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出土古剑(麟剑人类源流史西亚古代民族)(1)

阿拉伯人与阿拉伯帝国1

一、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The arabs)是指西亚和北非讲阿拉伯语的居民。 “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欧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

1、起源

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人部落,他们认为自己是以实玛利的后代。在历史上与亚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犹太人)等有亲缘关系。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后,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完成统一后,迅速向外扩张。8世纪中叶建立起东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称“大食”)。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建都麦地那,后移至库法。倭马亚王朝(661~750)迁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迁都巴格达。10世纪起,国势渐衰,并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哈里发政权。1055年塞尔柱土克曼人攻占巴格达,东部哈里发国遂亡。西部各哈里发国也随之先后覆灭。但哈里发的名义一直延续到1258年。

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和之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广为传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岛上以游牧为生的闪米特(Semitic)居民。

阿拉伯帝国之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并且经历了混血。形成一个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为纽带的语言文化群体。此时的阿拉伯人已经不是民族概念。

2、历史

(1)伊斯兰教诞生前

阿拉伯人是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民族。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广为传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岛上以游牧为生的闪米特(Semitic)居民。近代则包括从非洲大西洋海岸的茅利塔尼亚到伊朗西南的沼泽地带操阿拉伯语的诸民族,其范围包括北非马格里布(Maghreb)全部,阿拉伯半岛以及中东等广大地区。

由于有相当大的地区变异,该民族有各种不同的体型与长相,无法以刻板模式画分。阿拉伯半岛上的早期阿拉伯人,主要是在荒漠上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的游牧民族。定居的阿拉伯人则在绿洲上种枣、椰和谷物。绿洲也成为商队们从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向文明的北方运送香料、象牙和黄金的贸易中心。迄今,沙漠游牧部落与市民及农民之间的区别在阿拉伯世界中仍普遍存在。 那时候的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宗教,南方阿拉伯人主要崇拜日月星辰,北方阿拉伯人则将泉水,岩石和植物等物体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当时的阿拉伯人仍处于氏族社会的阶段,由于贫瘠的沙漠可以供养的人十分有限,阿拉伯人开始向外迁移,但是当时的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又对阿拉伯人入境进行控制,造成了阿拉伯半岛内部相对的人口过剩,使得半岛内部的阿拉伯人征战不断,血亲复仇盛行。

(2)伊斯兰教兴起

公元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频繁交战,使得途径红海的商路几乎中断,从而刺激了麦加古莱什人的贸易活动,极大地动摇了当地的氏族社会制度,私有制产生,麦加开始繁荣起来。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出身贵族哈姆希氏族,可是家庭已经败落。穆罕默德尚在娘腹中时,父亲外出经商染病身亡。穆罕默德的童年在沙漠中长大,5岁返回麦加,6岁时母亲病逝,此后由他的祖父和伯父抚养。穆罕默德的少年靠着为人放牧维持生计,随后跟着伯父前往叙利亚经商,从而使年轻的穆罕默德开阔了眼界,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穆罕默德25岁时,受雇于富孀赫蒂彻,前往叙利亚经商,不久后穆罕默德于赫蒂彻成婚,从此过上了家境殷实的良好生活。

然而穆罕默德并不贪图富贵,经常于禁月(伊斯兰历9月)期间到麦加近郊的山洞静居隐修,沉思苦想,寻求真正的信仰。据说610年的某个夜晚,安拉的启示开始降临。后来穆斯林称这个夜晚为“授权之夜”(古兰经称之为“高贵的夜晚”),从这一天起,伊斯兰教诞生,穆罕默德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生涯。

伊斯兰教成立后,穆罕默德采取秘密传教的方式传教,入教者寥寥无几,且大多数是亲朋好友。大约在612年,穆罕默德公开传教,却遭到古莱西人的反对,伊斯兰教面临夭折的危险。正在这时,穆罕默德邂逅了叶斯里卜的来者,原来是叶斯里卜内部为了有限的资源开始相互厮杀。620年的禁月和621年,分别由6名和12名叶斯里卜人皈依伊斯兰教。621年,穆罕默德和叶斯里卜人在麦加郊外订立誓约:穆罕默德负责调停叶斯里卜部落内部的纠纷并传教,叶斯里卜人对穆罕默德宣誓效忠。622年朝觐时节,75名叶斯里卜皈依者来到麦加,与先知穆罕默德订立新的誓约,全力支持穆罕默德。随后麦加的穆斯林开始迁往叶斯里卜,这些人被称作“迁士”,他们都是早期穆斯林的核心成员。穆罕默德将叶斯里卜的名字改为麦地纳,意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首先制止了麦地纳的仇杀,随后对麦加的古莱西人展开反击,经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以及伊斯兰教中的团结,平等的说服力,大批阿拉伯人皈依伊斯兰教。

629年,穆罕默德来到麦加朝觐。632年,穆罕默德率领10万穆斯林来到麦加朝觐,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讲”,阐述了伊斯兰世界的社会准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逝世,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强大帝国已经初步确立。

(3)统一

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中西部,成为团结沙漠游牧部落──贝都因人──和绿洲城镇居民的宗教力量。在一个世纪之内,伊斯兰教广泛传播于大部分阿拉伯语世界,此外,还传入中亚和伊比利半岛。作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语言的阿拉伯语,因伊斯兰教的快速兴起而广泛通行于中东及北非地区。阿拉伯文化的要素,包括对游牧生活的赞美,便同许多当地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然而今日的阿拉伯人并非全为穆斯林,在世界各地,以阿拉伯语为本族语言的约有5%是基督教徒、德鲁兹教派(Druzes)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和泛灵论者。

经过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战争,穆罕默德及其继承人开始率领阿拉伯骑兵队四周进行征服,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基本打下了阿拉伯世界疆域以及土耳其,西班牙,中亚和意大利,印度,外高加索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经历了早期麦地纳哈里发时代,倭马亚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另外,在北非和欧洲的西班牙,法国的一部分都有过穆斯林政权的存在,并且十分包容,基督徒,犹太人只要交纳人头税就可以保持自身信仰。

3、文化思想

阿拉伯人的历史贡献与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与伊斯兰教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蒙昧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国内其他一些后来皈依伊斯兰的民族完全笼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腊、罗马与波斯文明的阴影之中。随着阿拉伯人版图与活动范围的扩张,许多民族如波斯人成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传播的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由于践行伊斯兰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在伊斯兰教帝国的统治下,也很少发生针对异教徒的宗教迫害——只要他们交一定的人头税。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在亚洲和北非的影响很大,在阿拉伯帝国极盛之时,成批的阿拉伯人外出经商或是传教,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传播,古兰经所规定的“众穆斯林皆为兄弟”的伟大理念,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阿拉伯氏族社会的根基受到极大的动摇,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间得以相互团结,共同发展。崇尚伊斯兰教宽容,自由与平等的亿万穆斯林由衷地拥护和追随伊斯兰教,甚至不惜以用鲜血和生命来维护伊斯兰教的尊严。

阿拉伯人的贡献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学,数学,历史等领域上,以及文化的交流,发扬和传承上。阿拉伯人崇尚科学,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信徒们,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穆罕默德另一句名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应当用其中的一块来换取一朵水仙花。”这表明伊斯兰教先知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