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军事建筑之一,它的出现甚至先于秦砖汉瓦。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秦国等纷纷在边境和关口要塞夯土筑城砌石垒砖,修建城墙抵御外敌,这些城墙被称为方城、堑洛、塞垣、烽燧、边墙等等,后被统一称为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属不同诸侯国家的互不相连的城墙相互贯通,打造成一道北方的屏障,这道城墙被后人称为“秦长城”。其后1000多年里,经过多个朝代的建设,明末时已经形成全长2.1万公里、遍及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15个省市区的万里长城。
今天我们所见的长城多为明长城。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分封诸王戍守边疆,这时的明朝尚不重视长城建设。朱棣篡权后削王夺权,藩王制度形成虚设,藩王戍守边疆的功能也开始消失。朱棣之后明朝国力不断下降,北部边境逐渐南移,北方少数民族压至辽宁、蒙古边界一线,大量土地和重镇丧失敌手,朝廷已经不能对蒙古等地实施有效的控制。因此,从明宣德开始,特别是英宗经历“土木堡之变”之后,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卫开始依托秦长城及以后各个朝代的边墙建筑和遗址重新修建边墙,边墙东起辽宁虎山、经河北、北京、抵山西偏关,南折并跨越黄河后过陕西、宁夏,最终抵达甘肃嘉峪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代万里长城。这道边城紧邻京畿中枢,最近处距离北京不过一、二百公里,虽有长城之险,但缺乏战略纵深,京城随时处于北方强敌威胁之下。这也为明末北京最后的陷落埋下了伏笔。
随着长城的不断延伸,一座座长城关口拔地而起,屹立在长城沿线的各个险峰隘口、军事重镇。东边有山海关、西头有嘉峪关、中间有黄崖关、金山岭、古北口等数百个关口,他们成为进出长城的重要交通要道和抵御外敌的重要军事设施。
由于明朝国力日衰,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坐大,所谓“一字长蛇阵”似的边城似乎并不能抵御强敌的入侵,在长城和京畿之间建立战略缓冲就显得十分必要。河北为京畿拱卫重地,山西则居太行之险,挟居高临下之势,保卫北京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明朝在建立边城的同时,在京城外围建立纵贯北京、河北和山西的长城内城,并在险要关隘建立多个关城,其中北京的居庸关,河北的紫荆关和倒马关因为其战略地位之重而被称为“内三关”、与之相对应,位于山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则被称为“外三关”。长城建有内城的地方还有辽东、陕西、甘肃等地。
上面所说的内三关和外三关不是长城内城的三座关和外城的三座关,除了偏头关外,其他五座关城其实都在长城内城上。所谓内外不以内外城墙划分,而是相对于太行山的位置划分。太行山东边为内,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在太行山以东,所以称为“内三关”。太行山西边为外,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太行山以西,所以称为“外三关”。因此,雁门关和宁武关虽然在内长城上,但被称为外三关。
宏伟的长城没能阻止明朝的灭亡,长城还在建设之中,崇祯却已走向煤山这个自己的最终归宿。清军入关后长城基本失去军事功能。
千百年来,围绕着长城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或令人心动的故事,早时有孟姜女哭长城;后来有闯关东、走西口;李自成居庸关打进北京;清军山海关入关;喜峰口抗日;平型关大捷等等无不令人耳熟能详。至于以长城为题的诗词歌赋更是不胜枚举,唐有“秦时明月汉时关”、“孤城遥望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今有“不到长城非好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等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成为国歌的一部分,而国歌已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喜欢长城,4月山西一行特意参观了娘子关、雁门关、老牛湾堡、宁武关、平型关等几座关城。
娘子关娘子关早已有之,战国时期中山国即在此设立关口。
现在的娘子关是一座明长城内城关,但它没在长城内城一线上,而是建在自内城起大致沿晋冀交界南下的一道南北向长城上。山西平定县绵山中有一条河北通往山西的重要通道,这就是有“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这里据晋冀要冲,遏山关之险,守京畿平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娘子关就建在井陉西口。
长城所有的关口都是以地名命名,宏伟壮观阳刚四溢的娘子关命名与其他关城不同,而是用了“娘子”这一柔弱的名字作为关名。事出有因,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胞姐平阳公主曾在此驻军,并筑关城“苇泽关”,因为公主的军队被称为娘子军,这座关城因此得名“娘子关”。
各大关城均已第一自居,山海关称为“天下第一关”、嘉峪关称为“天下第一雄关”、雁门关称为“中华第一关”,可见“第一”之重。娘子关南城门上却悬“天下第九关”匾额,是顺序排列还是谦称,实在不解。没有查到“第九关”的出处,我们就放飞自己的想象大胆地演义一下。首先,娘子关是一个低调的关城,虽然关城地势险峻,但规模不及其他几大名关,谦逊自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自称“老九”以示己不如他。其次是以退为进,在中国传统数字排列中九为最大,如所谓“九五之尊”,逢九则满,九九归一,名“第九”暗含最大之意。不管是什么原因,长城关口数百个,但我们因为“第九”记住了娘子关。
有人对中国的关口进行排行,前九个分别为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娘子关、武胜关、雁门关、剑门关、友谊关,对于这个排列我不敢苟同。不管山海关、嘉峪关之第一,还是娘子关之第九,他们当时的排列绝非为了旅游,而是因为军事存在,是其所处的战略地位。友谊关位于中越边界,地势平缓无险可守,主要用于进出国境通关之用。剑门关位于四川蜀道,为入川咽喉,但巴蜀在战国末期已经纳入中国版图。三国时蜀国割据一方,诸葛亮始建关城御敌。西晋起巴蜀一直处于统一之中,剑门关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御敌这一军事作用。因此,从旅游的角度做出这一排行没有问题,从军事的角度上看友谊关和剑门关“入选”前九似有不妥。不过,排行本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大可不必过于认真。
娘子关关城建在桃河边山岩之上,关口的石头坡道记录了娘子关的沧桑。城墙向一边山上延伸,至半山腰险要之处后停止,桃河对岸的山上没有筑墙。这与我过去对长城的理解不同,我曾以为明长城就是一条延续不断的城墙,从辽宁一直伸向甘肃嘉峪关。其实,长城依山峰、沟壑、河流而建,可能有些地方地势本就异常险要,这些天然屏障已经成为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现象在长城内城较为多见。娘子关关城下边桃河水流湍急,两边山高坡陡,在没有大规模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条件下,如果要想绕过关城进入关内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娘子关有东、南两座城门,东门是外城门,匾额上书“直隶娘子关”。“直隶”乃天子脚下心腹之地,可见其重要,不过那“直隶”二字实在忒小了一点,或许是娘子关更为重要的缘故。娘子关据守的要道也是过去的燕赵古道,也就是秦皇古道。秦皇古道是秦始皇称帝后以咸阳为中心建设的多条驰道之一,这条驰道从咸阳起,过陕西、山西、经井陉到河北。秦皇古道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并称为中国三大古道。
娘子关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时蒙古骑兵多次侵入山西多个关口迫近京畿。明末李自成偏军进入山西后攻下娘子关,经井陉关北上。历史开了一个玩笑,李自成败走北京时又经娘子关返回陕西。八国联军入侵时 ,清军在娘子关一带击败德法军队,歼灭大量入侵之敌。1937年10月,侵华日军进攻太原,第二战区发动忻口会战,井陉、娘子关一带组织以防御为主的娘子关战役。战役持续22天后失败,导致忻口会战失败和太原陷落。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大战开始后的第一阶段,八路军就先行破袭娘子关一带的正太铁路等交通运输线,阻击增援之敌。百团大战取得巨大胜利。
如今,娘子关下仍为交通要道,石太(原正太)铁路、阳井公路、苇旧公路均从关边关下经过。
雁门关距离山西代县县城不远的恒山山脉雁门山上有一座关城,这就是“外三关”之一的雁门关。历史上的雁门关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这里曾被称为雁门郡和雁门县,隋唐时更是因其位置重要而将此地置为代州。雁门关真正成为军事重镇是在宋朝,后晋时期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辽,因此,宋时山西的边界在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一线,杨家将中杨六郎被封为“三关总帅”,就是这三座关。
说起雁门山这一山名,其实还有“鸠占鹊巢”之嫌。更早时,雁门山并不在代县地界儿,而是在今山西阳高县一带,秦汉时雁门山曾设雁门郡。三国时期,曹魏将雁门郡郡治迁到广武,即今代县一带。北魏时在代县以北句注山始建关城,以郡名为关名,称“雁门关”,此为古雁门关。宋初,易地重建雁门关,明朝时大规模改扩建长城和关城,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雁门关。此后,句注山逐渐为人所忘,并被雁门山所取代。
从被称为“天险门”的南城门进入城关,门上建有雁楼。城门门券上方有一匾额,书“䒶险”二字,“䒶”是“天”的异体字,相传是武则天创造。武则天以文人自居,一生造字17个,也有说23个,“䒶”字既为其一。“䒶”是上下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上边“草字头”,中间“田”字,下面“戈”字,可能意思是皇帝为天子,代天管理国家,国家大事不外乎粮食、国土、兵器三件大事,因此,三者结合为“天”。武则天之后,她造的字只有“曌”继续使用,其他全部作废。
初到雁门关,天气又不太好,我竟没有分辨出关里关外,还以为是从关外进的关城。进城后旋即拾阶而上,登上城楼并沿着围城一路向前。回头望去方知雁门之险。两边峰峦叠嶂、山岩峭拔,一条山路蜿蜒曲折地爬向关城,关城耸立在两山之间最险处,一望便知寻常人等几无逾越的可能。东边制高点有一座两层敌楼,用于监视来犯之敌。远处屹立着几座烽火台。
转过敌楼,向下就是“地利门”,也就是北门,城门上建有宁边楼,几门铁炮指向城外。城门外是一座瓮城,瓮城不大,右侧开门,这与其他地方的瓮城相同,侧面开门是避免敌人攻破瓮城后直接撞击城门,保证关城的安全。而这时我才觉得我的方向感错了,这边好像才是关外。走出瓮城,外面是一个街市,明清时这里就是边贸街,曾经街市繁华边贸火爆。正巧一位姑娘向我们打着招呼,顺便问了一下,果然搞错了方向。
关城西边有一座西城门,门上建有威远楼,门券匾额书“杰”,就是“人杰”。“”是“人”的异体字,传也是武则天造的字,《康熙字典》的解释是“与人同”。上为“一”,下为“生”,或许可理解完整一生才能称之为人?西门外有兵营、仓库和草料场、校场及点将台等。西城门两边建有城墙与雁门关围城相连,主要作用是加强整个关城的防卫能力。
围城、城门、城楼、敌楼、烽火台、营房、校场等等,这些设施构成一套完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再加上依山傍险,雁门关真正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重地。
明朝之后,雁门关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但它成为山西通往西北的一条重要的经济交通要道。关城内外分别有前腰铺驿站和后腰铺驿站,周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由于客商众多,关内山道拥挤不堪,当地官员另开车道,并立碑示众。关门前那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告诉我们雁门关曾经的热闹与辉煌。
历史上,雁门关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雁门关自古就是戍边要地和北方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交往的重要通道;汉朝,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打败匈奴;王昭君出塞和亲雁门出关;北宋,杨继业和杨家将士多次大败辽军,杨继业在雁门附近被俘殉国;1937年9月,周恩来、彭德怀、彭雪枫等在雁门山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商谈合作抗战;10月,为配合第二战区忻口会战,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一带阻击日军取得胜利,后称为“雁门关大捷”。另外,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御敌自尽就在雁门关,迄今关城下萧峰跳崖处立有一牌,到此的一干萧峰迷粉们为之唏嘘。
今天,雁门关一带铁路纵横、公路四通八达,已经无感于行路艰难,而几百年前雁门关是方圆几百里内仅有的交通要道。我们不应忘记那崎岖的山路、深深的车辙、尤其是那雄伟的雁门关城——用“伟大”形容亦不为过的雁门关。
老牛湾堡和宁武关前往老牛湾时路过偏关县,这里有长城“外三关”之一的偏头关,时间有些紧张没能参观,直接开车到了老牛湾。却不想老牛湾有个长城城堡——老牛湾堡。
老牛湾位于山西偏关县北面大约40公里,是黄河进入山西后的第一个村庄,与内蒙古隔河相望。长城经过偏头关后直插老牛湾,其后沿河南下,在保德过河进入陕西榆林。因此,老牛湾被称为“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为加强老牛湾一带的防卫,明万历年间在此建立一座城堡,现在城堡内多数建筑已经被毁,只保留了真武庙、关帝庙、观音庙等几座建筑。《明史》记载“夏守边而冬守河即为寇卫”就是指老牛湾堡。城堡北面黄河岸边建有一座敌楼,上有匾额“老牛湾墩”。老牛湾墩也叫望河楼,是一座空心砖石城楼,内有通道可供士兵上下,顶部建有堞口用于瞭望黄河对岸敌情,还可燃放狼烟传递军情,由于“老牛湾墩”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墩”。
城堡北面有一个平台,其实也就是一排房子的屋顶,站在上面可以看到老牛湾村的全貌,刚到平台前,一个略有残疾的老人走向前来,我们以为是收费,后来才看清他手中的盆里放着几包瓜子,他是在向我们叫卖。老牛湾村的房屋建筑很有特点,是用片石搭建的窑洞式建筑。村里基本没人了,村民全部迁到村外,无人居住的房屋变得破败不堪,走进老牛湾有一种荒凉的感觉。江南个别古镇将“原著民”外迁,使得古镇变成了“死镇”,老牛湾不该重蹈覆辙。游客需要的是自然,不是“做作”;“原著民”是风景名胜的一部分,更是风景区的灵魂,而不是累赘。
距离老牛湾大约10来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黄河转弯处,黄河在这里连着转了两个180度的湾,从高空俯瞰好像太极的双鱼形,因此这里被称为“乾坤湾”。乾坤湾值得一看。被称为乾坤湾的还有陕西延川县的一处黄河转弯。延川境内有五道大湾,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 、乾坤湾、清水湾。老牛湾附近这个黄河转弯的特点是连着两次转弯,感觉更加震撼。
离开老牛湾,直奔宁武关。
宁武是个历史名城。战国时赵国曾在此设关。北魏时在此设广宁、神武二郡,合称宁武。唐置宁武郡。明景泰年间始建宁武关。明英宗御驾亲征,经“土木堡之变”,二次称帝为“成化”,为防北方袭扰迅速建成宁武关。
外三关中,偏关有黄河之险,雁门关有高山之险,宁武关三面环山,关外则相对平缓,因此,这里历来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主战场,宁武关也就成为长城上的一座重要关口。宁武关建成后有效抵御了蒙古的入侵。李自成称王后北渡黄河,攻占太原后继续北进,在宁武关遇阻,苦战7日方得惨胜,一怒之下火烧宁武关。可惜,现在宁武关只剩下一座城楼,其他已多为遗址。
如今,宁武一带建有同蒲铁路和多条公路,仍为当地的交通要道。
平型关即将返京,仿佛意犹未尽,查了一下顺路的景点,平型关就在附近,果断出了高速。
平型关是明内长城关口之一,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平型岭,明朝修筑内长城时在平型岭南麓修建城堡,这就是平型关城。由于长期的时间侵蚀,关城不复存在,只留下部分长城及关城遗址。到了城门口,关城正在复建,无以得见真容。
平型关大名不亚于娘子关、雁门关等山西名关,但他的出名不是因为其险峻和雄伟,而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日本军队进攻太原,第二战区率军顽强抵抗,八路军115师配合作战,在平型关下设伏阻击日军,战斗以击毙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的战果取得胜利,这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大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今天,平型关下建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向到来的人们诉说着这段历史。
人说人生苦短,历史何尝不是如此,长城何尝不是如此。从第一筐土、第一块砖起,到现在2000多年,长城从严密的军事设施、重要的进出通道演变为一处处旅游胜地供人参观凭吊,反差竟是如此之大。事实却又不仅如此,今天的长城被赋予了许多的内涵,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人类文明的象征、国际和平的象征等等。其实,长城更应该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2021年5月,与北京
娘子关
娘子关
娘子关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天险
雁门关-人杰
老牛湾堡
老牛湾墩
乾坤湾
宁武关
平型关
平型关战役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