陈佩斯长得像(惊梦戏中戏值得你细品)(1)

《惊梦》演出现场。王晓溪 李笑鸣 摄

本报5月31日讯 首度同台演出话剧,6月1日-4日,为岛城观众连演四天“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惊梦》。5月31日,父子俩接受媒体采访,并与观众见面交流,详解《惊梦》之惊艳。

《惊梦》是著名编剧毓钺与导演陈佩斯继2015年《戏台》之后再度携手、历时三年打磨的一部全新力作。该剧通过一个昆曲班和春社在两军对垒间挣扎求生存的故事,展现了戏剧命运与时代波澜、小人物际遇与民族命运的交织。剧中陈佩斯饰演一生挚爱昆曲艺术的班主童孝璋,陈大愚则饰演平州城里首富之子、戏痴常少坤。

“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父子首次同台演出,陈佩斯笑言儿子“没减分”,陈大愚在剧本探讨阶段就介入这部戏,又私下做了很多功课,入戏比较快。

为了这部戏,该剧主演团队深度学习了昆曲艺术,陈佩斯直言“我对昆曲本体的认识跟大家(普通观众)差不多。”但是《惊梦》剧中展现的是昆曲的极致美。用陈大愚的话来说,观众可能听不懂昆曲,但是就会觉得美。话剧《惊梦》舞台上的舞台,又演绎昆曲之美,包含了“戏中戏”的《惊梦》无论是舞台设计、服装道具,还是台词走位,都十分讲究,把战乱年代艺术的传承、家国的前途、小人物的命运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演员的喜剧表演中发出阵阵笑声,又能将时代下文化传承的坚守和人物的悲欢娓娓道来。这部戏荣获“2021文化原创榜·年度戏剧”等多个赞誉,被称作“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我不是奔着赞誉工作的。我们就是想要有所想、有所思、有所突破。”陈佩斯说毓钺当初写《惊梦》剧本也是反复寻找“路”,曾经两次都撂下了。“我们都在摸索,都在想自己往前走一步,自己超越自己。”至于最终的成功,陈佩斯总结“几十年的积累,也应该出现这样一个完整的作品吧。”

“戏剧不在殿堂,是百姓生活需要。”陈佩斯再三强调,人们经常高看了戏剧,“戏剧不是意识形态,应该是生活常态。”他解释,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人装扮成“神”,变装,让“我”成为“他”,就是中国戏剧最早的形式。“中国人特别容易解读戏剧,一桌两椅,大家就能入戏。中国人的戏剧抽象思维从小就有,看戏台上的人扮上了,就知道是演什么。”陈佩斯认为,“文化复兴最重要的是戏剧文明的复兴,这是文化的总根。”

据悉,继话剧《惊梦》之后,青岛大剧院还将上演舞剧《咏春》、话剧《丽南山的美人》、杨丽萍舞剧《孔雀》、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大型演出,为观众打造一个精彩的暑期演出季。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贾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