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是哪国的(克己复礼指的是恢复周礼)(1)

孔子被后世称为“孔圣人”,说他是中华五千年最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也不算过分。他创建的儒家和儒学直接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此时的周王朝已经支离破碎,周天子名存实亡,周朝被分成一百多个国家。用孔子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这个词出自《论语》,它指的是周朝的礼乐制度被破坏。

周朝位于先秦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周朝推翻了商朝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用了两种制度,一种是分封制。分封制主要是用来封赏有功的臣子,还有一种是宗法制,用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进行分封。二者配套使用,宗法制是实行分封制的重要基础,为的是加强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世袭统治。

而周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王朝,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让各个阶层尊卑有序,他最大程度地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礼乐”可以分成两部分。“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而“乐”,可以是舞蹈、音律,可以对人们进行潜意识的教化,同时对“礼”下面的几个等级,进行了严格的“乐”的规定,比如音乐、仪仗、车马、乐器,有些“乐”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有了严格等级,就可以巩固社会秩序,避免社会动荡。

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是哪国的(克己复礼指的是恢复周礼)(2)

在周王室衰落之后,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这四个字,被现在人没少批判,认为是它束缚服了人们思想,让人们永远活在那种“礼乐”的等级之下。其实这是对“圣人”的偏见,你能看到的,圣人未必不会想得到。

要想真正地理解这句话,还是要放到当时的背景中。春秋末年,诸侯之间战乱不断,导致生灵不断,为了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动辄就要兵戎相见,最后受苦的只能是老百姓。

而这时的至圣,当然希望春秋能够回到周朝分崩离析前的样子,而不至于礼崩乐坏,所以他提出了“克己复礼”。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各个阶层收敛一下自己的欲望,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往更深层次的方面讲,孔子希望通过“礼”来恢复社会秩序,以此调节各种矛盾,最终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这也是孔子毕生所倡导的“仁”。

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是哪国的(克己复礼指的是恢复周礼)(3)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敢,请事斯语矣。’”

简单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颜渊就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人送外号的“复圣”。

所以说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并不一定要恢复周礼,来禁锢人们思想。他的本意是呼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然后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天下苍生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这就像孟子虽然主张仁政,依旧主张王道的思想一样。他们从本意上来讲还是心系天下苍生,为了是天下的黎民百姓免遭涂炭,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圣人”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