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小说都得有人物,任何人物都得有名字。尤其是《水浒传》这样人物特别众多的作品。《水浒传》有梁山108好汉,以及其他众多角色。为了避免让其中许多戏份较少的人物被读者遗忘,致而彻底沦为群演ABCD。不仅必须做到各个有名有姓,还得做到每个角色的姓名都有特色,这个难度一点也不低。

起名字的技术含量确实是不低,绝不单单是过目不忘这么简单。比如《笑傲江湖》之中的东方不败,这个名字起得就非常棒,气势逼人,闻之悚然。当读者展卷一观“东方不败”四字,桀骜不驯,威震江湖的一代枭雄立时跃然纸上,这就是金庸的大师功力。反之,如起名为李大锤,王刚蛋,乃至狗剩子,虽然生动有趣,倒也让人难忘,但却糟蹋了好好的一个成功角色。所以名字也是角色人物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耐庵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比方说“金眼彪”施恩,施恩这位与施耐庵同姓的好汉。在《水浒传》之中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他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全是仰赖武松。武松发配至孟州牢城,循例本应领受一百杀威棒(这个名字起得也极好,就是杀你威风之棒也), 但却被小管营相公施恩给予请免,其后施恩又在住宿饮食等方面给武松提供了顶级待遇,使武松的劳动改造变成了度假疗养。武松不是李逵那种莽夫,对于无功受禄做不到心安理得,反复逼问之下,施恩道出原委:之所以这样,是要借你打虎英雄的拳头,为我抢地盘、报私仇。古人说施恩图报,顾名思义,之所以施予恩惠,图的就是回报。施恩对武松所作恰是如此,之前免去棒刑,优待衣食,免除劳役,就是施恩于前,请求武松出手夺回快活林,就是图报于后。

施恩这个名字作为一个极贴切的隐喻,巧妙地成为了剧情的一部分。

我们仍从武松说开来,与武松发生感情戏份的女子,大家都知道,大嫂潘金莲。却往往忽略了另一女子,张都监府上的使女玉兰。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其中引武松入局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假意要将玉兰许配给武松,武松拒金莲于先,却陷玉兰与后。“金”之对“玉”“莲”之对“兰”,金莲玉兰,可谓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玉兰身为官府家中使女,单从名字就可以得知,比之潘金莲要更加端庄素雅。不知在武松的心里是否激起了不一样的涟漪?

金莲之后又生玉兰,终使得武松英雄不过美人关,剧情前后照应,顿生奇情奇趣。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是作者在人物创作时的偶然巧合而已。但大家可以看看《水浒传》中的其他女性角色,基本上连名都没有。就连梁山三女将这样的主要配角,作者也仅以大嫂二娘三娘呼之。林冲之祸初起于妻子美貌,其妻十分贤惠善良,但也只落个林娘子的囫囵称呼。作为补偿被迫嫁给秦明的花荣小妹及全家被杀,自己被董平霸占的程太守之女,不过就是个花小妹及程小姐而已。

如此等等,足以证明施耐庵为金莲玉兰撰名的特别用心。而且金莲尚非潘金莲的真名仅是小名。“潘金莲是清河县里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作金莲”。为什么非得强调一句是小名呢?这当然不是闲笔,更非废笔。施耐庵之所以写这样一笔意在刻意提醒读者,以潘金莲的卑贱出身并不配拥有姓名。

这与施耐庵贯穿全书的女性歧视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此举绝不可取)。

与潘金莲紧密相关的西门庆,其姓西门,意即为偏门。在古时,城郭的西门都为偏门,这也符合书中对他“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的描述——就是个捞偏门的。而这厮名“庆”,“庆”字拆开即“广大”,连在一起就成了西门广阔高大之意。换句话说,就是偏门反而更加宽广。结合西门庆的行径和发迹史,可知此言不虚,真正是人如其名。捞偏门的欺负走正道的。这是施耐庵揭露出的大宋社会血淋淋的真相。

水浒传潘金莲和西门庆讲解(潘金莲只是小名)(1)

专捞偏门的西门庆

这里扯远一点,古代还有个复姓“东门”,是真的。春秋时鲁国大夫襄仲因其家住曲阜城东门边,人称之东门襄仲,其子归父后被驱逐出鲁国逃往齐国,后与其子孙遂以祖号“东门”为姓,称东门氏。

后人中有东门京、东门云等。

再说回潘金莲,潘金莲可谓毁掉武松大好前程之人,而毁掉鲁达前程的亦是女子:金翠莲,这个略显艳俗的名字很容易和其歌女的社会底层出身匹配起来,并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潘金莲。这分明是施耐庵向读者发出的一种暗示:英雄皆坏于女人之手也。

话说至此,读者也许会有所查悟。

水浒传中之女子,凡正面角色者,极少给予名字。如顾大嫂、扈三娘、林娘子、花小妹,要么仅是为了标注人物,要么出于性别歧视,即便你也上山做了头领,也是万万不能与男性平起平坐的,首先就从名字的矮化来表明差异。而凡反面或低贱职业的女性角色,却反倒不厌其烦地尽量给予各具特色的“芳名”。如潘金莲,玉兰、阎婆惜,李师师、潘巧云,白秀英等,就连只出现一次的史进的姘头,也撰名李睡莲,施耐庵如此,前者为的是歧视矮化好女人,后者为的是表现坏女人的奇淫艳俗,更加强化他们的坏与不良。

,以名誉人,古今有之。例如《神雕侠侣》之独孤求败,《笑傲江湖》之不戒和尚,都属于明显而直白的。潘金莲玉兰金翠莲之外,水浒中还有多人的名字近似或重字,这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比如水浒传出场的第一位好汉史进,他的师傅叫王进,王进教出了史进,名字重复。一般作者不会这么安排两个关联度很高的人物,用如此近似的名字。

我个人认为作者可能就是为了以史进替代替王进,而史进之后还有柴进,当与史进没有起名的渊源。而柴进赴方腊处卧底时,使用的名字化名很有意思,“柯引”。而柯即柴也,引即进也……妙哉妙哉!而同样去卧底的“没羽箭”张清。卧底化名马全羽。没羽箭化名叫全羽,也是奇思妙想。这就如同侠女何玉凤,因“玉”字拆开为十三而自称十三妹。梁山的元老中有杜迁宋万二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学之中常见的一种起名方式。如包拯手下的张龙赵虎,狄仁杰手下的乔泰陶荣,杨六郎部下的孟良焦赞,名字成双配对,含义也是相互呼应。

按中国传统文学的习惯,杜迁宋万一般会设计为杜千。宋万。而将杜千做杜迁,也许是恰是施耐庵故意不想落此俗套,反其道而行之。史进为108好汉最先出场之人,名曰为“进”。108好汉排名最末位的金毛犬段景住,名为“住”,一进一住,前后对仗完全工整,尤其是段景住,此名字甚至可以演绎为这一段光景打住之意。因为梁山波大排名第71回,乃是水浒传全书之文眼。金圣叹甚至以此作为水浒传之完结篇,将后30回,是为后人续貂之作鄙于点评。

施耐庵还有一个有趣的习惯——在起名时对数字有偏爱。梁山好汉之中以数字为名字者不在少数,除了阮氏二五七三雄,英雌大嫂二娘三娘之外,还有保四定六。加之书中还设计了牛二李二,王四蔡九等以数为名的角色。还有江州知府蔡九也就是蔡京的儿子按照名字看,应该是第九子。而据宋史记载,蔡京只有八个儿子,

长子,蔡攸;次子,蔡鯈;三子,蔡翛;四子,蔡绦;五子,蔡鞗;七子,蔡脩,第六第八子其名佚失。而以蔡太师的学识和文采,想来绝不至于叫做蔡六、蔡八,使得二人在众兄弟端凝致雅的名讳中显得过于违和。其实,唐宋时的确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即所谓张三李四者如是也。但是,这种将诸子以数名之,依序而呼,直如狱中囚徒囚号一般的情景只会出现在阮氏三雄家中。

而施耐庵之所以起蔡九这样名字,依樵人猜测,也许是写作太累了,而蔡家公子们的名字又都太生冷怪癖了,施耐庵实在懒得再抠字眼了来匹配了。不然就是为了隔空恶心蔡京一把,调皮一下。施老爷子有时也蛮可爱哦。

水浒传潘金莲和西门庆讲解(潘金莲只是小名)(2)

蔡知府的智商和他的名字一样简单

梁山五虎上将之首,是“大刀”关胜。其实书中还有一个绰号大刀者,即大名府都监大刀闻达,两个同唤作大刀。关胜乃义勇武安王关羽之后,又有一身高超武艺,只做个普通巡检。仅一县乡小吏而已。职位实在低得可怜。书中直言其“屈沉下僚”。而讽刺的是他祖宗的这个义勇武安王,正是当今徽宗皇帝给加封的。而闻达位居北京大名府都监,相当于直辖市军事长官,又得到蔡京快婿梁中书的赏识。关胜落魄不已,相比之下的另一大刀闻达则闻达于诸侯。闻达之名,可谓一语双关。

梁山有多对兄弟,如解氏之珍宝组合,童氏之威猛组合,孔氏之眀亮组合,武松与武大郎的植松搭配,李逵兄弟的“达逵”搭配(逵就是通达之意),都深谙中国起名传统的精髓所在,这既符合中国人一贯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增强读者对人物角色的辨识度。 如岳飞的几个儿子,名字为云雷、霖、震、霆皆为挟雨而来的自然现象,且每个字都是雨字头。

《水浒传》中的角色及多,给每个角色起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个功夫活。也许就是因为这活太费工夫,所以施耐庵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也会犯懒,偷工减料。书中有大量人物同名。王进之徒为史进,史进上梁山后又有柴进。杨春之外,还有穆春,张横之外,尚有雷横。李达之陈达复又闻达,宋清与张清复出张青,杜迁和时迁,白胜与关胜而又公孙胜。等等如是,不一而足。

像这样的重名,其实只要稍费脑筋,略加修饰就可以避免。但是施耐庵偏偏全不在意,这似乎与之前所述之用心极不相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浒传》成书的来源极为广博庞杂,有民间传说政史观书,也有杂剧评书,甚至私人口述。有些人物在施耐庵动笔之前已流传多年,有些人物是施耐庵后期自己原创,所以造成姓名有所重叠。二是有些人物本身戏份就少,不过就是个跑龙套的充数角色。施耐庵懒得在他们身上花费脑细胞。

还有就是潘巧云身边的丫鬟迎儿,《绿牡丹》里大夬侯府上也有个叫迎儿的使唤丫头;《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也有叫迎儿的丫头;而奇葩得是《简帖和尚》里有一个和尚竟也叫迎儿;

也许这是一种单纯的文字符号,不过类似的情况在宋元时期的演义笔记中多有发生。比如一些丫鬟侍女的名字,很多故事里都会使用同一个名字。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对,小明同学。“请计算,小明同学多长时间才能到家?”、“小明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几个桔子?”……在几代人的教科书中,小明以长生不老之身躯,活跃了几十年。其本质跟宋元演义小说中的姓名或者特例的姓氏,有异曲同工之妙。您也许在收看古装片时,一出现客栈、镖局、青楼,您立刻

知道名字叫作“悦来客栈”、“威远镖局”、“怡红院”一样。

名字是人物角色的直接展现,是写作技巧的一种体现。《水浒传》众多角色的分别命名,已经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