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家一向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康熙帝制定的皇子教育,十分全面,也十分严厉。

到了乾隆朝,乾隆帝鉴于其父辈夺储斗争的惨烈,和祖父康熙帝对皇子们教育很严厉,对他们的管束却很不严有关,于是继续其父雍正帝的做法,对皇子进行各方面严加管教。

乾隆被过继出的两个儿子(乾隆如何以身作则)(1)

曾经担任军机章京的赵翼云在自己日记里面这样记载:自己值早班的时候,五鼓刚敲了一遍,那时候部院文武百官还没有一个到了大殿外,只有内府有几个人来去匆匆。黑暗中自己还残留很强的睡意,时常复倚大殿柱子在那里假寐,却已经隐隐望见有白纱灯进入了隆宗门,那是皇子们进书房了。......皇子们进了书房,就要开始读书学习了,学经史,作诗文,每日皆有定量的课程,一段时间后,则又有满洲师傅过来教国书(满文)、习国语(满语)及骑射等事,直到黄昏才结束一天的课程。

乾隆帝的教子方针是“所重在乎习国书、学骑射”,读书学习应该“讲求大义,期有裨于立身行己”,反对“寻章摘句”、“唱酬题赠”等“书愚陋习”。

乾隆被过继出的两个儿子(乾隆如何以身作则)(2)

乾隆三十一年五月,乾隆帝见十五阿哥(即后来的嘉庆帝)日夜把玩的扇头有题画诗句,落款为“兄镜泉”三字,是十一阿哥(即后来的成亲王永瑆)所写的,第二天即在乾清宫召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宣布:这种做法是受汉人师傅们书生习气的影响,以别号为美称,鄙俗可憎。

勒令皇子和老师们整改这种“不良”风气,假使不知省改,相习成风,“其流弊必至令羽林侍卫等官,咸以脱剑学书为风雅”,将关系到国运人心,不可不知儆惕。

乾隆帝认为:“人情好逸恶劳”,人总是趋于便利,如果自己不警惕,自甘堕落,最后必然变成所谓的文弱之体而且不能再振作,久而久之,就会忘记祖宗礼制,其危害性极大而且无所底止,必须防微杜渐!”

乾隆帝这一段议论,确实有些道理。

乾隆被过继出的两个儿子(乾隆如何以身作则)(3)

后在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乾隆帝发现八阿哥因为自己的私事从圆明园入城,在此期间,既未奏知乾隆帝,又不禀告自己老师,乾隆帝认为这殊属非礼。

他在为此事下发的谕旨中说,阿哥们在书房读书学习,需要检束身心,自当出入有常,跬步必谨,而且皇子贵胄外出,按例需要派散秩大臣、待卫等人进行护行,这不仅是礼制的需要,而且为使皇子“不得行止任情”,亦防“外间愚妄之徒,得以藉端诡遇,驯至结纳依附诸弊”。

此事发生后,对八阿哥及其老师、谙达(满语:伙伴,朋友)等分别处罚并示儆,并将此九百多字的长谕录出,贴于书房之中,“使阿哥们朝夕观省”。

乾隆帝对皇子们如此严格,其目的是“即在书房,原非专事儒生占毕,惟当循规蹈矩,使心志不致外驰。且兄弟辈昕夕相聚,砥砺交资,尽化其畛域忮忌之见,亦甚有益”,说白了就是为了不让皇子们在外鬼混乱来。

即使给皇子们派有了一定职务的,“无事之时,仍当日理常课”,绝对不允许出现旷课,废书的情况。

乾隆被过继出的两个儿子(乾隆如何以身作则)(4)

他这样做的结果,确实没有出现皇子之间争权夺势的局面。但他的教子方针却收效甚微。

在乾隆帝成年的十个皇子中,除二十六岁就死去的第五子永琪“少习骑射,娴国语”受到钟爱以外,其余九人,在这方面均不见长。

而且其他皇子最后都变成文人书生,几乎都有诗文集传世。

皇五子永琪工书法,六子永路善绘画,兼通天算。十一子永瑆竟成为清代名书法家,并有《诒晋斋帖》及诗集等传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和乾隆帝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乾隆帝自己嘴上说要习国语(满语),勤骑射,不要沉迷于汉人诗书或者琴棋书画,但是乾隆帝却是历史上文化水平排名前列的皇帝,他自己也是极为善诗文、喜书画的才子。

在乾隆帝以身作则的重大影响下,皇子们有样学样,就不难理解了。

乾隆被过继出的两个儿子(乾隆如何以身作则)(5)

而且乾隆帝还有迷之自信,他总觉得世上只有自己能抵御汉人文化,其他满人无法抵御汉人文化的腐蚀,所以他认为汉人文化只有自己能研究,其他满人不能研究,更不能沉迷。

这就造成了乾隆帝自己天天沉迷琴棋书画,却不让自己孩子和其他满蒙八旗子弟研究琴棋书画,一有发现八旗子弟中有喜欢琴棋书画的,立马下谕斥责。

乾隆被过继出的两个儿子(乾隆如何以身作则)(6)

这也导致很多皇子生活得极其压抑,甚至最后开始摆烂,比如十七子永璘一烂到底,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也不擅长国语和骑射,就喜欢好游嬉和音乐,并经常微服出游,间为狭邪之乐。

从这一点看,乾隆帝的教育皇子措施远比康熙帝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