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利给我们的启发(心理学视野下的)(1)

每个人都选择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来自NLP(脑语言程序学)的十二条基本理念之一,虽然我“每天一涂”101天,每天的文字中就包括这句话。

前段时间儿子学校组织学生辩论赛,小伙子所在辩论队过五关斩六将,杀进冠亚军决赛,这次辩论题目是“决定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是道义还是利益”。

我帮助查询了有关资料,也加深了对道义与利益的理解。

在线辞海释义,道义指“道德与正义”,利益指“好处”,最佳指“达到某种目的最为有利的数量与程度,有机体生长繁殖最有利的条件”。道义与利益就是相对立的范畴。

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利给我们的启发(心理学视野下的)(2)

今天下午被称作“技术专家”参加某项目审核,这次是有偿活动,审核结束每人发一个信封,接过来感觉轻的就是空白似的。

这时候,一位专家突然把信封扔在桌子上,就要离去,这一瞬间主持方愣住了,我也琢磨接下来我如何办。

面对生活事情,选择利益还是道义,行为含义到底有何深意。

允许我多啰嗦几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利给我们的启发(心理学视野下的)(3)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父亲喜欢读评书,杨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这些书也成了我的启蒙书籍。

小学晚自习回家,听书的邻居们已经散去,我还会和父亲继续互读一段,惹得母亲责怪睡觉太晚了。照理,父亲与那时很多农村人一样,凡事特爱“品理”,忠孝仁义之类,张口即来。

看到“利益”这个概念词语,就想起孔老先生的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有让人不堪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突然也想起某高人爱调侃的话,“人不喂鸡鸡不下蛋”。

我感觉道义应该高于利益,可是利益又不能缺少。

“应该做却又做不到”,这在心理学中就叫“心理冲突”,严重者会使人痛苦不堪。

为何做不到呢。单位分房子,大家从来都是哭着喊着挑大面积的。学校评职称了,老师想方设法僧多粥少抢寥寥几个名额。发工资奖金时候,从来没见谁抱怨发多了非要退回一些去。

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似乎天经地义,毕竟挣出来才有钱发啊。上市公司更不用说,炒股票核心就是炒业绩。国家层面,美国人毫不讳言,世界范围内就是要首先考虑本国利益。

国家、社会、集体、企业,都可以响亮的喊着维护自身利益,换成个人就要羞于追求利益吗。

这显然不正常,因为上面这一个个群体是由众多的个人组成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利给我们的启发(心理学视野下的)(4)

对此,现代经济学鼻祖斯密假设了“经济人”概念,他认为人性是自利的。

比如,天寒地冻天还不亮,我们小区门口就有人出来卖早点了。他们自己辛苦,起早贪黑,同时又服务了社会其他人。

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类似这样的“小人”组成的,我想其中也包括了你和我。

注意,经济学假设的人只是“自利”,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损人利己,自私的“小人”是损人利己,此小人非彼小人也。

概念真的不同于概念,更勿论个体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看看孔老夫子咋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人家老先生没有说不能求利,所谓君子小人也仅是描述,没有说孰对孰错。

说到底,君子小人既是对立又是统一,非要理解为“非黑即白”就是主观问题了,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灰色的。

我说了好久,说了这么多,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很简单,这仅仅是我的内在在“投射”。

不接受“每个人都选择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本质不过是想做虚伪的君子,耻于做真小人罢了。

其实,我早就做了“小人”了,因为那位专家见大家愣住,忙说把空信封留下以后再用吧。我则愉快的收好了信封,“小人”的连信封也带走了。

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利给我们的启发(心理学视野下的)(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