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警卫员中,有这样两人,他们先后陪伴保护毛主席15个年头。前者名叫李银桥,武当派俗家弟子,有一身极其出彩的武艺。

他先给周总理担任卫士,因工作出色被推荐给毛主席,一路从普通卫士做到了卫士长,直到1962年离开毛主席身边,去往天津市公安局工作,可谓见证了毛主席最为壮阔的一段时期。

后者名叫李连庆,与前者相比并没有那般赫赫名声,他1961年成为毛主席警卫员,一直陪伴保卫毛主席直到1976年与世长辞,见证了伟人迟暮是怎样的一副风景。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

毛主席和李银桥

本来,毛主席去世后,李连庆给组织递交了复员申请,想要回到家乡陪伴家人。不久后组织来找他谈话,却不是讨论批准他离开部队的事,而是调他去给叶剑英元帅担任卫士长。

多年给毛主席担任卫士,李连庆养成了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的特质,受毛主席那种大公无私的影响,只要国家有需要,他从来不计个人利益得失。

就这样,李连庆于1976年成为了叶帅的卫士长,一直陪伴保卫叶帅到1986年轰然离世,这十年间,李连庆保卫叶帅的安全的同时,还帮助叶帅完成了许多重大的工作,出力不可谓不大。

前后保卫两位国家高级领导人,长达25个年头,这在高级卫士中也算独一份了。那么,李连庆身上到底有什么特质,能像前辈李银桥一样,被一位位中央领导刮目相待?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2)

毛主席与李连庆

本文,便带你走进共和国卫士李连庆的峥嵘一生,体味那个大时代中,这个共和国卫士是如何炼成的?

1932年,李连庆出生在广东肇庆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与别地的村子有所不同,这个村落自古就有习武的传统,用以强身健体以及防备土匪。

李连庆打小就被父辈传授了一些武把式,加之李连庆天资悟性不赖,且又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成年后便已经是附近十里八村颇为有名的年轻拳师了,还挣得了一个“树龙”的外号。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等中央高层,在斯大林的提议下便开始了抗美援朝的准备,李连庆便是在这一时期参军入伍。同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李连庆转隶为志愿军,踏上了出国征战之路。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3)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不过,李连庆的武器不是枪炮这些东西,而是锅铲瓢盆。对的,就是这些,李连庆入伍后,被分去了炊事班,去到了朝鲜战场上也是个烧火做饭的,没有扛枪杀敌的机会。

老话说: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了。李连庆便是无可争议的金子,那一身拳法可不是白来的,随随便便都能撩倒三四个壮汉。

很快,李连庆就被领导慧眼识珠,从炊事班调到了警卫连,从此开启了他长达三十多年的警卫生涯,为他后来给毛主席与叶帅担任卫士,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可能。

抗美援朝结束后,李连庆三年的服役期也到了,可上级觉得他军事素质出众,便把他留了下来,在广州军区继续服役,这一干便又是6年。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4)

李连庆教孩子练武

上天颇为眷顾李连庆,这次他准备退役时,中央警卫团却来军区选人了,整个军区只要两个人,李连庆顺利地通过了初选,成为了一百名种子选手之一。

此后便是大浪淘沙,李连庆以无可匹敌的姿态,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到了两个名额之一。不久后,北京方面便发来了调令,进入中央警备团,作为毛主席的预备警卫员接受培养。

这时大抵是1960年前后,李连庆得知能有幸保卫毛主席,心中那份欣喜与激动,可谓是有生以来头一遭呢!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5)

毛主席

想法很美满,可现实却颇为骨感。要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不仅要具备高中文化,还要学会游泳、射击、格斗等各方面军事技能,后者还好说,可前者就颇为考验李连庆了。

李连庆出生的地方是个小山村,他从小只跟父辈学了些拳把式,在文化方面那是一窍不通,还是进入部队后上了几年文化补习班,这才勉强可以读读写写。

而今,却要求具备高中文化,李连庆心中压力颇大,可他一想到能为毛主席做事,便浑身都是力量,在接受专业警卫训练的同时,抽出一切时间来苦补文化知识。

仅仅一年之后,李连庆便从一个只会读读写写的大老粗军人,成为了一个具有等同高中知识水平的合格警卫员。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6)

李连庆

1961年,毛主席警卫员中有一人被组织调往部队工作,李连庆便顺利补缺,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给他老人家担任警卫员,这一干就是整整15年。

作为国家主席,毛主席的生活与工作都是绝密的,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为此都付出了莫大的代价。

就比如李连庆,他的母亲去世以及孩子出生,都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回家,家人只知晓他在部队工作,而且是在炊事班,就不明白部队里一个烧火做饭的,哪里有那么走不开身、抽不出空。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7)

毛主席

1967年,毛主席指示李连庆回到老家作调查,却没有一人知晓他的身份。在很多人想来的衣锦还乡,乡民锣鼓喧天的场面,并不曾出现在李连庆的身上,相反他还遭到了乡党的嘲笑。

原来,李连庆担任毛主席警卫员的事情,是要严格保密的,以防有人曲线对毛主席造成威胁。李连庆对于家人一直说,自己在部队当的是炊事员,丝毫不提与毛主席有关的事情。

于是乎,在乡党们看来,李连庆当兵17年,还是一个烧火做饭的,要是别人早就成为大干部光宗耀祖了,这事就成了村里一个反面教材,经常有家长教育孩子说不要学你连庆叔叔。

这让李连庆的家人,在村里也有些抬不起头,李连庆心有愧疚,可也只能默默忍受。只以因为,给毛主席担任警卫员,这是天大的荣耀,为此哪怕承受什么,也是自己甘之如饴的!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8)

毛主席与卫士们在一起

1976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怀着对中国人民的热忱与世长辞,享年83岁。消息传出后,十万万人同悲,而李连庆这些与毛主席有着亲密关系的同志,无疑是最为悲痛的那一撮人。

李连庆怀着莫大悲痛,送完了毛主席最后一程。他感觉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便给组织递交了复员申请,想要回老家多陪陪家人,为家乡做些什么。

可是,组织却没有同意,转而传达了新的任命:给叶剑英元帅担任卫士长。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9)

叶剑英元帅

李连庆接到任命后颇为讶异,叶帅此时已经79岁高龄了,作为解放军中硕果仅存的几位老帅之一,给他担任卫士长,这无疑是天大的荣耀,可为何是自己呢?

李连庆心中有一些想法,不过这也不重要,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第一天职,他没有提出任何困难,而且毅然接下了这份重任。就这样,李连庆在给毛主席担任了15年卫士之后,便给叶剑英元帅当起了卫士长。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许多重要时刻,叶剑英元帅帮助小平同志做了很多很多,而李连庆作为卫士长,亲自参与并见证了许多重要的时刻,成为了共和国翻天覆地的重要见证者。

1986年,叶剑英元帅生命又到了尽头,李连庆再一次承受了莫大的悲痛,与送别毛主席一般,李连庆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了叶帅最后一程。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0)

李连庆(右一)与叶剑英元帅

李连庆的卫士生涯,到此也告一段落,随后调至机关工作。这一年他已经54岁了,从军36载间,给中央领导担任警卫却长达25年,这样的经历,在全军中也没有几个呢!

李连庆被组织调往了广州军区联络局,在这个相对轻松的岗位上,一直干到了1997年才退休。在组织的安排下,李连庆去到了北京与家人一起生活,享受副军职待遇。

2008年,76岁的李连庆,做出了一个让家人震惊的决定:回家乡搞建设!

这一年春节时,李连庆邀请了儿时玩伴陈日明,去北京家中做客。陈日明说起家乡情况时忧心不已:他们的荷路村,总共410余人,村集体收入却不到3000元,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吹到老家,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一些孤寡老弱留在家里,整个村子穷酸落魄得紧……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1)

李连庆在家乡

送别老友后,李连庆心中久久难平,他打算回老家做些什么,便向妻子和儿女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全家人都很难理解,不明白李连庆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回家去折腾什么。

然而,李连庆早已打定了主意,哪怕家人们不同意,他也是要去的。李连庆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过这段经历:“全家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但我总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在呼唤我,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乡来了。”

2008年,过完国庆节后,李连庆带着自己一辈子省吃俭用攒出来的积蓄,以及家人们的“不放心”,孤身踏上了回乡之路,老人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决有力,这似乎是毛主席和叶帅给予他的,非同许可的力量。

曹操曾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连庆便是这样,他的心中有一团火,这是长期受共产主义熏陶,而不断燃烧的奉献之火。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2)

李连庆(左一)

回到家乡后,眼前的所见让李连庆既激动又黯然。激动的是临了了,还能回到梦中的故乡,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而黯然的是,家乡早已不复当年的境况,他小时候尽管大家日子过得苦,可整个村子还是挺像样的。

可而今,村里一片破败感,村口的垃圾堆积成山,沟渠里污水横流,祠堂摇摇欲坠,留在村子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他家的祖屋早已被青苔遮蔽……

为了改善家乡的落魄邋遢,李连庆决定先从修缮祠堂做起,拿出自己的积蓄买材料、请工人,他每天还坚持巡视工地,有时候很晚了还能看到,老人一手持手电筒、一手持着武棍巡夜的场景。

经过大半年的忙活,祠堂终于在2009年夏天修毕,看着重新巍峨肃穆起来的祠堂,老人心中有着难以言喻的激动,村民们也好像觉得内心中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3)

在祠堂门口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200多位捐款村民的姓名和钱数,最多的也不过50元,可出钱、出力最多的李连庆,他的名字却不曾出现在石头之上。

李连庆为了建设村庄,把自己带来的130多万巨款全部投入进去了不说,从来不向人张口借钱的他,还硬着头皮找几个老战友,借了5万元的工程款缺额。

对此,荷路村村民心里都特别感念,每每提起这位老大爷,都会竖起大拇指。有村民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李大爷肯吃亏呀,捐了自己的财产做好村里的公益事业不说,凡事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令人肃然起敬。有这样一位老党员带头在先,我们这些后生能不拥护、响应吗?”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句时常出现在荧屏与书页的话语,也被李连庆奉为圭臬,他表示,自己跟随毛主席与叶帅多年,他们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群众多做实事与好事,早已无形的融入了自己的骨子里。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4)

李连庆(右三)

李连庆曾如此说过:“这次回来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也不是为了享受清新的空气,而是为了在有生之年给乡亲们做点事情。”

王阳明曾提出“言行合一”是士大夫的素养所在,李连庆便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修缮祠堂之后,他又着手改变家乡的经济,跟随毛主席与叶帅多年,除过学习到他们的无私奉献之外,也学到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那便是:实地调研—找出问题—想方法解决!

李连庆奉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把实地调研做得极其扎实,最终发现一个极大的问题,便是在粮田结构上。

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分田到户,确定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有许多分地较多的村民,把政策理解成了:自家承包的土地总数目不可以更改!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5)

李连庆

原来,当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有许多家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老弱与妇女根本无力打理自家田地,导致很多的土地陷入废弃状态。

如果把土地进行调整,让土地实现最大收益,这对于村子的建设是极其有利的。然而,想法是好的,实行起来却不易,自家当初分到的土地,便都认为是自己的,哪怕不种暂时闲着,也不愿意拿出来重新分配,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眼观大局、先己后人。

李连庆在实施此事时,听到了许多闲言闲语,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随着祠堂修缮完毕,村里的沟渠也被疏浚干净,乡亲们感受到了确实的便利,反对声便就越来越少越小了。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6)

李连庆

李连庆与村委会,便把村民们的土地,依照当前的需要重新分配,并留出了一些来修建公用设施。

在李连庆与大伙的努力下,村里有了生态小公园,里面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设施等,村里的公路实现了全部硬化,垃圾集中处理……几年之后,荷路村便成了“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

村容村貌改善了之后,李连庆又开始谋求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最好能让外出的人,都回来在家门口就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村里的大繁荣。

然而,这并不容易,村里没有什么特产,也没有资源搞什么企业,李连庆研究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荷路村发展的路子。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7)

李连庆与记者

直到2009年,庆祝一位外甥女新居落成之际,他才有了一个颇为可行的想法,那就是在外甥女所在的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珠川村建一个养牛厂。

珠川村有一大片低洼盐碱地,多年来一直处于废弃状态,李连庆觉得这很可惜,觉得在这儿养牛挺合适。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0年春,李连庆和外孙何丙泉一起贷款100万元,在珠川村创办了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主要饲养肉牛,乡亲们亲切的称呼他为“牛司令”。

牛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李连庆投下本钱后,可能好几年都看不到收益,需要一直往里面砸钱,这让很多人颇为不解,不知道李连庆为何会去筹办这样一个短期看不到收益的牧场。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8)

李连庆

后来,李连庆在记者提问时,他说:这是受毛主席的影响,为人民服务是长期的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真正细水长流的好处,这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

这一年,老人家已经78岁高龄了,却还要整天在牧场里忙东忙西。有次,女儿李艳来牧场看望父亲,整个人心疼又心痛得不得了,怜惜地看向父亲问他:为何要遭这罪?北京有大房子住,有母亲和他们这些儿女照顾,有什么不好呢?

李连庆笑着回答女儿:“回山区办牛场,别人看起来是苦一些,可对我来说吃苦就是享福。你看看,我身体比在北京还要好!”

是啊,对李连庆来说,活在世上就必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毛主席和叶帅可是一直在为人民服务,从来不曾停止。自己没有他们那么大的本事,可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去做自己能做到的,这样才不辜负他们对自己的器重和教导。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19)

李连庆

在养牛场,李连庆是董事长,外孙何丙泉是总经理,看着挺像个家族企业,可李连庆却表示不是如此的,建立养牛厂不是为了自己赚钱,而是在进入正轨后,交给村里的后生们。

2014年,养牛厂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家乡的一家肉牛合作社,为了拓展规模,希望从他们公司赊购一批牛犊,李连庆得知后,立马就答应了。在李连庆公司的帮助下,这家肉牛合作社拥有了100多头牛犊,成为了资产上百万的农村合作社。

2015年,李连庆公司又斥巨资引进优种公牛30头、母牛300头,来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同时改良本地肉牛品种,实现第一期上市肉牛500头的目标。同时,在李连庆的带动下,附近的十里八村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家养牛专业户。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20)

李连庆在牛圈工作

除过养牛来解决村民当地就业问题外,李连庆还在努力通过其他渠道来实现这一点,比如与港商洽谈,希望引进一家电子厂,便可以解决近乎1000多名村民就业的问题。

李连庆作为公司一把手,却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作风,在牧场从不以老资格自居,与饲养员们同食同住同劳动,做一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每天早上第一个巡视牛舍,晚上最后一个关灯离开。

对于群众的困难,他更是尽一切努力去帮。2013年村里的晒谷场年久失修,无法承担当年的晒谷任务,而村委会一时又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修缮,李连庆得知后就从自己工资卡里拿出三万元给村子修晒谷场;

2014年,镇上的杨柳中学45周年校庆,他又从退休金拿出3000元支持本地的教育事业;当身边的群众出现困难时,他每次都会主动慷慨解囊,给予一两千元,帮助人家解决一点问题;…

红一连连长刘志新生平简介(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21)

李连庆在工作

李连庆的一生,前半生数十年军旅生涯,得遇毛主席与叶帅,让他的人生的高度与厚度,都有了质与量的增长。

而退休之后,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继续发挥自己党员的带头作用,回乡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农民特质”,真正践行了“我是农民的儿子”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