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分析《兰亭集序》的第四段,看作者是如何讨论“死生亦大矣”这个问题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王羲之兰亭序点的变化?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王羲之兰亭序点的变化(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如何论)

王羲之兰亭序点的变化

今天我们接着分析《兰亭集序》的第四段,看作者是如何讨论“死生亦大矣”这个问题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死生亦大矣”是个哲学命题,为了证明自古如斯,作者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的体验,古人原来也和自己一样因为死生而生发感慨,并且作者用“若合一契”来说明古人之感慨和自己相同,从而加深了自己对死生的感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说自己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作者为什么会说这些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紧密关系。东晋名士云集,大部分文人雅士崇尚佛老,谈玄之风盛行,务虚不务实,主张消极无为。糟糕的是,当时的社会竟然以这种消极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为时尚与潮流,世称“名士风度”。所以作者在这里就是要用“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来否定这种虚无思想,从而明确地肯定生命的价值。

最后作者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所以自己记录下当下的人和事。这里我们看到作者明确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不彰,同时也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到这里,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综合昨天所讲,我们可以明确: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老病死是自然造化使然、并非人力所能左右。但是作者也从积极向上的态度出发,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在那样一个时代氛围下,这样的声音,确实具有警世作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接着梳理下一课《赤壁赋》的重难点。最后,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