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沐逸

其实绘画说起来,根本不需要多么复杂。我们的祖先直接在洞穴岩壁上画的时候,没有这样那样的理论,画就是了。一些专业人士或者说评论家贯之以各种概念和规律。形成了貌似概念化的理念,其实这也从根本上是违背艺术的本源的。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1)

洞穴岩画

那么既然有这样的理论已经形成,我们不妨研究探索一下,也算是学习前人经验。也未尝不可。今天探讨的是绘画的空间问题。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2)

杨志高作品

我们从小学习素描,其实就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而中国画多是二维即平面空间的形式展开,并总结出来三远法,即,平远,高远,深远。如果你画前后两座山,用三维的方法只能画前面的山,后面的挡住了。但是如果是中国画就解决问题了,后面的山可以往上画,即深远,不仅如此,中国画的二维还成就了移动透视法,著名的《千里江山图》就是移动透视法则,如果用焦点透视,是无法画成的。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3)

张大千作品

​​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4)

​千里江山图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5)

王维安作品

​​

上次和王维安老师探讨,曾经说过,西方的基弗和里希特的作品都是二维空间,基弗作品里面貌似有焦点透视,但是整个画面却是二维的。里希特的照片绘画也是一样的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6)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7)

基弗作品

一个朋友曾经用过一个名称是“压缩空间”,姑且就是这个意思。他把空间压缩了,即把远处的色彩语言向视觉中心靠拢,这样以成就了画面的大气场。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8)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9)

​里希特作品

塞尚的出现,开启了现代艺术之门,同时也把西方一直以来的焦点透视打破了。上次唐勇钢老师说,塞尚的绘画是“二维半”,也不无道理,塞尚的作品没有按照透视布局,为了画面的结构,但局部是却有三维的处理,所有画面即厚重,又有自由的结构。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10)

塞尚作品

同样的画家,巴尔丢斯,巴巴作品都是这样的。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11)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12)

巴巴作品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13)

巴尔丢斯作品

儿童绘画和装饰画(比如丁绍光)均属于二维作品,但是儿童绘画少了秩序和社会信息……不能称其为艺术作品(严格来说),而毕加索和马蒂斯则不然,他们虽然学习了儿童天性,却有着厚重甚至城府的信息。儿童与大师的界限不言而喻。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14)

​​毕加索作品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15)

马蒂斯作品

鉴赏绘画艺术之美(今日艺术随谈绘画的二维和三维)(16)

儿童作品(作品由画家边宁提供)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一直以来所学习的三维表现技法就一概否定吗?

回答也是否定的,当然不是。那么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话题会接着探讨……

杨志高202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