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这个俗语,相信谁都知道它的意思,就是用不正当手段如托人情行贿等,通过内部关系达到某种目的。但这个俗语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么来的,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原来,这句话出自北宋徽宗年间的一出滑稽剧(很像现在的小品)。

走后门最初讽刺北宋大臣(走后门34)(1)

宋 徽 宗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起用蔡京为宰相,拉开了“靖康之耻”的序幕。

走后门最初讽刺北宋大臣(走后门34)(2)

宋徽宗《五色鹦鹉图》

要说蔡京,也是个人才:熙宁三年的状元,还是个书法大家,和宋徽宗一样,是个艺术天才,与宋徽宗特别有共同语言,可惜他有才无德,做宰相十七年,尽干些劳民伤财、搜刮民脂民膏的勾当,国势日衰,民怨沸腾。钦宗继位,被流放岭南。沿途百姓都憎恨这个巨贪大恶,不光不卖给他饭菜,连茶水也不卖给他,以致饿的“腹与背贴”,活生生的饿死!这是后话。

走后门最初讽刺北宋大臣(走后门34)(3)

蔡 京

蔡京当了宰相后,开始严酷地迫害元祐(宋哲宗年号)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哲宗元祐年间对变法的旧党人物(王安石变法一派称为新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文彦博、苏轼、苏辙、黄庭坚、范纯仁等人的称呼,蔡京亲笔拟出120人的大名单,称作奸党,宋徽宗亲笔书写姓名刻在石牌上,竖立在端礼门外,史称“元祐党人碑"。规定:凡元祐党人一律永不录用,他们的子孙,一律不准留在京城,不准参加科考,而且官方文件、民间书信中一概不准出现“元祐”字眼,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走后门最初讽刺北宋大臣(走后门34)(4)

蔡 京 书 法

洪迈《夷坚志》(中国志怪笔记小说顶峰,实则是宋代社会生活实录)中记载了一则滑稽剧巜优伶箴戏》。一次徽宗与蔡京等大臣一起看戏,一个演员(伶人)扮作宰相,坐着宣扬朝政的美好。一个和尚请求宰相签署准许他游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和尚的戒牒(相当于名片介绍信之类),是元祐三年颁发的,立刻收缴毁掉,令和尚还俗;又上来一个道士,他的度牒丢了,申请补办,宰相一问也是元祐年间发的,立马剥掉道服,让他做平民百姓;又上来一位读书人,他是元祐五年的举人,因地方官不让他报名上京科考,他便来找宰相申诉,结果被赶了回去。这时宰相的管家上来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报告:“今天在国库申请大人的料钱一千贯,全都是元祐年间铸造的,我来向您请示这钱咱要不要?”宰相低头一会儿,悄悄地说:“走后门搬进去。”旁边扮演宰相侍从的伶人看不下去了,举起手中的棍棒,照着宰相的后背就打,还边打边骂:“你做到宰相,原来也只要钱!还走后门!”宋徽宗和众大臣都噗嗤地笑了,皇上都笑了,蔡京当然不敢当场发作,只是不知当时蔡京心里是何滋味。

走后门最初讽刺北宋大臣(走后门34)(5)

这么辛辣的讽刺,在当时也只能出现在滑稽戏里面,来个指桑骂槐了。从此,“走后门”便成了以权谋私的代名词,流传到现在。

谢谢关注!谢谢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