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3月5日傍晚,恰值元宵佳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万家烟火腾腾,欢声笑语阵阵,汪曾祺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科甲巷。曾通增,祺,吉也,曾祺就是增吉的意思。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汪家有两千多亩水田,两家药店,一家绸布店,几十房屋,可谓豪富人家。汪老爷子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却舍得在教育上投资,花大价钱买了很多古董字画,供后人鉴赏研磨。

父亲汪菊生金石书画皆通,心灵手巧,会做各种小玩意,会奏胡琴,洞箫,长笛,丝竹等乐器,养过鸟,练过武,擅长单杠,能踢足球。他生性随和,喜欢平等待人,汪曾祺十几岁就跟父亲平起平坐,一起喝酒,一起抽烟。老汪对小汪说,咱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后来撰文,如果说我还不怎么笨,一大半原因归功于遗传。我审美意识的形成,就与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

跟很多大户人家一样,家里人怕汪曾祺长不大,便按当地民俗,给他在庙里记了名,法号"海鳌"。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小时候也都在庙里记了名,鲁迅法号“长庚”,周作人法号“启明”。

1925年,汪曾祺进入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读书。幼稚园只有一个女教师,名叫王文英。王文英见汪曾祺小小年纪戴着妈妈的孝,十分心疼,对他呵护有加。

汪曾祺在小学读书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文学天赋,汪嘉勋便与汪菊生商议,为汪曾祺聘请本地名流精心指导,一位指导学《史记》,另一位指导学桐城派古文和书法。汪曾祺认为:"一个人成为作家,跟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所师承的语文教师很有关系。"

汪曾祺从小喜欢观察周边人事,看店铺老板做生意,看手艺人干活儿,看黄包车夫拉车,嗅到了人间“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生活气息,后来他的很多小说,写的都是高邮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人事。

1937年,日本人占领江南,江北危急。汪曾祺举家来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小庵里躲避战火。在这个小庵里,汪曾祺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一本是盗版《沈从文小说选》。他翻来覆去看这两本书,后来写道:"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汪菊生看了沈从文的小说,颇为惊异,“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汪曾祺读书之路(汪曾祺出身富豪之家)(1)

1939年,汪曾祺高中毕业,同学们约他一起去云南昆明报考西南联大,尽管家人很不放心,他还是抱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渴望,踏上了漫漫求学路。后来有人说,他之所以不远千里奔赴昆明,就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汪曾祺对此进行了否认:“不能说我是冲着沈从文去的,当时我也有点恍恍惚惚,缺乏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对我确有吸引力”。

从高邮到昆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先要躲过日本人封锁线去上海找法租界巡捕房办理去越南的签证,然后再到香港,再到越南,再到昆明,前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到了昆明,距离报考西南联大只剩六七天时间,不巧汪曾祺得了恶性疟疾,倒在床上爬不起来,这可把他急坏了:千里迢迢费尽周折来到昆明,耽误了考期可怎么办?

幸运的是天佑善人,打了一针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后,汪曾祺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晕晕乎乎进了考场,考试题目一共八门,连着考了三天,汪曾祺觉得没有发挥好,本来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竟然考上了,他高兴地说,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

第一年没有沈从文的课,第二年有。联大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沈从文开了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课,汪曾祺毫无意外把三门课都选了。此外,他还选修了朱自清的“宋词”课和闻一多的“楚辞”课。

沈从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不大会讲课”。他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很低,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大多数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的讲课既无系统,也不用手势配合说话,更没有抑扬顿挫的强调,很多时候都是“喃喃自语”。几节课下来,也就没有几个感兴趣的学生了。

但是汪曾祺却听得津津有味,他跟同学们说,沈先生讲课非常谦抑,非常自制,非常诚恳,非常天真,“如果你能听懂沈先生讲课中的未尽余意,你会受益匪浅,甚至终生受用”。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学生听孔子的课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这就是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了。

其实沈从文讲课,重点不在讲,而在写。他先让学生们写篇文章,然后精心批改,有时候批改的篇幅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其实这正应了孔子一句话:因材施教。对文学创作悟性高兴趣浓的学生,在他精心点拨下,写作水平便会突飞猛进。如果纯粹没有兴趣,只是为了混学分,拿文凭,那么听他的课便毫无意义。

沈从文经常让学生们写完文章以后,再找一些名家名作进行对比,查漏补缺。比如学生们写了秋天,郁达夫也写了秋天,学生们写了雪,鲁迅也写了雪,学生们写了喝茶,周作人也写了喝茶,学生们看看自己写的,再看看人家写的,多对比,多琢磨,时间一长,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感觉来。

汪曾祺不无赞叹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沈先生)更好的方法教创作”。

沈从文也不让学生们写命题作文,想写什么写什么,但是必须“言之有物”,“先得学会做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不要动不动就想搞个长篇,一鸣惊人。能把千八百字写好,精雕细琢,反复锤炼,这才是实打实的手艺。

有一次汪曾祺写了篇小说,把人物对话写的非常有哲理,富含诗意,自己觉得很美,拿给沈从文看,沈从文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用现在话说,汪曾祺写的有点“装”,脱离了生活。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都是很随便,很普通的,越是文化高的人,越是不拽文词,这样才“真实”。

让人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假来,肯定不是一篇好小说。

当时沈从文住在昆明郊区,汪曾祺每个星期都去拜访沈从文,借书还书,聆听教诲。沈从文对汪曾祺也很器重,跟他说,周作人看透了这个世界,鲁迅还没看透。多年以后,汪曾祺深情回忆:我不但是沈先生入室弟子,更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汪曾祺读书之路(汪曾祺出身富豪之家)(2)

​​读书期间,汪曾祺写出小说《复仇》初稿,并与同学们创办《文聚》杂志,不断发表诗歌、小说,开启了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

1944年,汪曾祺大学毕业,在昆明北郊观音寺一个由联大同学办起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学校薪水发不了,教员们每天吃糙米,有时断了顿,就去野外挖苦菜,甚至捉蚕豆虫,回来煸炒一下,撒上花椒盐,算是打牙祭。汪曾祺大夏天穿西装,由于没钱买衬衫,便围条围巾遮羞,美其名曰“穿空心衣服”。虽是高邮人,但讲一口流利普通话,逐字逐句,边念边讲,讲到生动处,手舞足蹈,忘乎所以。

1945年,汪曾祺和教英文的女老师施松卿谈起恋爱。施老师性格温和,是汪曾祺迷妹,有一种病态美,人称“病美人”。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去农民地里买胡萝卜吃。

1949年,汪曾祺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关于书名由来,他说:"我的小说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故名。"

1980年,耳顺之年的汪曾祺发表小说《受戒》,很多人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篇题材独特,充满诗意的佳作,许多青年作家跟当年汪菊生读沈从文小说感觉一样,惊叹道:“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汪曾祺”这个名字响彻文坛,但是很多人却感到非常陌生,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吃惊地问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汪曾祺?

面对读者们蜂拥如潮的疑问,汪曾祺不无幽默地说:我之所以小说写的还凑合,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就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泡茶馆”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生在昆明时特有的叫法,本地人叫“蹲茶馆”。汪曾祺那时经常泡在茶馆里看书,写文章,听茶客“冲​瞌​子”(昆明话聊天的意思),观察人生百态。

针对评论家们对作品风格的争论,汪曾祺明确指出:"一个作家会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他写作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索林。"

l981年,62岁的汪曾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特地看望了王老师,并献诗一首:小羊乖乖,把门开开,歌声犹在,耳畔徘徊。平生​​,从此培栽。我​​​亦​老,白髭盈腮。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师康健,长寿无灾。诗后还有两行字:敬呈文英老师,五小幼稚园第一班学生汪曾祺。王文英激动地哭了一晚上,跟人说,我教了那么多学生,还没有一个看我的。曾祺走南闯北数十年,成了名家,却至今没有忘记我。

汪曾祺读书之路(汪曾祺出身富豪之家)(3)

​​1989年,汪曾祺散文集《蒲桥集》出版。编者将本书简介别致地印在封面上:"有人说汪曾祺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鱼虫、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汪曾祺发表四言诗一首,题为《我为什么写作》,概括地介绍了自己的写作观、人生观。这首"夫子自道"的短诗是了解汪曾祺创作思想的重要材料。全诗如下: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1996年4月,汪曾祺发表《梦见沈从文先生》:"沈先生还是那样,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长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挟​一摞书,神情温和而执著。在梦中我没有想到他已经死了。我觉得他依然温和执著,一如既往。我很少做这样有条有理的梦(我的梦总是飘飘忽忽,乱糟糟的),并且醒后还能记得清清楚楚(一些情节,我在梦中常自以为记住了,醒来却忘得一干二净),醒来看表,四点二十分,怎么会做这样的梦呢?"

1996年5月,汪曾祺因病去世,终年77岁。沈从文夫人张兆和说:"我很难过。像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人,这一辈已是不多了。"

汪曾祺是“写极简生活智慧”的文学大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擅长从生活琐事入手,文字平淡质朴,深得自然妙趣,于不经意间渗透出睿智,从容的生活智慧。这套《汪曾祺作品集》,写尽人生之乐,读了之后,让人深感“人间值得”,“生活是很好玩儿的”。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