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即位,王家抬头

汉元帝一辈子在女人身上犯过两个错误,一是选错了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二是选错了一个女人做别人的老婆。他选错的老婆叫王政君,曾经克死过两任丈夫,当然了,第三任丈夫汉元帝也难逃厄运,但是王政君最主要的“功绩”不是克死了汉元帝,而是克死了西汉王朝,当初汉元帝随手一指,这个还行!一句话,王政君就稀里糊涂的当上了皇后,而汉元帝还是个坚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计划生育讲究的是什么啊?是少生优生,而汉元帝却只学了一半,哪一半?少生,但却没有优生。汉元帝一共就有三个孩子,老大刘骜就是王政君所生,含着金钥匙出生,过着众星捧月般日子的刘骜,可想而知十个什么货色。刘骜从小娇生惯养,长大了自然是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秉性十分恶劣,好几次差点被废掉太子之位,汉元帝想换了他,但是其他儿子也都一个熊样,得,矬子里拔大个,还是让这个嫡长子来吧,就这样,刘骜才勉勉强强让他即了位。

王熙凤献调包计 王凤专权五侯当朝(1)

王政君

公元前33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错过了王昭君,辗转难眠,愁肠难解,心中太过郁闷,于是闷出病来了,这一年汉元帝就去世了。这刘骜就顺理成章的顺位登上皇位,史称汉成帝。汉成帝既然是一个劣根性很强的孩子,一上台做的事情,自然会出乎大家的意料,他一登基就决定了,嗯,得给朝廷来个大换水,还不是换血了,换水,啥都得换。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大舅王凤,给扶上台了,让他总揽朝纲。 说到这呢,就一定得提到成帝的老妈,皇后王政君了。当初王政君当上了皇后,也就是汉元帝随手一指,就那个吧,她就糊里糊涂的到了后宫当皇后了。所以感情基础吧,是肯定没有的,两个人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女人嘛,情感总是需要有寄托的,老公不理我,我这有儿子呀。她和老公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在“教育”儿子上面可没少下功夫。她常常对自己的儿子说,儿啊,你看你老爸啊。用了一大堆的儒家知识分子,把这国家上上下下,搞的乌烟瘴气不说,还用后宫那些太监当官,使得朝堂之上晦暗不明,你以后要是当了皇帝,可千万别学你老子,你老妈我觉得,办事吧,还得用自己人才放心,这个老妈家那几个兄弟,你那几个舅舅,不差吧,能力是杠杠的,你小的时候,他们带你不薄吧,以后当了皇帝,就用他们吧。成帝对老妈的话是言听计从的,而且确实觉得用自己人还是比较放心的,所以他一上台之后,就把大权交给了王凤,而且这还不算完,他觉得还不够过瘾,这王凤上台了,他家的兄弟也得疯封,于是,王家的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在同一天被封了侯,人称一日五侯。 所以后人就说,到了汉成帝这,西汉已经是王凤专权,武侯当朝的局面了。 可能有朋友还会记得当初刘邦刚刚建立汉朝的时候,为了怕其他外姓的人,来抢自己的江山,曾经有白马之盟,把一匹白马牵过来宰了,让大家发毒誓,说外姓人是不能够抢江山,不能够夺权,没有立下旷世之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可问题是,这白马之盟现在已经是100多年以前的事了,老祖宗已经在地底下烂成灰了,再加上这汉成帝就像他名字一样,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老祖宗的话啊,不管用,老妈的话,才是真理。一日五侯怎么地了,如果王家兄弟多几个,一日十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吧。就这样,王家作为西汉末年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就登上了舞台了。

王氏兄弟上位

而王凤是王家第一个担当重任的人,走上了这舞台的正中央,而后世那个赫赫有名,篡夺西汉政权的王莽,正是他的侄子。那可能有朋友说了,当年霍光也有总揽大权的时代呀,为什么霍家就没有篡夺西汉的政权,这里面是有原因的,霍光的时期,多数的时候是在辅政,很有点像后世的张居正,而且他身边还有其他的对手,比如像上官桀,他们也想玩政治,他们也想夺权的,所以霍光呢,还得时时刻刻防着他们,当然了,霍光贵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说明皇帝对于霍光的能力是肯定的了,所以当初有人想夺霍光的权,最后还是没能成功。第二个原因,虽然霍光总揽大权的时候,霍家如日中天,男人都是官场大佬,女人都是后宫的瓢把子,但霍光本人还是有做人底线的,他知道自己是受命于先帝,所以有些事不能越界。而霍光去世以后,霍家的子弟也太拿不出手了,再加上当时的皇帝又特别强势,所以霍家就没能够成功的夺取西汉的政权。而现在王家就不一样了,第一,这皇帝本身能力很差,他是自动自觉,心甘情愿的把权力交到了王家;这第二,王家又确实特别能弄权,想来这王家也是从当初霍家专政,得到启发了吧。当初老霍家能玩得,我老王家就玩不得啊,最后这一帮人就一发不可收拾,慢慢的就进入了权力的最中心。而那个王莽也悄无声息的继承了刘家的遗产,建立了后来的新莽政权。这一位历史上最执着的高级知识分子,一心想着返璞归真来统治国家。 结果闹得天下大乱,早已名存实亡的西汉帝国,最后就毁在他们老王家手上了。如果不是后来的刘秀又重新把刘家人带回到政坛上,是汉朝的历史,就到此终结了。

王熙凤献调包计 王凤专权五侯当朝(2)

汉成帝

王凤的手段

王凤字孝卿,生于魏郡元城,阳平顷侯王禁的长子、 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同母哥哥。汉成帝即位以后,王凤就登上了政治舞台,皇上刘骜又对自己的百依百顺,所以有了这种大背景撑腰,那可以说他做起事来更加肆意妄为了。朝中百官大部分都是墙头草,不过在权力圈子里,你要是不做墙头草,你就会死的很潦草。 所以朝中百官一看,王凤是翻身做主子了,纷纷倒戈,站在他的门下,为他服务。不过在其中呢,倒还是有一两个有骨气的,其中就包括一个叫王章的官员,他站出来,要试图改变这种不良现状。王章当时任京兆尹,我们以前也说过了,这京兆尹呢,就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了。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他当这个官还居然是王凤给推荐的。 王凤当初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王章也给拉了进来,推荐他做了京兆尹。但是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大家都姓王,五百年前是一家呀,再加上我还是引进你的人呢,这养狗还不会咬主人的,你怎么说翻脸就翻脸的哎,这个胳膊肘向外拐呀。显然王凤是看走眼了,这个王章确实是个硬骨头,他可不因为自己是谁引荐来的,就把这个人当成无懈可击的好人,你有事我就得弹。 他就像皇帝说了,陛下,重用外戚,本来就是诸位先皇最忌讳的事,您现在用的这一位,更加是离谱,是败类当中的精英,他不仅在朝中拉帮结派,处理政事,那也是一塌糊涂,臣下觉得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您还是换个有才的人吧,以臣下愚见,冯野王个性、才能皆为出众,取而代之,臣觉得能行。汉成帝本来就是一个糊涂蛋,再加上这个弹劾的对象是自己的舅舅,那不用说了,这消息第一时间就到了王凤的耳朵里去了,王凤一听急得直跳脚啊,怎么这个王章就养不熟呢。他立刻溜进朝堂,对着汉成帝说是非了。那几年的汉朝天灾比较多,又是日食,又是地震什么的,搞的人心很不安定。这个王凤就说这种事就是因为朝中有小人。当然,这小人是王凤还是王章,我们后世人心中很有数。但是当时他说的意思就是王章这种小人在搞事弄的,老天爷生气了。但成帝也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心里就很不爽,心说我才即位没多久,就给我搞这种事,也太倒霉了,既然舅舅说了,是王章的事,那就把王章给搞下去吧。 问题是,汉成帝不好意思自己亲自下令来整王章,于是就绕了一个大圈,让尚书出面弹劾王章,诬陷他有大逆不道之罪,愣是把王章给扔到天牢里去了, 王凤也没客气,没过几天就找了个由头,把这王章宰了了事。

王章这案子一出,朝中百官,那就更不敢说话,谁敢说真话呀,想死吗?还是保命要紧,好,既然大家不吭声,这王家自然就更加专横跋扈。王家的很多的子弟也陆续被任命为卿大夫、适中、郡国、刺史等等。后世称群弟事权,更使国柄,意思是说,这王家已经牢牢把握住了国家的政权了。 你说,如果这王家像当初的霍家一样,多少还有一点治理国家的能力,这西汉吧也能在延续几年,可惜的是,这王家大多数人都是草包,王凤虽然独揽大权,但处理国政方面是一塌糊涂的。

王熙凤献调包计 王凤专权五侯当朝(3)

王凤

王凤的治国之策

有一年的秋天,这个长安附近下大雨了,下的那叫一凶猛。把老百姓们都吓得够呛,民间就开始谣传,这个雨再下下去,洪水就要来了,这洪水一来,长安城就要给淹了。这种话如果没人说也就算了,只要有一个人说,就立马被传开了。像炸弹爆炸一样轰的一下,老百姓都按耐不住了,这消息很快也传到朝堂上。汉成帝也不淡定了,于是就招来群臣商量对策,王凤作为朝廷百官的一把手,理所当然要对这个事情发表意见,等大家大眼瞪小眼的看着他,盼望他能够说点人话说来的时候,他居然翻白眼翻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憋出一段话来,哎呀,诸位不用担心,这个洪水来了啊,我们会坐到船上去嘛,至于百姓,嗯,是可以爬到城墙上去躲避的嘛,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您瞅瞅,这叫什么话呀,这是糊涂蛋才会说的话。 简直就是没脑子,可问题是,王凤一说完这话,群臣纷纷喝彩,都说这大司马呀,脑瓜可真够聪明的。 这个时候有脑子清醒的官员站出来大声驳斥,咱们长安城风水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再说了,这长安城的地势比其他的地方都偏高,难道这洪水会一日之间暴涨进城了,在下觉的这多半是谣言,民间以讹传讹而已,陛下不如先安抚民众,把这事调查清楚再说吧。汉成帝听了,他觉得也有道理呀,问问清楚再做决定,这没错呀。派人到城里一查,发现,哪来的洪水呀,明明是口水。事情真的就像这大臣说的一样,就是民间的谣言。 消息传回朝堂呢,哎,这王凤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很丢脸,怎么地呀?我发表了言论,你却去刨根究底,你是摆明了在大家面前打我的脸呢,于是,他又想了一辙,把这官员免官,赶出了朝廷。 说到这您就清楚了。大权独揽,党同伐异,这就是王凤能力的全部了。但凡是立场不和我一样的,轻则被逐,重则被杀。 朝堂群臣为我王凤马首是瞻就对了。到了这里,西汉的中央政府已经是王凤的势力圈了。而地方政府的人士,也逐步布满了他的党羽。郡国的首相,各州的刺史,到处是王凤之门下,由此就奠定了王家在汉朝政府下实际权力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王莽篡位,徐徐拉开了大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