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故事(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1)

《论语·卫灵公》中记子贡向孔子问:能不能一句话一辈子可以执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要叫别人干。这是孔子“仁”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体现出一个人对别人的尊重与爱戴。相反,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推给别人干,是不对的。在孔子生前,鲁国就发生过这样一个事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故事(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2)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掌握大权的季孙氏(季平子)与另一位贵族郈氏作斗鸡比赛。斗鸡是当时人经常举行一种竞技活动。双方各拿出一支训练好的公鸡,两者相斗。鸡胜者人胜。是一种驯养家禽后的平等竞争。但两个人都心术不正。季平子在鸡翅膀里撒上芥末,对方的鸡斗时如果啄到鸡翅,芥茉便辣了眼,看不见,只能被动战败。而郈氏却在鸡爪上按上锋利的金属钩子。此鸡向前一抓,便可把对方抓伤。两人都用此阴谋诡计,坑害别人,也就是自己不愿做的事,叫别人做,结果两人的骗局都被对方揭发,相互揭发、责难、攻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鲁昭公要借机削弱季孙氏的权力,偏袒郈氏。季孙氏却有意一让再让,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后,把鲁昭公赶出国门,使其流浪国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故事(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3)

鲁国贵族内部这一番勾心斗角的行为,都不符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结果都也没有好下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故事(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4)

许多人崇拜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确实有好的东西,最好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这一主张来自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次革命运动中的《人权宣言》,这一宣言中这样写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见,西方的这些好思想是参照孔子思想而来,“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纲领和孔子思想息息相通的。这一适用于全人类的格言也为联合国所采纳。翻译为西方语言就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去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故事(孔子箴言故事仁者爱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