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唐帝国,瞬间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随着战火的蔓延、时局的动荡,再加上仕途的坎坷,让杜甫决定南下避祸,迁往成都。

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取得大捷,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大片失地。随后,局势发生根本性逆转,战争的天平逐渐向唐军倾斜。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持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

杜甫五言律诗最好的前五首(被赞为神来之作)(1)

这个时候,52岁的杜甫正流落在四川,用他自己的话,“漂泊西南天地间”。试想,一个爱国忧民的老诗人,在凄凉的居无定所当中,在彷徨的颠沛流离当中,在对故乡的朝思暮想当中,忽然听到了战乱即将结束的消息,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杜甫喜出望外,立刻奋笔疾书,写下了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五言律诗最好的前五首(被赞为神来之作)(2)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是剑门关以南的蜀地,又称为“剑南”。蓟北,泛指唐代的幽州、蓟州一带,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及京津一带。

杜甫在开头两句废话不说,直奔主题:剑门关外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叛军老巢的消息,我听说之后,忍不住开心落泪,打湿了衣服。

杜甫五言律诗最好的前五首(被赞为神来之作)(3)

第二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头的妻子是个合称,包括了妻和子女。杜甫回头看着老婆孩子,积累已久的忧愁一扫而光,他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就胡乱收卷着诗书,心头的狂喜难以形容。你看,一向沉稳的老杜,这个时候已经手足无措,表现的像个老顽童了。

杜甫五言律诗最好的前五首(被赞为神来之作)(4)

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美好的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外面春光明媚,正好伴我返回久违的故乡。诗人心情大好,开始憧憬要告别漂泊岁月,回归河南故里了。白日,阳光灿烂的日子。须,应当。青春,春天。

杜甫五言律诗最好的前五首(被赞为神来之作)(5)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即将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达湖北襄阳,然后从襄阳北上,直达河南洛阳。诗人连回乡的具体路线都想好了,可见是归心似箭啊!

巴峡,是嘉陵江上游的一段峡谷,在现今重庆境内。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现今湖北省。襄阳,是现在的湖北襄阳市。杜甫祖籍襄阳县,后来迁徙到了河南,所以诗人计划“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五言律诗最好的前五首(被赞为神来之作)(6)

杜甫的诗风,一直以“沉郁凝重”著称,但眼前这首诗,却完全不同于既往风格,它用语明快,感情奔放,宋朝的范温说:通畅而有条理,好像辩论者的语言。清朝的黄周星打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比方:有如长江放水,骏马从斜坡上奔腾下来,具有滚滚向前、不可收拾的气势。

这首诗还有一个很突出的地方,就是用了大量的虚字——“忽”、“初”、“却”、“漫”、“须”、“好”、“即”、“便”,正好每句一个。这八个虚字不浓不淡,不多不少,天衣无缝地嵌在每句诗中,就像菜里的盐不可或缺,如果拿掉它们,这道菜就会变得寡淡无味。用虚字用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古往今来都很少见,不愧是“诗圣”大手笔。

杜甫纵横唐朝诗坛,最厉害的杀手锏是律诗,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老杜最好的律诗之一。

历朝历代对这首作品都有极高评价,几乎到了好话说尽的程度。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说它“字字化境”。

李因笃称它是“七律绝顶作品,达到了神境”。

《唐诗三百首》编者孙洙赞它是“神来之作”。

张谦宜认为它“神理如生,古今绝唱”。

浦起龙的评价更有个性,称之为老杜的“生平第一快诗”。

所谓的“快”,我个人理解为三点:语言明快、节奏飞快、心情畅快。

最重要的是:读起来最痛快!

杜甫五言律诗最好的前五首(被赞为神来之作)(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