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从这个时候开始,老家的人就会着手准备年货,一天天数着阴历的日子,盼望着大年的到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写在春联里的年味?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写在春联里的年味(春联里的年)

写在春联里的年味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从这个时候开始,老家的人就会着手准备年货,一天天数着阴历的日子,盼望着大年的到来。

村里的鱼塘欢腾起来,大小超市、集市也铺天盖地地推销着年货。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满喜悦的笑脸……年味就这样一天比一天浓烈起来。

自古以来,中国关于“年”的传统年俗有很多,团年饭、压岁钱、开财门……这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贴春联。

记得那是1985年,在父母和姐姐们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土砖屋变成了二层的砖瓦房,一家七口终于摆脱了挤居三室的窘迫状况,住进了宽敞的小楼房。

那年的春节,家里人别提有多高兴啦。大年三十的清晨,母亲就拉着年幼的我一起去离家不远的集市上赶年集。在一个小摊前,只见一位老先生正泼墨挥毫,为人代写春联。“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手好字写出来的春联,让人赏心悦目,买春联的人儿也应接不暇。

母亲在小摊上左挑右选,我也在旁边指着这副拿起那副,可母亲总觉得不太满意。老先生见状,连忙问道:“你要什么样的春联?我可以另外写。”“能不能给我写一副勤劳致富方面的‘对子’?”母亲答着。

老先生略加思索,铺好红纸,挥笔写下“春满勤劳门第,喜融幸福人家”。母亲一看,满脸喜悦地连声说道:“这个要得!这个要得!”

回到家,母亲立马搬来高高的凳子,在对联上刷上米汤,然后她拈着上端,我捏着下端,把春联工工整整地贴在大门的两边。红火的春联,雪白的墙壁,相互映衬之下,格外显眼,既充满了喜庆的氛围,更写出了当时我们家靠勤劳创造好日子的真实生活情景。

自从那次以后,每年过年时,母亲总会喊我一起去集市上买春联,或者从外地带春联回家,然后郑重其事地贴在家门上。慢慢地,我也就养成了过年贴春联的习惯,这既是新年的祝福,更是家风的传承。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过年回老家,或是走亲戚,我总喜欢挨家挨户地看门上贴的春联,看看谁家的春联写得周正,内容新颖。从“年丰国泰家家福,柳绿桃红处处春”到“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再到“大业初成四海九州乐,小康在望千家万户欢”等等,其实,春联的内容与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舅舅家的两位表哥从小就练习毛笔字,写出来的字也工整漂亮。每到腊月二十以后,舅舅就会从小卖部买回几张大红纸,横折竖叠、再剪裁,手起刀落间,几副对联纸就成了。表哥在书桌上把纸摊平,倒出墨汁,然后一只手摁着纸,一只手握着沾满黑汁的毛笔,在红纸上逐字书写起来。他的样子是那样的专注,又是那样的潇洒,让站在一旁观望的我羡慕不已。母亲也一个劲地夸表哥写得好,也鼓励我学练毛笔字。可是不争气的我,至今都没练好毛笔字,写出来的春联也不好意思贴上家门“献丑”。

曾几何时,传统的手写春联一度难寻踪迹,市面上到处都是印刷精致的春联,但相对于质朴清雅的手写春联,让人总觉得少了墨香而略逊风骚。

如今,传统的手写春联又悄然兴起。一些书法家在协会的组织下,进单位,下社区,到广场,为广大市民群众免费写春联、送春联。与此同时,一些书法培训班也火热开办了起来,那些稚嫩的小手有模有样地挥毫写起来,一个大大的福字送给长辈,瞬间就让稀松的年味浓郁起来,让过年的喜乐渲染起来。

春联,写着时代的变迁;春联,写满百姓的幸福。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我的意识里,年的意义,都凝结在春联里。春联已成了一束照耀生活的亮光,悄无声息地传递着浓浓的年味,传递着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愿。

【来源:株洲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