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刚刚亲政不满两年的同治皇帝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中年丧子的慈禧太后来不及悲伤,清廷当时的复杂局面也容不得慈禧太后悲伤,同治皇帝驾崩仅半个时辰后,她便召集诸亲王大臣商讨大清皇位传承问题。同治皇帝年纪轻轻便病逝,尚未子嗣;咸丰皇帝又仅有同治皇帝一个儿子,别无他人,所以对于咸丰皇帝一脉而言,“子承父业、”的传位制度便无法运行。
同治皇帝
慈禧太后原本的想法是继续实行垂帘听政制度,大臣们当然不会同意,这不仅有违祖制,从道理上也说不通,一个堂堂大清帝国哪能没有皇帝,传出去还不让人笑掉大牙!于是群臣建议是不是先选择一贤者继承皇位,然后再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似乎也觉得自己的提议并不稳妥,即使自己想要学着武则天登基称帝,也断断不能在这个备受群臣关注的时候表现出来。一计不成再施一技,早就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而准备的第二套方案被慈禧太后大声宣布:“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看见慈禧老佛爷发怒了,谁还敢反对啊,就在大家面面相觑、哑口无言的时候,醇亲王奕譞嗷嚎一声,伏地痛哭。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为何选择载湉继承皇位,又为何承继文宗显皇帝,也就是咸丰皇帝为子而不是承继同治皇帝呢?自己的儿子被选为皇帝这样天大的好事,醇亲王奕譞又为何会伏地大哭呢?是因为太过高兴?还是感激慈禧太后对自己儿子的厚爱?还是因为担惊受怕被吓得魂不附体呢?
慈禧太后选择后继之君的唯一目的就是自己能够继续垂帘听政,而保住自己垂帘听政的地位必须有几个前提。
1、必须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而不能成为太皇太后。
同治皇帝驾崩的时候,他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还活得好好的,也就说阿鲁特氏已经成为皇太后了,就算是垂帘听政也是阿鲁特氏的权力,轮不到你慈禧了。别说唯唯诺诺、毫无政治智慧和手段心机的阿鲁特氏没这个本事垂帘听政,即使她是武则天一样的人物,慈禧太后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大权旁落。所以,她必须选择“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选择一个和同治皇帝统一辈分的近支兄弟来继承皇位,首先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才是继续垂帘听政的前提条件。所以,这个人必须承继文宗显皇帝,成为咸丰皇帝的过继子,也就成了同治皇帝的弟弟,自己的儿子,那么自己又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了。
道光皇帝一脉
2、必须选幼而非选贤才好控制,才能驾驭,才能实现的目的。
最让慈禧太后震怒的就是群臣们的那句“择一贤者继位”,你们选一个贤能的人继位为帝,还用的着我吗?还有我什么事?所以,慈禧太后绝不会选择满足自己皇太后条件的贤能者继位,但也不能直接选一个傻子啊,那也太明显了吧!慈禧太后不会做这样的傻事,所以她会选择一个年幼者,既能借辅助之名垂帘听政,还能从小调教让其顺从自己,这样即使长大了,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傀儡,一举两得。
光绪皇帝
3、必须符合祖制规矩,还得防止大权旁落。
上面已经说了,同治皇帝没有子嗣,咸丰皇帝又只有同治皇帝一个儿子,所以距离皇位最近的近支皇亲就只能从咸丰皇帝的父亲——道光皇帝孙子辈里面选择。道光皇帝生有九子,其中两子早夭;皇五子奕琮过继给了别人已不算道光皇帝一脉;皇长子、皇八子、皇九子均无子嗣,不用考虑;最后便只剩下皇六子奕訢和皇七子奕譞了。
恭亲王奕訢
从权力争夺上讲,虽然恭亲王奕訢曾经在“辛酉政变”中对自己鼎力支持,算是自己忠实的支持者,但是有实力如此强大、政治手段如此高深的父亲存在,如果选择他的儿子继位为帝,可真就没慈禧太后的什么事了,真就可以找个地方颐养天年去了。从亲属关系上讲,醇亲王奕譞是自己的亲妹夫,他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外甥,过继给自己当儿子再合适不过。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限制条件和具体要求,慈禧太后选择醇亲王奕譞次子载湉继位并不是心血来潮,一时起意,而是深思熟虑、详加斟酌后的最佳选择。
醇亲王奕譞
那么,自己的儿子被选为皇帝的醇亲王奕譞又为何伏地痛哭呢?作为慈禧太后的妹夫,奕譞除了能够在朝中了解慈禧太后,更能通过自己的福晋——慈禧太后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深入了解。他太懂得慈禧太后是怎么样一个视权力如生命的女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尊严,她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如果慈禧太后觉得奕譞的存在是对自己权势的威胁,她绝对不会在乎什么亲戚关系、外戚内臣的,自己儿子登基的日期就是自己的死期。所以,奕譞在慈禧太后面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同时让慈禧太后看见自己的怯懦和软弱让慈禧太后放松警惕、不将自己视为权力威胁,从而达到自保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