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处世方法和态度。无论是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超然出世,还是后来伴随政治色彩逐渐浓厚的纲常制度,大到国家社会历史,小到家庭伦理个人,形成了细密如丝的伦常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止,要求着事物的标准,紧紧围绕“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的“道”的核心。万物由“道”而始,万事循“道”而行,万事以“道”为終。如果从现代视角来解读所谓的“道”,可以视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区别事理的法则、和规范人们行止的秩序,进而体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处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论语吗(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演旭作品

人们惯常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自己获得利益为目标,以自己的情绪释放为前提,以自己不受伤害和冲击为首要。而一味地只考虑自己形成惯常的思维定势,这种处世态度无形中就给自己设置社交的防御屏障,不能很好地与外界多方面因素正常沟通,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就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感,社会关系恐惧症,严重影响人的成长发展。《论语•卫灵公》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未必接受,推己及人,把握好与身边相处的尺度,适当把考虑问题的角度从自身扩大到外围,从要求别人转换到做好自己,“克己安人”,可以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和干扰,达到“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人们很欣赏在复杂的矛盾中能全身而退的人,这样的人其实不是退,而是能主动处理好复杂关系,平衡生活中的矛盾。每个人都不能游走于生活之外,都要积极主动的融入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做人有原则,不过分,有尺度,学会和生活相处,学会和世界相处。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可参考建议:一.家庭生活方面。要立足于情感,做到知足,平衡好物质与精神需求。二.亲友关系方面。分辨清人伦,做到知止,注意关系亲疏,把握相处分寸。三.工作环境方面。有立身原则,做到知常,坚守职业精神。四.社会环境方面。要有公德意识,做到知行,遵从公序良俗。五.天道运行方面。要敬畏因果,做到知命,尽量努力做好自己,不违背良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论语吗(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没有谁是世界的中心,生活更没有所谓一帆风顺,在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对于这样一种生活的常态,晚清学者曾国藩认为,“物来顺应,未来不迎”,能解决的就努力做好,不能解决的就交给时间,顺应天道,才是智者所为。无论是技术性的处世方法,还是情绪性的处世态度,掌握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学会和生活相处,能承受生活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学会和自己相处,允许自己有情绪释放,平衡好自己的心理,平衡好自己与外界的矛盾,才有机会成就更好的自己。知足有快乐,知止有界限,知常有原则,知行有境界,知命不畏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论语吗(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

演旭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