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星(1538~1601),字子明,号晋川,山西沁水县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历任庶吉士,兵科给事中,后降为蒲城县丞,继任卢氏县知县,湖广左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官终工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主持开发泇运河,病死在治河任所。谥庄靖,入祀枣庄“三公祠”。

明朝崇祯年间都察院御史(明朝有个工部尚书)(1)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航道。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人员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征。明代刘东星就是开发京杭大运河枣庄段的“三大功臣”(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之一。

泇运河与古城台儿庄

万历二十六年(1598),黄河决口,单县的黄堌口段水路阻塞南徙,徐州以下运道几乎断流,航运中断。刘东星被任命为工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全权负责治理水运航道。最初,尚书潘季驯曾提议凿开黄河上流,循河南商丘、虞城东下,经丁家道口,出徐州小浮桥入贾鲁所疏通的黄河故道。因为治河费用过多,一直未被朝廷批准。刘东星上任后主持开凿河道,从曲里铺至三仙台,直达小浮桥。又疏通漕渠,从徐州经邳州至宿迁,历时整整五个月。完工后经费只用了十万,皇上下诏书表彰他的政绩,并提拔他为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第二年(1599)刘东星又在邵伯(今江苏江都市北部)、界首(今安徽界首市)两湖之间开通渠道。第三年(1600),刘东星又奉命开挖山东滕县与峄县之间的泇河,循舒应龙开凿的韩庄故道,凿良城、侯迁、台儿庄至万庄河道,使之南通淮海,为漕运提供便利条件。

总督翁大立曾最先提议开通峄县泇河,后来尚书朱衡、都御史傅希挚也都提议过,朝廷也曾多次派员前往视察,但终究没有作出决定。治河大臣舒应龙曾经挖凿韩庄运河,但又因故半途终止。

刘东星全面负责开挖峄县泇河,最初计划用钱120万,当工程完成十分之三时,仅用钱7万。数年间,专用力于分黄导淮及接引黄流出小浮桥济运,然开挑未久即淤塞。刘东星建议完成韩庄运河未竟之工,挑浚开广,并凿侯家湾、梁城通泇口,使可通舟。万历二十八年(1600)又奏请完成前工,不论浅狭难易一律修浚。并建巨梁桥一石闸,德胜、万年、万家庄各一草闸,漕船由溯行者十分之三。刘东星在开挖界首西湖和峄县泇河引漕工程中,积劳成疾,染重病在身,于是请求离职休息。但是,皇上屡次下旨慰问并挽留,最终,他积劳成疾,病死在治理河道的官任上。

据《明史》记载:(万历)二十九年(1601)秋,工科给事中张问达疏论之。会开,归大水,河涨商丘,决萧家口,全河尽南注。河身变为平沙,商贾舟胶沙上。南岸蒙墙寺忽徙置北岸,商(今河南商丘市)、虞(今河南虞城县)多被淹没,河势尽趋东南,而黄堌断流。河南巡抚曾如春以闻,曰:“此河徙,非决也。”问达复言:“萧家口在黄堌上流,未有商舟不能行于萧家口而能行于黄堌以东者,运艘大可虑。”帝从其言,方命东星勘议,而东星卒也。问达复言:“运道之坏,一因黄堌口之决,不早杜塞;更因并力泇河,以致赵家圈淤塞断流,河身日高,河水日浅,而萧家口遂决,全河奔溃入淮,势及陵寝。东星已逝,宜急补河臣,早定长策。”大学士沈一贯、给事中桂有根皆趣简河臣。

万历三十二年(1604),李化龙任河总后,继续舒、刘两前任未竟工程,完成由夏镇李家口至邳州直河口的泇运全程。其后,河总曹时聘又对泇运河道复加拓展,建坝修堤,置邮设兵,此项拖延近30年的浩大工程,最终得以完成。泇运河开河当年即见效果,万历三十二年(1604)粮船过泇运者已达三分之二,而借黄河旧道仅三分之一。万历三十三年(1605)过泇运的粮船已达7700余艘。从此粮船避开了徐州至邳州一段的黄河运道,大大缓解了因黄河泛滥而造成的对漕运的危害。李化龙按照刘东星生前开挖峄县泇河的计划,与李三才共同完成了开河任务,长期便利了水路运粮供应京城。

刘东星官至吏部右侍郎、工部尚书、漕运总督,撰有《史阁款语》、《晋川集》等著作。在400年后的今天,“刘东星”这个名字还常常被研究运河文化和明朝思想史的学者们提起。刘东星平时简朴节约,为官30年,始终敝衣疏食。病逝后多年,直至天启初年(1621),朝廷才追加刘东星“庄靖”称号。人们最感兴趣的除了他治理运河的政绩以及他敝衣疏食的节俭之外,还有他与明朝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之间淡之若水、历久弥香的友谊。李贽作为明朝晚期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其超越于时代的学说,很难被当时有正统思想的人认可,故备受非议和迫害。而充满文化良知和开明思想的刘东星,却竭尽所能地对李贽给予庇护和资助。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李贽与挚友袁宏道同游湖北武昌黄鹄矶(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西北)黄鹤楼时,遭到道学家们的围攻和驱逐,他们指责李贽是“左道惑众”,对李贽进行人身攻击与迫害。时任湖广左布政使的刘东星,只慕李贽之名而未曾相见相识,却主动到洪山寺拜访李贽,并把他邀请到自己的公署,加以保护,李贽对此十分感激。刘东星与李贽和袁宏道的相识即在此时。可见他们的交往,都是建立在认识一致、意气相投基础之上的。

明朝崇祯年间都察院御史(明朝有个工部尚书)(2)

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李贽应时任吏部右侍郎刘东星之邀,离开麻城(今湖北麻城市),到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沁水县(今属山西晋城市)坪上村刘东星的家中客居将近一年。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是刘东星的故乡,坪上村的城堡也是刘东星所筑。

  刘东星一生在立法平粜、解救灾民、开河围湖、修筑桥梁等重大工程中,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治理黄河三百多华里,名震朝野,劳苦功高,以至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深受群众爱戴,成为青史留名的治运功臣。他虽身居要职,却勤俭廉洁,实为官员之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