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吃什么盐 青岛的咸是齁咸(1)

人到中年,难免要经历颠沛流离和背井离乡。

但是每当回来,从这座城市的机场或者车站的闸口里出来,一呼吸到户外的新鲜空气……对!就是那种湿乎乎又带着些许咸腥气息的海风味道,鼻毛就会不由自主的支棱起来,属于你对这座城市的嗅觉就会逐渐恢复。

你的五脏六腑本能的就会释放信号,心里就安静下来慢慢踏实,拖着行李在路灯下点根烟长舒一口,拉伸一下僵硬的肩颈,神经放松下来,舟车劳顿的疲乏和饥肠辘辘的困顿在这时不期而遇,味觉也逐渐被唤醒,刚才还处在麻木状态的口腔,口水犹如即将决堤的洪水,已经经不起对任何食物的想象和诱惑了。

是的,这座城市是咸的。

咸,既可以引发食欲,还能下饭。

青岛地区吃什么盐 青岛的咸是齁咸(2)

30年前的那部革命题材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男主角潘东子,为了躲避敌人的封锁与管控,把红军急需的盐送入苏区,急中生智把盐巴化进水中,再用盐水浸湿了棉袄內襟,顺利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

这个故事虽然源于电影,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对于当时的苏区军民来说,盐甚至成了比武器弹药还要紧俏的物资。劳动人民和游击队队员离开了盐,真的撑不下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为了将盐安全地运入苏区,在穿越封锁线的时候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小时候看到这个场景,还真的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盐水在经过烘烤后,真的能够转化凝结成盐巴,那么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是不是就不会有这种被敌人封锁后无盐可吃的局面了?

地域优越感油然而生的同时,真替电影中的潘冬子紧张和着急啊,还差点流出了伤心的眼泪。

青岛地区吃什么盐 青岛的咸是齁咸(3)

山东的“盐业志”里确切的记载着,胶东半岛海盐的生产历史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所以说青岛这片地方是中国海盐的发源地之一,其实并不过分,拥有的条件太得天独厚了。

其实,大半拉子北方人都是用“齁咸”来形容“咸”的程度,青岛这座城市也不例外。

青岛地区吃什么盐 青岛的咸是齁咸(4)

八十年代末期,我正在读小学。写完作业出门和院里小孩们玩了一半,出一头汗,饿了回家要东西吃,正在做饭的奶奶,一般就是给块儿半冷不热的馒头,再缀上一包青岛特产海带丝,就给打发了。

尽管只是一毛钱一包,包装比现在方便面调料包稍微大点的海带丝,在那个年代却是饱蘸时代光辉的产物。

男孩子们粗鲁的用牙齿撕咬开包装,就着馒头用牙缝和舌尖一根根咂摸着来自于海洋母亲的馈赠。女孩子们则相对稳得住神儿,找碗用开水冲泡,摆出一副吃面的架势,细致的如同吮吸着人间的美味。

毕竟是海产品,还有一种廉价的豪迈。墨绿色的海带丝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盐粒儿,还伴有些许辣椒的刺激,味道浓烈且丰盈,入口令人喉头一紧,犹如刚学游泳的少年,一个猛子扎进海里,灌了几口海水后的大彻大悟。

不知道是海带丝的盐分补充了足够的出汗流失的电解质,还是馒头打了足够的底儿,刚才还喊着饿的男孩子们,弄枪使棒的一直与黄昏的夕阳贴身肉搏,直到大人们喊破嗓子召唤未果,被揪着耳朵回家吃饭,还依然不依不饶,相约明天写完作业,再战江湖。

青岛地区吃什么盐 青岛的咸是齁咸(5)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回家灌上一茶缸凉白开,玩累了的孩子们又在饭桌上恢复了生龙活虎。

我的记忆中,不光是孩子,那是一个仿佛每个人都在快速生长的时代。

尽管记忆深刻,嘴里时常还有对那个年代味道的念想,但这么多年了,海带丝就再也没有吃到过。一是,类似时代的产物,世面上再难觅得到;二是,大夫说吃的太咸,容易血压高,年龄大了得控制控制了。

青岛地区吃什么盐 青岛的咸是齁咸(6)

你们看,江湖不老,而那些江湖儿女们,却都已经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