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主要是依靠士兵的体能、军队的畜力以及统帅排兵布阵的能力等因素来决定战争的胜败。在战国晚期,中国正式进入冷兵器战争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属于铁器的时代。

相较于战国前的青铜器时代,铁器的大范围使用使得骑兵迅速崛起。铁质武器更加的锋利且利于造型,防护装具让战马在战场上也发挥了不小的作战作用,其中最优秀的重甲骑兵应该要数汉武帝时期的骑兵。

然而,在作战只能主要靠近身肉搏的时代,能够拥有杀伤性器械、远投装备等就显得技高一筹了。

这就促使古代充满智慧的、优秀的军事家、发明家们总结前代武器的优势,并加以改良发明,然后一次次的更新换代,发明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重武器。

如远距离发射的杀伤性武器——弩机、攻城战中的“巨无霸”——临冲吕公车、远投武器——抛石机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重武器。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1)

湖北发掘大型东吴古墓,古代先进弩机重见天日

跟随着书卷走进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总是能每每惊讶于古人的智慧和心灵手巧。

那时没有高超的冶炼和锻造技术,可古代的技术师们却总能通过自己一次次的实验总结经验,打造出让即使拥有高尖端科学技术的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器具。

这其中,有至今都让人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在千年前古墓中的三星堆文物,也有适合远距离射杀敌军的弩机。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2)

1972年的初夏,天晴分外晴朗,荆楚地区的仲夏已经初现热气了,但是早晚的温差着实算大,所以在山间背着大包小裹的一行工作人员们多数都穿着薄外套。

他们是湖北鄂州市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此行是为了纪南城南水门出的一座三国时期大墓进行发掘。一行工作人员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在他们正前方不远处一个岗地上有一处看似墓顶一样的砖室凸起,他们今天的工作地点就是这座三国时期的大墓了。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3)

至今为止,工作人员还记得初次发现这座三国大墓时兴奋地心情。随着国家对考古工作的日益重视,能够投入到考古工作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专家们更能专心对各时期的大墓进行保护性发掘。

这就代表着,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研究不止停留在史书文献上,而随着技术的日益精进,还有更多的实物会被发掘,用来佐证那段曾经存在的灿烂华夏文明史。这座三国大墓的发掘就有利的证明了这一点。

这座三国大墓的砖室墓从可见外形看,规模十分庞大,且有被挖掘偷盗的痕迹,为避免砖室墓被再一次破坏,工作人员把所见马上上报上级文物局,想要对该处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4)

不久,湖北省文物局对此进行了批复,并且给予了大力支持。鄂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了避免古墓再次遭受破坏,立即开展了对该墓的抢救性发掘与清理工作。

该处古墓十分庞大,且拥有严谨的结构布局和复杂的内部规制。墓内繁杂齐全的文物种类就很令人瞠目结舌,由此判定该墓主人身份之高。

即使有被盗的痕迹,但仅凭留下的文物,在湖北也实属少见,而且还有一把三国时期的弩!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5)

黄武元年弩机实物出土,尽显三国时期武器威风

而经过挖掘证明,这确实是一座三国时期的古墓。墓中的陪葬品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都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素材,尤其是那把躺在兵器陪葬品中的三国弩机,那个只出现在文献中,千百年来没有实物原型的大型重武器。

工作人员看到三国弩机的实物近在眼前,都显得格外兴奋,这意味着今后对三国时期的弩机的外形和原理的研究可以不只是依靠文献记载,还有实物作为研究依据。

尽管大家面对东吴大墓都很兴奋,但是发掘清理才是首要工作。兴奋之余,他们都开始专注这座三国东吴大墓的发掘清理工作,更兴奋于眼前这一个又一个的文物会给接下来对三国时期的种种研究带来多少的便利和事实的佐证。

当一个个文物被清理出来时,大家的兴奋也渐渐归于平静,专心于手上的考古工作,拿出应有的专业精神面对这架弩机的清理维护工作。随着墓地清理工作接近尾声,这个重武器的真面目呈现在人前。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6)

原来这是一把黄武元年弩机,这把黄武元年弩机在新鲜出土的时候,木臂保存情况不大好,有很大一部分的残缺。后来专家潜心查找文献,再与实物一一进行对比,把这把弩机进行了一比一复制还原。

复原后,再来看一看这把三国时期弩机的原貌,只见弩机是由木弩臂和铜弩机两部分构成的,而原来欠缺的弩弓的部位已经被专家完美的修复了。

黄武元年弩机弩臂全长54厘米,弩臂里面最窄的地方只有4.4厘米,最宽的地方也才有6.6厘米。整个弩臂平面略呈亚腰形,从侧面观察弩臂,上面是平直的、下面则是呈现弧形,两头很厚实、中间非常的薄。

从弩臂侧面观察,在据前段大约9.5厘米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穿孔,这个方孔长4.5厘米、宽为1厘米;在弩臂距尾端4厘米处正好镶嵌着铜机郭。这个铜机郭全长17.3厘米、宽为4.1厘米,机郭的平面是窄长的"凸"字形。这把铜弩机整体由望山及牙、牛、悬刀、枢等部件构。

这把弩机给专家们研究三国时期的弩机提供了实体参考,修复后的弩机被保存在湖北博物馆中。从这把黄武元年弩机的整体结构,再结合史料记载,我们能够窥得三国时期大型重武器的原貌,这其中也包括在文献中被记载的神乎其神的诸葛连弩。

但是,作为同一时期的弩机,黄武元年弩机尽管与诸葛连弩有相似之处,还是有很多实际上的区别的。那么,作为同一时期的大型重武器,区别在哪呢?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诸葛连弩。

三国时期弩机品种繁多,结构不同能取长补短诸

《魏氏春秋》中记载诸葛连弩称“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连弩“矢长八寸”着实是连弩史上的重大改革,固然这是诸葛亮测算出的最佳尺寸,但为了适应和配合整个连弩结构上的变化,脱离了矢长取决于弩臂长度的限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弩机原理和结构上的重大变化。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7)

其次,诸葛连弩“以铁为矢”也可以称为重大的改进型变化。

矢头为铜、矢身为铁,不仅解决了羽毛装备会影响箭矢飞行速度、高度和稳定性的问题,还因为本身就是金属箭矢,锋利程度大大提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箭矢的杀伤力。

箭匣底部有磁石的构造,运用铁箭矢又解决了张弓时可能存在的箭矢倒向反方向或者发射时滑落的问题。这些改进都保证了箭矢的连续供应和连续发射问题。

除此改进之外,诸葛连弩增加了连杆,利用杠杆原理,使原本要使用很大力气才能拉动的弓弦能轻易的扣上,并且保证了能够连续发射箭矢。

连杆不仅取代了几百年来弩上不可或缺的铜质弩机,还保证在其口弦下压的同时,利用箭匣下压的力量,压迫发射销,起到击发箭匣中箭矢的目的。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8)

诸葛连弩的又一项重大发明应该属箭匣了,诸葛连弩箭匣实际上就是现代枪支弹匣的鼻祖。

在国内外关于武器的史料中,没有一个关于弹匣的记载早于诸葛连弩!《三国志·杜夔传》注引傅玄序中还曾记载,马均在初见诸葛神弩时,以“天下之名巧”盛赞诸葛连弩。

还申请过要就诸葛连弩进行改进性实验,觉得只装十只箭矢也太少了,改良后至少能装五十只,而后再大力推广使用。但最终没有被重视,项目被搁置。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9)

剧照

三国弓弩尽显古人智慧,诸葛亮还进行改良发明

因为箭匣安装在弩臂的上方,这样就遮挡住了一般连弩的望山位置,而我们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像是根本没有纠结过有没有瞄准器的担忧,直接拆除了望山

很显然,没有了望山,诸葛连弩的射击准确性会有很大下降,看着优于其他弓弩的改进,这好像不是诸葛亮的风格。

面对这一“退步性”改进,让人有些不明所以。但是,通过对当时相关战争、兵器方面古籍的翻阅,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10)

书中记载,在诸葛连弩发明之后,蜀汉仍旧在大量的生产一般弓弩。由此看来,这并不只是因为诸葛连弩的制作难易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有相互弥补的用意。

俗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虽然诸葛连弩有瞄准性方面的欠缺,但是在大军压境或者城池攻防战中,能够瞄多准往往不是关键,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先机和战斗节奏,才是胜负的关键

依照这样的推论,诸葛连弩的射击准度能有多高好像不是很主要。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11)

这应该就是黄武元年弩机和诸葛连弩作为同一时期的弩机之间最大的区别吧。黄武元年弩机保留了望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射击的准确性,这一特点可以与当时的诸葛连弩相辅相成,在战争中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诸葛连弩进行火力压制,而黄武元年弩机则在其后进行精准射击,已达到歼灭敌军关键性指挥作战等主要人物的目的。以此来掌握战争节奏,达到克敌制胜的最终胜利。

考古时挖出二战时期的飞机(湖北发现一弩机)(12)

专家探寻弩机机身铭文,铭文雕刻制度有了佐证

其实,在黄武元年弩机出土之前,这样先进的重武器在三国之前是否真实存在,曾一度被怀疑过。在古籍中关于三国时期,甚至是三国之前朝代的弩机描写的神乎其神,让人一度产生怀疑也是有的。

这也难怪,三国之前,中国的科技发展还停留在青铜器和铸铁的时代,冷兵器战争刚刚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否跨越科技的层层进步,发明出能够远程射击,并且杀伤力强大的武器确实有待商榷。

更何况,此前并没有三国时期的弓弩出土,并没有实物作为佐证。而又因为这些发明的奇思妙想和先进程度,在文献上更是缺少能站得住脚的科学资料。而相较于黄武元年弩机,还有更先进的诸葛连弩,这就更加增加了后人对三国时期弩机真实杀伤力的怀疑。

别的弩机不提,就说诸葛连弩的神奇,也许是人们带着滤镜看呢。因为刘皇叔的身份,古人奇怪的血缘信仰,使得诸葛亮这个皇叔座下“第一军师”难免会被神化。

如今结合实物研究,在翻阅古籍资料不难发现三国时期的弓弩确实先进,且杀伤力很强。再看机身的四处铭文,更能掌握当时弩机的很多信息。

一处铭文雕刻这制作的官署、监造官和匠师的名字,一处刻着制作的年份,一处雕刻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姓名,还有一处雕刻着弩机的强度和臂师等信息。从黄武元年弩机的铭文可以看出,当时的弩机管理制度非常完善且严格,使用制度也是专人专用的。

结语

经过长时间的奋战,完成了现场勘探和发掘的工作人员,把文物封存好,准备打道回府,进入下一轮对文物的仔细维护研究中。

这次黄武元年弩机的出土,为今后研究三国时期的弩机提供了很大实物上的佐证。不管曾经的研究多么波折,这座大型的三国东吴墓的发掘,给三国时期文化、军事、武器、经济等等多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充分的实物佐证。

参考文献
  1. 罗开玉,诸葛连弩及其再发明初论<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考古;经济与管理科学·旅游;《四川文物》,2004年.05期20_27
  2. 何建萍、谢世海、余夏红,湖北鄂州抢救发掘一座大型东吴古墓<报纸>·哲学与人文科学·考古;文献来源:《中国文物报》1_1
  3. 王宝琪,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重武器<期刊>·基础科学;社会科学Ⅱ辑·初等教育;《少儿科技》,2019年.12期24_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