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王允,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那个巧设连环计,利用貂蝉,激化吕布和董卓矛盾,成功诛杀董卓的人物。历史中真实的王允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还原一下。

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王允是一名标准的官二代,家里是名门望族,世世代代在州郡做官。但王允并不同于一般的纨绔子弟,他年轻时好大节,有远大的志向。经常诵读经传,早晚学驰马射箭,文武兼修,德才兼备。同郡郭林宗曾经见王允,大为赏识,评价说:“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啊。”就与他结为知己。

三国中突然消失的几大名将(此人在三国中露面少)(1)

王允

王允十九岁的时候已经在郡里面当官。当地有一个小黄门官叫做赵津,飞扬跋扈,横行霸道,是县里面的大患,王允把他抓起来杀了,为百姓除了一害。赵津的兄弟依靠宦官,借机诬陷,桓帝震怒,就把王允的上司太守刘质当做替罪羊,投入监狱而死。王允因此为刘质送丧回平原,为他守丧整整三年。

之后,王允再度出来做官,郡里有个人叫路佛,年轻而且品行差,仗着有钱有关系,收买太守王球,想得到一个补吏的职位。王允听闻消息,找王球争辩,阻止王球这样做。王球大怒,派人抓捕了王允,想把他杀了。刺史邓盛听说这件事,急忙骑上快马,前往太守衙门,保释王允,并且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最终王允因此而闻名,而路佛却没有得到任用。

这下子王允成为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朝廷三公都同时想征召王允任职,最后他选择在司徒高第任侍御史。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全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暴动,王允被朝廷委以重任,任豫州刺史。他选用荀爽、孔融等名人为从事,上书解除党禁。同时率领大军,讨伐黄巾军别帅,取得大胜。与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等一起受降黄巾军几十万人,立下赫赫战功。

在受降过程中,王允从黄巾军处得到中常侍张让与黄巾军暗中来往的书信,王允报告了朝廷,揭发其奸情。灵帝发怒,责斥张让,张让叩头请罪,灵帝居然没有治他的罪。张让却怀恨在心,借事中伤,王允被捕入狱。正好此时遇上朝廷大赦天下,王允被赦免,官复原职,仍然做刺史。但张让不肯善罢甘休,仅仅十天,又借口其他罪名,将王允抓捕入狱。司徒杨赐认为王允德行高,不想使他经受痛苦侮辱,于是派人告诉他说:“你因张让的事,一月之内两次被抓,凶多吉少,应当深思熟虑是否应该退让一下,能忍则忍呢。”又有一名下属去狱中探望王允,痛哭流涕,劝王允喝下毒酒自尽,以免在狱中饱受折磨。出人意料的是,王允厉声说:“我为人臣,犯了国法,就应当接受惩罚 ,服极刑以谢天下,哪能喝药求死,逃避制裁呢?”说完,把酒杯扔到地下,起身直接上囚车,重新被关进监狱。

后来,在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等高官的力保之下,王允才幸免于难,得到释放。这时宦官横暴,偶有小怨小忿,就要遭到他们害死。王允怕再遭宦官陷害,于是改名换姓,流浪于河内、陈留之间。

灵帝逝世,王允回京师吊丧。此时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找了王允商量,请他任从事中郎,调河南尹。献帝继位后,任为太仆,再调署理尚书令。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代杨彪为司徒,还是署理尚书令。董卓迁都关中,王允把全部重要的典籍,经史收集起来带到关中。经籍得以保全,王允是有功的。

当时董卓还留在洛阳,朝政大小,都托王允处理,王允忍辱负重,惟命是从,董卓也信任王允,没有丝毫疑心。天子、朝臣,内内外外,没有不依靠他的,所以王允就有机会策划扶持王室的事情。王允看见董卓的祸毒日深,篡夺帝位的逆谋已经露出来了,暗地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谋议共同杀掉董卓。王允奏请护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权力,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以讨伐袁术为名,都带兵出武关道,实际上是想分路征讨董卓,然后拥天子还洛阳。不料董卓生疑,留下他们,王允见计划不成功,于是举荐士孙瑞为仆射、杨瓒为尚书。

三国中突然消失的几大名将(此人在三国中露面少)(2)

董卓(剧照)

第二年,董卓回长安,论起入关的功劳,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坚决辞让不肯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在大事没成功之前,不能有丝毫破绽。您与董卓一起加官进爵,何乐而不为呢?”王允接受了他的意见,受二千户。又一年来临,这年春天,一连下雨六十多天,王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求老天爷放晴。再次商讨诛杀董卓的事。士孙瑞说“:自从岁尾以来,不见太阳,久雨不晴,月犯执法星,彗星孛星仍现,白天阴,晚上阳,雾气相侵。我们应该把握天机,您赶快作出决定吧。”王允认为士孙瑞说的对。于是暗暗地联络董卓部将吕布,用他作为内应。正值董卓入朝贺献帝病愈,吕布因此得到机会杀了董卓。

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凉州兵时,反复不定,态度不够慎重,为日后的败亡埋下祸根。王允开始想赦免董卓的部属,吕布也多次劝王允。但王允又反悔,说:“这些人本来是无罪的,只是跟着董卓犯了错误罢了。现在如果突然给他们加上恶逆的罪名,又特赦他们,那只能使他们自己疑惑起来,这不是使他们安心的办法。”吕布又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准。王允平日看不起吕布,以打手,剑客看待他。吕布这边自认为有功劳,自吹自擂,渐渐与王允不和了。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开始怕董卓这只豺狼,所以压抑自己,屈志相从。董卓被歼灭之后,自己认为再没有什么患难了,在公共场合,很少温润的颜色,不会用权宜之计,因此在他下面的人,也不很拥护他。董卓的将校及在职的多是凉州人,王允研究把原来董卓的凉州兵部队解散。有人对王允说:“凉州人一向怕袁绍而畏关东兵,现在如果派关东兵去解散凉州兵,凉州兵就必然人人自危。可以派皇甫嵩为将军,带领这支部队,留关东兵在陕地安抚他们,慢慢地计议,观察其变。”王允说:“关东举义兵的,都是我的人啊。现在如果距险驻扎陕地,虽然可以安抚凉州人,使关东兵发生疑心,这是不可以的。”

当时谣言四起,要全部诛杀凉州人,凉州兵恐惧骚动,人人自危。他们互相转告说:“蔡邕只因与董卓相好,董卓死时叹息一声,就被株连获罪,更何况我们。现在既然不赦免我们,又要把部队解散,今天解散,明天我们就为鱼肉,听人宰割了啊!”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于是聚集人马,开始围攻长安。城破,吕布逃走。吕布招呼王允一起逃跑,王允说“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灵,保佑我们的国家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皇上年纪幼小,只能靠我们来辅助他。国家遭受灾难,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国家!。”

王允最后被李傕、郭汜所逮捕,并被当场处决,时年五十六岁。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后来朝廷迁都许昌,天子思念王允的忠节,改葬王允,派虎贲中郎将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他本官印绶,送还本郡。封王允孙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可以看出,王允是一个气节高尚,忠君爱国的人,是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年轻的时候嫉恶如仇,不畏豪强,敢于和黑恶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置生死于度外,宁死也不屈服。后来董卓进京,挟持天子,祸国殃民的时候,他又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关键时候挺身而出,铲除奸邪,挽救国家于危难。只是在处理董卓残余势力的时候,不谨慎,欠周详,导致叛军大举反攻。就在城池要被攻破之际,他心里面想的不是逃跑,保全自己,而是国家和天子的安危,最终以身殉国,令人感慨。

王允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几点:1.能力不足,缺乏谋略。 王允有能力处理好州县的政务,一旦大权在握,却没有能力驾驭大政方针。2.性格刚烈,不懂权宜。没有安顿好西凉军队,给予合适的出路,而是计划解散并清算他们,最终逼反了西凉军3.过于乐观,错判形势。成功的时候忘记双方实力对比,忽略西凉兵的战争力量。

所以王允这样的人只适合辅佐,不适合定夺。如果他在诛杀董卓之后,认清楚自己的实力,急流勇退,主动让贤,另请贤能主持国事,自己甘当助手,把握住此时的大好形势,汉室复兴就大有希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