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1岁的周树人提着一个大皮箱来到北京,在教育部担任佥事,由此开启了长达14年的北漂生活。

1918年,周树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使用“鲁迅”为笔名。在那以后,“鲁迅”两个字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鲁迅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 鲁迅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度过晚年(1)

1926年8月,鲁迅离开生活了14年的北京,远赴福建,应邀担任厦门大学的国文系教授。4个月后,鲁迅辞去职务。1927年1月,鲁迅应邀到广东广州,在中山大学担任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

鲁迅在广州与许广平生活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时光。鲁迅是一名美食家。在许广平的带领下,鲁迅对荟芳园、别有春、妙奇香等粤菜馆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得出结论是“这里很繁盛,饮食倒极便当,食物虽较贵而质料殊佳”。

鲁迅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 鲁迅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度过晚年(2)

不过,鲁迅在广州也没有停留很久。当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双双离开广州,来到上海。

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在上海生活了9年,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期间,鲁迅除了1次回浙江绍兴老家和2次到北京办事外,一直留在上海。

在民国时期,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最繁华的3座大都市(现在也是)。为什么鲁迅会将上海作为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

其实,鲁迅最初来到上海时,在生活、工作上颇为不习惯。

鲁迅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 鲁迅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度过晚年(3)

上海的房租极为昂贵。当年,鲁迅在北京居住时,还能够依靠不菲的薪酬和稿酬,在八道湾胡同和阜成门外购买两处房子。可鲁迅到了上海后,就因为昂贵的房租伤透脑筋,甚至因为顶费(中介费)很高,他和许广平不敢换租房子,因为“屋少费巨,殊非目下之力所能堪任”。在上海买房子?不存在的。想都不敢想。

鲁迅非常不习惯上海的生活环境。上海的喧嚣嘈杂、经久弥漫的煤烟、不绝于耳的麻将声,都让鲁迅从心底里感到厌恶。

此外,鲁迅对上海文人的造谣生事、害人卖友等行径都感到不可思议。许多上海文人的文章里面充满着打打杀杀的暴力词语,摆出横扫文坛、破坏一切的架势。

鲁迅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 鲁迅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度过晚年(4)

因此,鲁迅来到上海之初,多次在给朋友的信件中表示,“欲北归或另觅居屋”。可是,鲁迅并没有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

鲁迅之所以继续在上海居住、生活,是因为上海有着北京、广州不具备的优势。

一方面,上海在生活保障、创作保证、文化氛围等方面有其它城市无法相比的优势。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都市,号称“远东第一大城市”。这里不但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还是教育文化事业极为活跃的地方。

鲁迅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 鲁迅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度过晚年(5)

在教育方面,上海有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劳动大学、立达学园等知名高等院校。在文化方面,受北伐战争的影响,大批文化人来到上海,使得上海取代了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文化中心。鲁迅作为一名文化界人士,当然愿意在文化中心生活、工作。

上海发达的经济,使得鲁迅能够获得比较丰厚的版税和稿酬收入。我们知道,鲁迅在上海期间,没有在大学里任教,而是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鲁迅就是依靠比较丰厚的版税和稿酬收入,得以在上海过上了比较体面的生活。

众所周知,鲁迅在上海生活时,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这些杂文被誉为“匕首和投枪”,攻击有力量、有战斗性,如果放在其他地方,很难发表出来;而在上海,由于报刊众多,发表没有太大困难。就算有困难,鲁迅换一个笔名就能够重新发出来。

鲁迅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 鲁迅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度过晚年(6)

另一方面,上海能够为鲁迅提供比较安全的人身保障。

鲁迅在上海租住过3个地方:景云里23号:四川北路2093号、与山阴路132弄9号。这些地方都在虹口范围,属于“半租界”。

为什么叫半租界呢?

这是因为,这一大片地方,虽然不属于租界范围,但由于地处租界与华界的缓冲区域,不但有大量中国人居住,也有许多外国人居住。鲁迅在这里居住,能够获得比较安全的人身保障。

鲁迅为什么要到日本留学 鲁迅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度过晚年(7)

1932年11月,鲁迅曾经去北京看望母亲和朱安时,北京师范大学曾经去探访他,住在上海租界是否危险,鲁迅回答:“租界和内地现在没有什么分别,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原是一家人,统治阶级现在很灵敏,不过现在被统治阶级也很灵敏,所以现在没有什么危险。”

由于居住的地方是半租界,因而鲁迅将自己的一本杂文集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是“租界”二字的一半,“亭”是当时上海文人居住的一种狭窄亭子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