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1)

如果你是九零后或者零零后,建议你去看看话剧《人世间》,一晚上你可以虚拟的过一把上一辈人的人生;如果你是八零前,那我也建议您去看一下《人世间》,坐在剧场里你可以利用三个小时间穿越回过去,重新走一把熟悉的来时路。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2)

这是一个真正以小人物为主的话剧,结结实实的现实主义题材。戏剧的脉络,人物的语言,包括那些细枝末节的道具都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有过经历的人会有种恍若昨夜的不真实感,没有经历的人会感叹,哦,那时候原来是那个样子。在东北这座普通的城市里,有一个叫做光字片的居民区,几十年来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小时候上学放学,大了以后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平常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唯有时代的变革在每家每户每个人身上留下深深地烙印。周家就是光字片中的一家,《人世间》描写的就是以老周老两口和三个子女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大作家梁晓声先生利用八年的时间用手写创作了上百万字的同名鸿篇巨著,导演杨佳音和他的团队要将如此大体量的文字“ZIP”到一个晚上两三个小时,还要将老人家的思想内涵囊括其中,谈何容易!不过,显然这帮子年轻艺术家做到了,演出结束梁先生登台对着他们说了句“我爱你们”,有这一句就足够啦,有多少付出也都值了。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3)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4)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5)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6)

话剧《人世间》由北京一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中演四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携手联合制作,以周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为圆心,辐射出新中国成立后底层平民的生活史,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与复杂在舞台上动人的呈现出来,并向饱含社会形态的底层民众与中国精神致敬。这部戏的主线就是老周家的小儿子周秉昆,从表面上看在这个家里他最没出息,其他人活得都比他精彩。大哥周秉义先是爱上了走资派的女儿随后上大学有了见识当了官,二姐周蓉干出了那个年代出格的事情,跟着一个被打成反革命的诗人私奔去了贵州大山里,就连周老爷子都是走南闯北的到处走,只有周秉昆从小到大到老一辈子没离开过光字片。他的人生看似波澜不惊,但却很曲折很有戏剧性。因为同情后来真的爱上了被别人欺负生了孩子的苦命女人郑娟,因为引用了“扬眉剑出鞘,我哭豺狼笑”反对四人帮的诗句而被迫离家出走,刚刚当了饭店老板日子刚好起来却因为打了当年欺负郑娟 的恶霸而被抓入狱。“小人物”周秉坤一路走来都是坎儿事事不顺当,喜欢看书是他最喜欢的事儿,他说我就是想看看书里人都是怎么活着的。虽然他也有怨言,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周秉昆一辈子一事无成,但他一辈子没混日子。在周家,周秉坤是最不起眼儿的那个人,没有人过鼓励和夸奖过他,但就是因为一辈子没离开过光字片,他最后成了最有资格为周家续写家史的人。这,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再普通不过的一生,平淡无奇而又实实在在,在他身上有无数人的影子,有你有我也有他。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7)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8)

咱再说说演员。这部明星版话剧中,虽然没有大演员,但都是实力派。扮演周秉昆的乔振宇是个老演员,说他老不是年龄,而是资历老,从艺多年拍片无数,塑造人物无数,积累了深厚的演技功底。不过,上舞台演话剧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在剧中,他有两个角色,一个是串场的讲述者,另一个是男主角周秉昆。在舞台上和镜头前完全是两回事儿,他演的周秉昆少了点戏剧演员的张力和自信,但是这样反而更加真实自然,跟贴近这个在内心深处就带着一点点小自卑的人物个性。但是他骨子里是硬气的,就在郑娟生孩子出院四顾茫然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说:“这孩子以后他姓周,我周秉昆的儿子。”就是这句话给了郑娟这个苦命的女人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尊严,点燃了她生命的火焰。说实话,在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无论从气质和外形,很多人并没有看好扮演郑娟的演员杜若溪。但是舞台上的杜若溪证明了她就是那个我们想象中的郑娟,自卑善良而又有自尊和韧劲儿,她的自尊来自于别人故意博同情,而她却说“我怕别人同情我”,说这话时声音很弱但却很有量。作为上海话剧中心的演员,她对角色的拿捏掌控恰到好处,尤其是临近尾声那场戏,儿子在美国因为救同学被歹徒枪击身亡,一盏灯一张床一个儿子用过的盒子,将近五分钟的时间,她一个人大段走心的独白显示了一个实力派演员非凡的舞台掌控力。还有周家老爷子周志刚,老演员孙星对这个“工人阶级不打知识分子”的老工人角色的演绎朴质自然,朴实到仿佛不需要演技,只演自己就是了。别看他是一个老工人,但是洞悉世事极具人生智慧,他不卑不亢看似不讲理却又事事都在理。当然,还有老演员李珍扮演的周母、存毅演的周秉义、赵秦演的周蓉、张永恒演的棉猴、王继续演的蔡晓光、高高演的德宝等等,看过之后回想起来,每个人物都有真真实实的立在那里,虽然不那么清晰但却动心,因为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通百姓的缩影。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9)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10)

半个多世纪的跨度,上百万的文字,导演杨佳音带着他的创作团队截取了梁晓声先生原著的众多极具代表性的生动感人的桥段,以散点式的呈现手段将这部书展现在舞台上,如同舞台版的“清明上河图”,那些个立体的真实的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与背景中组成一幅幅时代风情画卷,逐一的展示在人们眼前。首演谢幕时,快三十年没进剧院看演出的梁晓声先生登台感慨万千,说了如下一席话:“我们都知道,自从电影和电视剧以很快的速度繁荣的时候,话剧的空间在全世界都被挤得越来越小。但是话剧曾今带给人类最丰富的表演与观赏能最直接交流的那样一些机会,也可以说人类不灭话剧就应该永存。在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但是据我所知,中国的话剧工作者,像缪斯守护者天庭的艺术殿堂一样始终守护着我们的话剧舞台,在这些守护者之中,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所以我猜想,大家可能希望我给这部戏打多少分,而我不能打分,也不愿打分,因为我觉得打分对于你们的努力反而显得更轻佻一些,它不能代表我此时此刻完全的心情。我看到你们以特别真诚的感情投入到话剧艺术中,,你们就是今天晚上最近距离接受的中国话剧的守望者,中国话剧的明天和中国话剧的将来会在你们以后的守望中使舞台闪亮发光,所以我西恩里对你们中的每一个都充满了敬意。我最想说的其实是,我爱你们。我也觉得我们的观众也越来越朴素,今天的观众其实是中国话剧铁粉级的观众,因为有大家在,他们的努力才最值得,才显得更幸福,我分享你们的幸福。”

撰稿 张学军

编辑 张学军

供图 天桥艺术中心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11)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12)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13)

70年代话剧(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风情画卷)(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