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旅俄华工对十月革命多有亲身感受。

从1916年5月开始,北洋政府向英、法、美、俄等协约国派遣劳工。其中,赴俄华工主要从事西部战场挖战壕、装卸军用物资等事务,还承担铁路、港口工程以及西伯利亚开发、煤矿开采等粗重危险的劳作。

劳工中的大多数都参加了工会组织,“唐山华工张森等还亲自听到过列宁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讲演”。

俄国十月革命的结果是什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

十月革命中,大批旅俄华工参加了红军。苏联红军第三军二十九师后备团、乌拉尔中国团、莫斯科的中国团等全体成员都是华工。在莫斯科、彼得堡,华工组织的赤卫队,直接参加了夺取冬宫的战斗和莫斯科的十月武装起义。这批华工回国后,进一步在工友间传播阶级斗争意识和罢工思想。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工人阶级。

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具体揭示了十月革命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巨大激励:世界革命潮流的消息当时在中国报纸上真是“日不绝书”的,中国工人的文化程度虽然落后,虽然百分之九十是不识字不能直接看报,然而街谈巷议,工人们是听着的。中国工人经济生活那样极人世间少有的痛苦,迎受世界革命潮流,不用说是很自然的;特别是俄国十月无产阶级大革命的胜利,更使得中国工人受到深刻的影响和强烈的鼓励。就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职工运动开始它的黎明期了。

早期中国海员从逃亡的白俄分子口中了解到十月革命的消息,尽管当时对“布尔什维克”“苏维埃”等语词一无所知,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对于工人阶级打倒资本家十分憧憬,“认识到这对于我们工人大众来说,那是一件大好事。大家都憧憬着我们的将来也能有这样的日子就好了”。

十月革命后,苏兆征、林伟民等早期海员运动领袖相继随船抵达苏俄远东地区,在国际海员俱乐部等地方活动,阅读到了介绍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书刊。早期海员运动领袖朱宝庭在听说列宁领导俄国革命将大官关进监狱、穷人搬进洋楼并建立工农劳动政府后,称赞“他干得真好,我们也得这样来一下”。

与之相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产生世界主义意识。他们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理解中国革命,意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应与世界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

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

(作者姚涵、潘乐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红色文化资源系列研究项目成员)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姚涵 潘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