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面的六章讲的都是君子,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本章虽然没有说君子、小人,但还是属于修行君子的内容。可以说,换了一种问答的方式还是在讲君子。相比于颜回来说,子贡的学习不够刻苦,有投机取巧之嫌。这从问问题的方法上就可以看出来。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要修行的“捷径”,要修行“秘笈”。孔子竟然还真的给了个答案!
子贡的专属问题,非专属答案
这就是一个走捷径的问题。自己不去深思,不去体征,而希望老师给个结论性的答案来指导自己终身的修行。孔子今天心情好,所以他给了子贡一个答案。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如果赶上孔子心情不好,或者是他不喜欢的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来,一定会被孔子劈头盖脸一顿臭批。这样的问题,颜回、子路等德行修养高深的学生问不出来。因为在颜回、子路的心中都不会有找捷径的想法。这样的问题,一般学生也问不出来,因为他们不但没有这个水平,没有这个胆量,也难以有机会向孔子讨要“秘笈”。这就是子贡的专属问题。朱子说:“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尹氏曰:“学贵于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乎此。终身行之,不亦宜乎?”(《论语集注》)尹氏也说,孔圣人虽然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但他也不过是在拿自己的想法推行开去,你看孔子把求仁的秘笈都告诉了子贡。孔子所说的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把第231章的标题也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孔子在回答冉雍什么是仁的时候说:出门见人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谨慎,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认真。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里做官不会招致怨恨;在卿大夫的家里做官也不会招致怨恨。也就是说孔子回答“仲弓问仁”和子贡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时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子贡所问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的答案就是“修行仁德”;修行仁德的关键在于掌握这个“恕”字;“恕”字的精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本章孔子说“恕”字就是一个可以终生奉行的字。《里仁》篇中,孔子曾经很郁闷,呼唤着曾参的名字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我的修行之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马上就理解了,老师说贯穿始终的修行之道就是“忠恕”两个字罢了。朱子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说明孔子认为“忠恕”两个字都非常重要,要贯穿于修养过程的始终。“忠恕之道”是儒家伦理特色之一,对后人,特别是读书人的影响非常之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人忠实诚信,又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不会产生怨恨,人际关系自然技能达到和谐,社会秩序自然也就安定了。这样的修行原则的内涵依然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延续。
本章子贡问一言,“一言”既可以说是一个字,也可以说是一句话,还可以是一个观点。孔子说“恕”而不说“忠”,也没有说“忠恕”,说明,子贡和孔子的问答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在孔子的心中“恕”比“忠”还要重要。如果只能说一个字的话,宁愿舍弃“忠”而保留“恕”。所以,修行之人首要的就是要将心比心,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能领悟到这样的一层含义,修行之路就坦荡光明了。
可以终生奉行之言
子贡问的是“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指的是指导个人修行的最重要的字。《子路》篇记载,鲁定公也曾经问过孔子“一言兴邦”的话和“一言丧邦”的话。这之的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话。孔子说“一言兴邦”的话大概就是“为君难,为臣不易”;“一言丧邦”的话大概就是“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里的一言就是一句话,而不是一个字。
孔子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语言高手。他总能在大家觉得没有头绪的繁杂问题中抽丝剥茧找到精华。这给中国文人以及中国官场文化开创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口号化的先河。数千年来,优秀的统治阶级总能利用文字的魔方,语言的魅力将繁杂的政见言简意赅地传达道社会各阶层。这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国家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要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够领会贯通,文字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道客村曰:
推己及人之谓恕,终生奉行仁义住;
己所不欲勿施人,求仁修德之要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