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80、90后对凯特·温斯莱特最深的印象,都来自《泰坦尼克号》。
特别在对欧美女星金发碧眼、酥胸蜂腰的一贯印象前,凯特的一头红发、丰腴的体型、匀润的面庞,都是独树一帜。
而其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是那幅画、和汽车车窗雾气上的那只手印,对当时年纪还小的我们而言,点满各式遐想意味。
直到成年后,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在Rose之外,她的独特不仅仅体现在外形上。
她所扮演的角色、她出演的那些影片,更加值得称颂。
她是电影史上最年轻就二次入围奥斯卡的演员,七度提名奥斯卡、一次获奖,其他金球奖、艾美奖、英国学院奖更是拿了无数。
在凯特所有影片中,最能体现她演技的,就是这部为她捧回奥斯卡影后奖杯的电影:
《朗读者》。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德国,凯特扮演的,是列车售票员,叫做汉娜。
一个雨天,十五岁少年迈克在放学路上突感不适,呕吐不止。
他刚好靠在了汉娜家的廊道,又刚好汉娜回家发现了他。
汉娜帮他擦掉了呕吐的污渍,照料他直到雨过天晴。
迈克确诊了猩红热,在康复后,他决定登门道谢。
可连迈克自己都没意识到,他对这个年纪能当他母亲的女人的身体,产生了兴趣。
他隔着玻璃,偷偷看汉娜穿丝袜,被发现后慌不择路地逃走了。
迈克开始跟踪汉娜。
他坐在汉娜列车的另一个车厢,看着她工作,又跟回了汉娜的住处。
汉娜让他下楼去拎两桶煤上来,没怎么干过活的迈克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于是,汉娜让他去洗澡,等他洗得差不多后,汉娜拿着毛巾走了过来。
渐渐地,迈克感受到接触自己肌肤的,不再是柔软的毛巾,而是更为柔软、更为光滑的,女人的肌肤…...
就这样,迈克在他十五岁那年,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因此,和父亲关系不大好的迈克,越来越不着家,每天放学后,就急忙赶去汉娜家里,探讨一些对他来说更为新鲜的生物知识。
而汉娜对他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她朗读。
厨房、浴缸、餐桌、沙发、床,处处都留下他和她的痕迹。
他为她,从古希腊诗剧读到契诃夫,从狄更斯读到马克吐温,从《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读到《丁丁历险记》…...
而迈克和汉娜,对对方的感情和需求,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强。
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仿佛一对母子,而在他们心里,他们是一对无比相爱的恋人。
直到有一天,汉娜突然消失了…...
电影《朗读者》的前半个小时,通过中年迈克的回忆引入。
彼时的迈克,已然是位事业有成的律师,住在精致的房子里,过着精英的生活,每天在他枕边醒来的女人,都不一样。
而这些女人,似乎从来没在他的心里停留过。
故事讲到这里,仿佛是在认真刻画一个少年和成熟女性间的启蒙之爱,又或者只是中年成功人士缅怀青春的呓语。
然而,千万别忘记,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结束刚不久的故事,而故事所讲述的内容,远远不止于爱情。
正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样,少年绮梦的背后,是无比冰冷而残酷的现实。
迈克再次见到汉娜,是在法庭上。
当时,迈克已经在法学院小有所成,是教授非常器重的几个学生之一,也有了更青春的暧昧对象。
教授选定了几个学生,全程旁听一场针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而汉娜,此时正站在审判席上。
迈克这才知道,在战时,汉娜在监狱担任看守。
而在她任职期间,每到一段时间,所有看守就必须挑选出六十人送回奥斯维辛集中营。
理由是要腾出空间给新来的犯人。
这件事,随着曾被关押的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出版而曝光,而汉娜本来的生活也彻底崩盘,面临谋杀三百人的指控。
特别是一场教堂火灾时,这些看守并没有打开教堂的门,无数犯人被烧死在里面。
法庭上,因为她率先承认了参与挑选,被其他几个看守联合诬为主谋,她本有机会辩白。
可当法官要求她誊写当时的报告文件作笔迹鉴定时,她承认自己就是主谋。
迈克这时才意识到,汉娜当年要求他为她朗读的意义。
因为汉娜根本不会读,也不会写,她是个文盲。
迈克的朗读,是她了解书中所写内容的唯一途径。
而她畏惧自己不认字这件事被拆穿,于是承担下,本不属于自己的罪责。
案件审理过程中,迈克前往集中营参观,在这里,他对汉娜的感情也愈发复杂。
一方面,是年龄相差巨大的爱恋将如何被其他人看待。
另一方面,他又难以接受汉娜曾经是杀人魔的帮凶。
他本来有机会为汉娜伸冤、辩白,可就在前往探视汉娜的最后一刻,他退缩了。
最终,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
我们很难去责怪迈克,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面对着极端的爱与恨,我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设身处地,也许我们的纠结与痛苦,要更甚于迈克。
毕竟作为一个读书识字的人来说,更难的,是去理解汉娜。
汉娜所有的人生决定,都是为了掩盖她是个文盲的秘密。
在法庭上,法官质问汉娜本来在电子厂工作,为什么突然选择加入党卫军,为什么突然成为纳粹的帮凶。
而汉娜只会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想来,就跟汉娜为什么突然消失一样。因为她工作认真,列车部门决定升她去办公室坐文职。
担心文盲秘密被发现的汉娜,慌忙逃离了本来平稳的生活......
或许一贯认真对待工作的汉娜,在电子厂也得到了晋升,但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的汉娜,也选择了逃走。
还走上了一条绝路。
从迈克为汉娜读书的桥段中,我们明显能看到这是一个无比希望能够阅读、对文学求贤若渴的女子。
到了集中营里,她最独特的行径,也就是会对一些小女孩特别好。
她给这些女孩们食物、睡觉的地方,每夜召集这些小女孩到她的房间里,让她们陪伴她。
所有人都以为汉娜对小女孩有什么特殊的兴趣,但实际上,她只是要这群小孩为她朗读。
而对能阅读文字的巨大渴望,在汉娜心里,转变成了对别人发觉自己不会读、不会写的巨大羞耻。
为了遮掩这种羞耻,她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可惜的是,当迈克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人到中年的迈克,面临了一系列家庭危机后,又惦念起,这个从他十五岁起就驻扎在他内心深处的女人。
他回到故乡,那个似乎还没有变过的西南小城。
在那里,他度过了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在那个夏天,遇到了他一生珍爱的女人。
这个女人,也成为他一生的折磨。
在整理上学时期那些阅读过的书籍时,迈克突然决定要为牢中的汉娜,寄送录音带。
他从《奥德赛》录到《日瓦戈医生》,从《阴谋与爱情》录到《大白鲨》,从《老人与海》录到《牵小狗的女人》…...
而从《牵小狗的女人》开始,汉娜开始通过迈克的录音,从“The”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学习,读和写。
迈克收到了一封,从牢里寄出来的信,上面用笨拙的字体,写着感谢,汉娜还是用带点轻蔑的语气,叫他“小子”。
于是,汉娜和迈克过上了他为她朗读,她给他写信反馈的日子。
汉娜的信越写越长,对书籍的反馈越来越丰富。
然而迈克从来没有回过一封信。
这样的交流持续了十多年,汉娜终于要被释放了。
汉娜已经被关押了二十多年,她和整个世界,完全脱离,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
除了迈克,汉娜一无所有。
迈克终于走进了监狱,终于探视了汉娜。而汉娜也以为迈克将成为自己未来的希望。
遗憾的是,迈克依然无法原谅汉娜曾经的行径。
他用冰冷的语调,质问她如何看待当年的事,并拒绝握住她的手。
离开后的迈克为汉娜准备了房子、新的工作,准备照顾她之后的生活。
可绝望的汉娜,没有看到这一切.
她踩着那些用来听迈克录音学习认字的书,上吊自杀了。
在这部电影里,凯特·温斯莱特用平静且细腻的表演,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粗野但内心深如海的女人。
如果说Rose把那五天的爱恋,和那艘巨轮一起沉入大西洋。
那么汉娜,就是把那个夏天,和自己对文字的渴求,一起封锁在了心海深处。
她人生里唯二平和、安逸的时间,就是和迈克在一起的那个夏天,和通过迈克的朗读录音学会阅读与书写的时代。
汉娜的一生,囚禁在自己编织的牢笼里,至死都没有被释放过。
迈克与汉娜,从对爱欲的渴求,到对文字、知识的渴望,从中年女子与少年的忘年之恋,走到对战时道德与人性的反思与抵触。
他们始终游走在禁忌的边缘,也终生处在这种痛苦与纠缠中。
电影《朗读者》虽然全片没有出现一个战争时期的影像片段,却处处都是战争的后遗症。
被冰冷气氛包裹着的城市与家庭。
被柏林墙分出东西的国家。
施害者因为畏惧讨伐而冰冷地面对世界。
幸存者在经历过那惨痛、灭绝人性的时代,也从此变得冰冷无比。
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少年们,也无法脱离残暴岁月的历史痕迹。
他们的青春,始终被战争的冰冷阴影掩盖。
他们永远在讨论战争,讨论战时的恶行、讨论战后如何追责,思索自己是否也要背上整个民族的罪孽。
迈克的初恋,也永远陷在爱上汉娜是否也有罪的挣扎中。
《朗读者》的背后,是整个民族的战后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