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108天,我们一起读《孟子》,今天是——

《梁惠王章句》第六节

孟子经典语录道之所在,国学经典孟子老吾老(1)

原文: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孟子经典语录道之所在,国学经典孟子老吾老(2)

译文如下: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中说:‘他人的心思,我可以准确地揣度出来。’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啊。我每每行事,反过头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往往不知道我这样做的原因。夫子您这样说,让我心里一动,就像突然明白了过来。我的内心为什么与王者之心相合,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有人对大王您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百钧之物(一钧相当于三十斤),但却不足以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足以明察一根毫毛,但却看不到装在车子上木柴’,大王您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同意”。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德足以惠及飞禽走兽,但功德却不能到达百姓,这是为什么?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没有花费力气;看不到一车木柴,是没有用眼睛去看;无法惠及百姓,是没有施以恩德。所以,可以成为天下之王却没有做到,是不作为,而不是没有能力。”

齐宣王说:“不作为和没有能力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挟持太山(泰山)而越过北海(渤海),对别人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是真的没有这个能力。为年长的老者折一根树枝,对别人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是不想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可以成为天下之王却没有达到,不是像挟持太山而越过北海这样的情形,之所以可以为王却没有为王,是类似于不想为长者折树枝这种情形。”

孟子经典语录道之所在,国学经典孟子老吾老(3)

“尊敬自家的老人,并且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并且爱护别人的幼儿,那么天下都可以运筹于手掌之中了。《诗经》中说:‘(作为国君)为正妻树立榜样,遍及自己的兄弟,以此来治理天下’,说的就是要用这样的心思加诸于众人。所以,遍施恩德的国君足以保有四海,不施恩德的国君甚至连妻子儿女都无法保全。古代是圣贤之所以可以超越普通人,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善于将自己的行为施以其他人而已。现在大王您的恩德足以惠及飞禽走兽,但功德却不能惠及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呢?”

“称量物体的重量,然后知道物体的轻重;度量物体的长短,然后知道物体的长度。世间万物都是如此,而人心更是这样。还请大王您加以考虑!”

“抑或兴起甲兵,让士兵、大臣冒着生命危险,与众诸侯结怨,然后心里才会感觉畅快吗?”

齐宣王说:不是这样的。我哪里会因为这样而感觉心中畅快呢?我不过是想以此实现心中的大愿望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