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张熹珑编辑 |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黄埔区发展潜力如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黄埔区发展潜力如何(弯道超车京津冀)

黄埔区发展潜力如何

记者 | 张熹珑

编辑 |

厚度仅为1至2厘米的VR眼镜、根据位置与状态自动播放歌曲的纳米耳机、实现后台与使用者视角相连接的AR工业头盔……

7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纳米创新产业高地首批产业成果发布。其中,最抢眼球的为医用DNA纳米机器人。

传统肿瘤治疗方法中,需要对病人进行诸如导管介入、化疗等手段,会带来脱发、免疫力下降等负面影响,病人治疗过程也很痛苦。

但DNA纳米机器药物可以避免以上的副作用:“常规肿瘤疗法对身体细胞存在无差别杀伤的副作用,而DNA纳米结构作为药物载体,在其内部载带不同的针对性药物后,通过静脉注射即可进入人体,无需麻醉、无需导管,也不受X光机器的辐射风险。”智能纳米机器药物靶向肿瘤治疗项目助理张甜说。

这也是全球首个在活体内递送药物的“纳米机器人”。目前在这个领域我们属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是‘0到1’的一个突破。

这批发布的纳米“黑科技”中,大部分来自广州黄埔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其中不乏“全球首个”“世界领先”。

成为纳米“猛将”,广州黄埔经历了什么?

换道起飞:瞄准4-6级短板

事实上,2019年之前,谈起纳米产业,广州黄埔的身影并不活跃。当时公认的纳米高地为“一南一北”:南是以苏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北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首个重点发展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区域。早在2006年,苏州纳米产业就已起步。2021年,苏州纳米产业产值达1255亿元,相关企业达946家。

如果说苏州是赢在起跑线上的玩家,那么北京则拥有天然的研发优势。国内从事纳米科技研发的主要科研机构和高校均集中在北京。

2019年黄埔纳米产业进入快车道之时,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已经与中科院签订多个项目合作,建设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而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球知名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

想要弯道超车的黄埔,将目光瞄准国内纳米产业短板。

科技创新链共分为9个级别的技术成熟度,其中1-3级是基础科学研究,4-6级是成果转移转化,7-9级是企业研发的产品与商品。

其中,国内科技创新链的4-6级缺失,是纳米产业化存在的难关。而这个环节又承担着链接实验室和市场的桥梁作用,导致创新链脱节。

一方面,1-3级已被北京、苏州等“抢占先机”,另一方面,广东市场开放、基础产业完善,促使黄埔将发力点集中于4-6级,即“转移转化”环节。

这样的背景下,广纳院成为国内第一个成建制、主攻科技创新链4-6级的研发机构。广纳院在2019年10月成立,聚焦中试、样品、参数、工艺、工程化的研发,让技术做成果转移转化。

广纳院市场部王佳琦告诉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市场转型目前是广纳院的着力方向:“市场转化已经成为这个产业的重点。现在,我们主要负责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转移转化工作。”

在广纳院成立的这一年,黄埔区纳米产业开始“起飞”。

2019年9月,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纳米创新产业集聚区合作备忘录》,打造“中国纳米谷”。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纳米谷所处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

在知识城“三集群两高地”目标中,其中一个高地就是“纳米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化高地”。

同年12月,黄埔区出台国内首个纳米产业专项政策“纳米10条”。“纳米10条”是当时国内支持力度最大、政策体系最全的纳米产业专项政策,在产业集聚、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中单个纳米企业最高能获得超过1.7亿元的政策扶持。

与广纳院相对应,其以北约30公里位置,中国纳米谷承担起7-9级,即开发可产业化的商品。

7月17日公布的首批成果中,5G滤波器就是来自中国纳米谷的首个产业化项目。

“滤波器是手机的核心芯片之一,其作用是对频谱进行划分,使得每个信道之间不互相干扰。5G滤波器在纳米级别上进行设计,一个5G手机里面的滤波器达到50-100颗。”广纳院副院长李红浪表示。

不过,作为“新生儿”的黄埔纳米产业,在产品上仍存在短板。譬如目前,国内纳米药物载体技术、疫苗的载体技术和疫苗纳米佐剂等仍处于进口依赖的状态。滤波器方面,目前国际上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巨头在销售。

李红浪提及,现在国内的产品主要还是以中低端为主,“全球的需求量达到每年500亿颗以上,这么大的需求量我们才做到了5%,而95%的高端产品都不是我们所掌控。希望在3-5年时间赶上,缩小甚至能够比肩国外先进产品。”

弯道超车:产值突破千亿

2020年,黄埔纳米产业产值超过630亿元。北京晚报曾报道预计北京纳米2020年产值将超500亿。对比这一预测值,黄埔纳米已经完成面向京津冀的弯道超车。

目前,广州高新区纳米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正向苏州逼近。

“大湾区已经聚集超过1万家跟纳米相关的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纳米产业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纳院院长赵宇亮告诉记者。

而黄埔区作为大湾区纳米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已建成46万平方米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基地。其中中国纳米谷已集聚超过100家纳米领域创新型企业。

黄埔区内,已聚集小鹏汽车、粤芯半导体、天赐材料等硬科技巨头和中国纳米谷、中新国际智慧产业园等重点产业项目,为纳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作为经济引擎之一,黄埔纳米产业的加速还体现在区域整体经济上。

2021年,黄埔区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到4158亿元,仅次于天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771亿元,占全市比重38.9%。黄埔区第二产业引擎的动力,来自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而这两个产业又跟纳米产业息息相关。

2021年下半年,黄埔提出“万亿计划”,其中“万亿制造”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迈入万亿级序列,培育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等。要打造以新材料为主的两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纳米产业是绕不过的发力点之一。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纳米主要是一种底层材料技术,具有较强普适性,其下游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设备、新式材料等。

成立初期,广纳院就与小米集团、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TCL集团等15家企业合作签约,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纳米医疗等多个领域。

成果公布同日,粤港澳大湾区纳米产业创新联盟战略合作正式签约。此次参与战略合作签约的企业包括广纳科技、中国国际金融、TCL商用等龙头企业与行业组织。

可以发现,参与联盟战略的主体涵盖多种类型:既有金融投资机构,也有下游应用公司,以及相关组织机构。

赵宇亮表示,将几个领域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旨在形成互相支撑的产业生态。“每个企业的需求可能不同,有的是产品升级迭代,有的是资金,有的是底层技术研发”,形成产业联盟,有利于构建从研发至产业化完整的产业链。

而能够进一步辐射港澳地区、与两地形成学术和产业交流,是相比北京、苏州,广州黄埔的另一大优势。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纳米产业的过程中,来自香港、澳门的相关主体也被纳入整体战略中。

赵宇亮提到,香港在纳米技术研究方面很活跃,“几所高校都有较多队伍在从事纳米科技的研究”。不过,由于香港的产业链完整度有限,因此其产业化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这次我们也把香港基础研究的成果纳入到大湾区的产业化里面”。

“创新高地应面向港澳,创立粤港澳大湾区纳米科技离岸创新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原校长刘良进一步建议。

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长周期的产业,纳米科技转化应用也需要更长的时间。例如DNA纳米结构机器人,目前属于前期基础研究的阶段,还没有进入临床。要真正应用于市面,张甜预测,“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此外,产业化的研究成果面临强劲的对手。以纳米化妆品为例,王佳琦认为竞争对手已在品牌、市场营销上有先发优势,“像完美日记、欧莱雅这种大牌子,已经在市场上销售很多年,也有明星代言等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段。”

不过,在王佳琦看来,技术方面的优势或能弥补产业化的后发:“我们主要在技术,比如光学方案、加工工艺,以及量产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也会加强利用这些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