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在哪里?对于生长在城市中的居民、尤其是孩子而言,动物园、植物园是认识自然、了解生物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环境更接近自然的野生动物园,作为传统动物园的升级版,近几年来颇受青睐。

但门票、餐饮、动物演出甚至100元买一只活鸡喂老虎,这些看得见的收入并不是野生动物园的全部。野生动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看不见的地方仍存在灰色地带。知情人士告诉银柿财经记者,某些野生动物园为了牟利,私下进行动物交易,甚至将非法盗猎的恶性事件洗白成合法的人工繁育,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一只野生动物,逃过非法狩猎、食馆商贩、医药公司的围猎,迈过楼盘展示、直播道具、标本制作等巨坑,就算最后进了动物园,还有可能陷入来路不明、去向不明的迷雾。

盗猎动物的地下买家

2019年的斑海豹盗猎案件,是银柿财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同采访对象反复提及的典型案例。央视的报道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鳍足类海洋动物盗猎案。

2019年2月,辽宁大连警方在大连瓦房店市老虎屯镇虎头村一处养殖场的简易大棚内发现了71只活的斑海豹幼崽,同时在大棚附近区域发现了29只死亡的斑海豹。经调查,这些斑海豹幼崽是不法分子从辽东湾非法猎捕的。随后,71只斑海豹幼崽被送到相关单进行救治,但因为之前过度饥饿和感染,又有10只斑海豹幼崽死亡。被非法猎捕的总共100只斑海豹中,死亡39只,只有61只幸存了下来。

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目前斑海豹种群在中国海域仅剩2000头左右,属于濒危物种。今年2月,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斑海豹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晋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斑海豹是生活在冰雪环境中的,出生半个月的幼崽甚至都还不会下水游泳,反应迟钝、行动缓慢,不能独立生活,肚子饿了会频繁地发出wawa的叫声,也是这个时期最容易被猎捕到。但人工很难养活,死亡率很高。”中国绿发会濒危物种专项基金拯救表演动物项目负责人胡春梅告诉记者。

警方破获这起案件时,这些斑海豹幼崽中有部分已被售出,售价在人民币1000元~1万元不等,买家主要为云南、河南、浙江等地的水族馆,也有部分是个人。只是由于时间、运输等原因,尚未来得及“交货”。

野生动物园什么时间最便宜(动物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1)

被非法捕获的斑海豹。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12月,该案进行了一审判决,作为被告的42名个人和7家单位分别因非法猎捕珍贵野生动物,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野生动物等获罪。案件涉及斑海豹幼崽远超现场查获的100只,而是200余只,占了全部种群的10%。涉嫌购买斑海豹的共有7家被告单位、15名被告人,分别被处以人民币300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罚金,或者12年至10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案件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野生动物的非法捕猎和地下交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大量的潜在买家,其中就包括某些不具备资质的野生动物园、海洋馆、水族馆。

动物园的动物从哪里来

仍以斑海豹为例,正常情况下,各类动物园、海洋馆如果想要合法引进一只斑海豹,需要一套极为复杂的流程。

银柿财经记者采访了一名长期从事斑海豹相关经营活动的海洋馆从业者王能(化名)。王能说,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救助斑海豹,种群扩大以后,也人工繁育了一批。《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后,现在各大海洋馆内的斑海豹大多来自于早年救助个体及繁育的子代,少量从国外引进。

救助因各种原因“误入人间”、受伤或者遇到麻烦的野生动物,是动物园的职责之一。同时,人工救助也是动物园获取野生动物的重要来源。比如斑海豹,如果有渔民在海边发现了搁浅的斑海豹,在通知渔政部门后,符合放生条件的斑海豹会放归大海,而受伤或者生病、无法独立生活的斑海豹,相关海洋馆或救助单位就会暂时收治。治疗完成后,如果依然无法回到大海,就在海洋馆饲养。

因非法盗猎被侦破而获救的动物,也是同样的流程。

野生动物园什么时间最便宜(动物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2)

近日,西宁野生动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一只人工救助的荒漠猫对外亮相。这只荒漠猫于2020年10月19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获得救助,因受伤过重被截肢,已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经过半多年医治后状况良好,成为动物园正式居民。来源:新华社

“一只斑海豹的引进,从监管部门的审批流程来看,其中涉及的资质和证件相当庞杂。”王能说。

银柿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及国家公园管理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上查阅到,审批过程中需提供相关材料,用以证明拟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有合法来源、申请人具有适宜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固定场所和必需的设施等等。“在这方面,小型海洋馆的能力就相对比较弱。”

王能特别指出,斑海豹晋升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后,“审批和监管也更严格了,经营利用要报到国家农业部主管,死亡要报省里,原来省市直管。”

园内动物的“变现”之路

憨态可掬的斑海豹被引进后,需要被记录在册,成为有身份的海洋馆居民。

生活在海洋馆,自然是有成本的,饲养斑海豹的成本并不高。“一头斑海豹一年的饲养成本约为3万元。”据记者了解,正常情况下,城市居民养一只狗或一只猫的年费用在2万到5万不等。

但对于需要盈利的动物园来说,成本自然需要被覆盖。

出借动物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海洋馆之间会进行动物租借来往,租金参照动物价值,双方自行约谈,当然出租前肯定要验收对方环境场馆是否达标,要保障动物的健康。”

王能指出,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斑海豹不属于任何单位,所以只允许租借,严禁买卖,“除非繁育较多的子代,海洋馆的资质也比较全,符合动物专门的饲养标准,组织过专家评审,经过省级主管部门发证,才有权利饲养。不过有些小企业在这方面喜欢投机取巧,因此也常常发生违规违法情况。”

把动物驯化成展示和展演对象则是实现盈利的另一种方式。“在海洋馆内,表演类和展示类动物占比接近,当然表演类的动物也可同时做展示,一般鲸豚类、鳍脚类比较聪明,可驯化作为表演对象。”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动物表演的禁令,主要针对虐待型表演,早在2010年,国家林业局就发布了《关于对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的通知(林护发〔2010〕195号)》,遗憾的是,这些规定在落实中依然困难重重。

“就海洋馆来说,展示和展演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海洋馆的动物表演都是鼓励性的,不像陆地动物的表演是惩罚性的,所以海洋馆一直没有在法律上被禁止做动物表演。”王能说。

在中国绿发会今年3月份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斑海豹的表演训练:“如果没有完成表演动作,那么驯兽员就不会扔鱼块给它。看着这些瘦瘦的斑海豹,做着拍掌、转圈、亲嘴等本不该属于它们的动作,心里真不是滋味。”

把动物卖给马戏团也是很多动物园的盈利方式之一,但是马戏团在监管上是有空白的,有些动物在资质上写的是展示,其实就是用来做表演。”

即使在拯救表演动物这一领域奔走了多年,说到动物表演,胡春梅的情绪依然有些激动。“据我们统计有超过20种野生动物被用于表演,常见的有东北虎、孟加拉虎、非洲狮、亚洲黑熊、棕熊、普通猕猴、瓶鼻海豚、海狮、海豹、白鲸等。动物表演需要人为强制介入,进行表演训练,表演内容绝大多数为非自然行为。”

“因为缺乏具有强制性的饲养标准,动物园饲养动物的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动物得不到有效治疗就默默死掉,流入下一利益环节。”胡春梅直言,动物园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动物的伤病和死亡,这一环节目前仍是监管的灰色地带。

死亡后也能成为“盈利点”

如果斑海豹在海洋馆不幸去世,该如何处理?

“保护级别在二级以上的动物是需要办理证件的,证件上会注明饲养数量,每年检查核对,死亡要报备监管部门并注销。”王能这样告诉记者。

但动物死亡后尸体如何处理,王能并没有回答。

据银柿财经记者了解,对动物园来说,这也可以成为一个“盈利点”。

“野生动物死亡之后,应该是需要向有关部门报备的,有些动物死亡后会被卖出制作标本。比如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在2018年卖出了一批动物,给一家国家级保护动物标本定点生产基地——安徽省宁国市兴宏工艺标本有限公司用于标本制作。那一批大概有100多只。”胡春梅告诉记者。

记者在兴宏工艺标本公司的网站上看到,该公司制作的标本被用于在各地的博物馆、宣教区等地作科普展示。

庞大市场催生交易需求

斑海豹的一生充满着不确定性,其实它是部分“园内野生动物”生存状态的一个映射。

记者在天眼查输入“野生动物园”搜索相关公司,共出现了1737条结果。

而根据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在建和拟在建的野生动物园,仅河南就有16座正在规划与建设中,投资总额达359亿元,是国内之最。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曾经发布关于中国动物园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5年至2019年,动物园行业企业数量从557家增至1122家;资产规模从3000.74亿元增至3607.62亿元,整体利润总额超220亿元。

胡春梅告诉记者,目前各大野生动物园和海洋馆的动物,主要来自国内,少量靠国外进口,“比如新建的兰州野生动物园,分三批次招标购买动物,总共花了约7040万元。”

王能也告诉记者,海洋馆里的野生哺乳动物及企鹅、鲨鱼等主要来自于国外,水族类生物主要来自国内。“陆生动物进口的有北极狼、北极熊等,这些生物国内比较罕见,所以受欢迎。”

“动物园和海洋馆之间租借、出售、交换动物现象是很普遍的。比如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向马戏团出售东北虎和非洲狮等。”胡春梅表示。

“据我们此前的粗略统计,约有596个动物园(包括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海洋馆及其它收取门票对外营业的野生动物相关场所),43个在建或者规划中的。这596个动物园中,248个(41.6%)饲养场有动物表演。食药、皮毛、标本、实验动物,动物园之间也有相互的联系或者交易。”

信息公开困难重重

这些年,胡春梅和团队成员一直向全国范围内的多家动物园提出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对各类野生动物的数量、来源等信息进行披露。

“只要一涉及了解更多内容,相关方则多以商业秘密为由搪塞过去。比如曾在东莞香市动物园表演的8头海豚后来不见踪迹,我们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申请了解它们的健康状况和去向,收到的回复是‘涉及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经征求第三方意见和审查,本机关决定不予公开’。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未拿到过一家动物园真实的野生动物在册数量、来源和去向等信息。”胡春梅表示。

“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动物被合法利用,也不知道这些利用是否必要,是否可替代化,是否未对野外种群造成负面影响,是否可控,是否超过经营范围,是否洗白了盗猎、非法贸易……在面对一家动物园的时候,太多问题的答案我们无法回答。”

“野生动物保护确实避不开商业利用的问题,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第三方经济利益也是很多议题推进的难点,但信息公开程度不够,是现在监管难落实的硬伤。”胡春梅表示。

那么,动物园行为就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吗?

银柿财经记者了解到,《动物园管理规范》是国内现行的动物园行业标准之一,2017年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

“这个行业标准,对动物园的约束力很有限,中国的动物园有两个监管部门,城市动物园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野生动物园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但是对非法动物交易,这两套管理体系都没有太大的执法能力。”一位曾经在浙江省内从事过野生动物园管理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很多出事的野生动物园都是地方上的,监管力度更弱。”

中国民间自然保护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曾总结,关于动物园中的动物,当前全国各省市的公示平台不统一,查阅和检索难度较大;国家林草局公示的证件缺少关键信息;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公示内容程度不一,完整度差异巨大;市县级信息公开非常少,非国家重点动物利用隐患很大。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指出,基于目前的信息公开方式和程度,公众很难监督动物园或其他商家是否合法,尤其是果子狸、旱獭、竹鼠等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被出售的情况最多,但同时又是多种人类与动物共患疾病的中间宿主,存在相当大的隐患。

显然,不管在信息透明度还是具体管理规范层面,我国的动物园都存在不小的问题,而每隔几年就修改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在经历不断的拉锯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