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如何应对“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我在本专栏写文章分析过;这里再说说“预期转弱”问题,而且重点讨论怎样稳定企业家预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关于对企业家的建议:稳定企业家预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关于对企业家的建议:稳定企业家预期

关于对企业家的建议:稳定企业家预期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如何应对“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我在本专栏写文章分析过;这里再说说“预期转弱”问题,而且重点讨论怎样稳定企业家预期。

从字面上理解,“预期转弱”是指人们对经济前景的看法不如从前,信心有所减弱。可从两个角度观察:一是从消费者角度看,若消费者预感到自己未来的收入会下降,从现在起就可能缩减消费,导致消费需求萎缩;另一个是从企业家角度看,若企业家认为未来投资的风险会加大,则会收缩投资,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需要解释的是,人们的预期是由什么决定的?经济学者历来重视研究预期,上世纪70年代前,大家关注的是“适应性预期”。所谓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未来的变化作试错性的推测。比如历史上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年份,失业率往往比较高。根据这一经验,若今年经济增长放缓,人们会预期失业率上升。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否定“适应性预期”,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是指“逻辑预期”。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根据逻辑对未来的变化作推测。举个例子,若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人们便可推测会出现通胀;通胀出现后,则可推测央行可能加息;而央行一旦加息,又可推测股市会下挫。此类预期,即为理性预期。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预期并非完全对立,现实中可以同时采用。事实上,无论“适应性预期”还是“理性预期”,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存在决定预期。适应性预期需以经验事实为依据;而理性预期对未来变化作逻辑推测,其实也不能脱离经验事实。要知道,“逻辑”不过是对客观事物因果关系的一种理论提炼而已。

理解了“预期”的含义,再来讨论企业家预期。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企业家,是特指民营企业家。企业家作为理性人,推测未来当然要根据经验和逻辑。问题是他们会依据哪些经验呢?为写这篇文章,我访谈过20多位相熟的企业家,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归纳起来有三方面:一是个人财产是否安全;二是营商环境是否有利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三是国家方针政策是否稳定。

那么企业家推测未来的逻辑是什么?当然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润。企业家在商言商,希望赚钱无可厚非。这就是说,如果企业家相信自己的财产权不会受到侵犯、市场竞争环境公平,而且也相信政府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不会改变,他们对企业前景则会有乐观的预期。否则,预期将会转弱,甚至丧失信心。

换位思考,假若我是企业家,对企业前景也会这样推测。有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讲:“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读者要仔细体会这段话,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保护企业家(财产)、保护公平竞争、政策不能变。

邓小平讲这番话,当然是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提振企业家信心,果不其然,1992年后,国内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有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现已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了6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70%,城镇就业超过了80%,而企业数量占比达到了90%。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目前企业家预期却有转弱的迹象。照理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并指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而且,国家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也没有动摇过。

问题出在哪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当然是重要原因,但并非关键原因。据我所知,关键原因是民营企业家安全感和公平感的预期转弱。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人对民营经济存在偏见,不仅错误解读或曲解中央精神,甚至用个别企业出现的违法事件,从整体上否定民营经济。企业家当然会持观望态度。

在2018年11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批评说:“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并多次强调:“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可否定民营经济的言论至今仍有不小的市场。怎么办?当年邓小平力排众议,保护一个年广久,带动了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由此看,当前要稳定企业家预期,同样要保护企业家。在打击企业不正当竞争的同时,应依法纠正冤假错案,为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企业家撑腰;并通过典型案例,继续释放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