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的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已经围绕徐州,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争夺中出现的诸路豪强。按照我们的叙述顺序,本期大锤就要讲述东汉末年割据徐州的最后一任诸侯吕布的灭亡了。
不过在讲述吕布的灭亡之前,大锤需要插播一句,由于我们开启的这个东汉末年各地诸侯的章节,实际是按照东汉十三州的地理顺序一个州一个州讲下来的,其中还没有谈到兖州,而兖州的两大主角,一是曹操,另一个就是吕布。
只是因为咱们现在讲到了徐州,作为徐州诸侯争霸故事的结局,大锤只好先交代吕布之死的来龙去脉。未来我们在讲述兖州的军阀割据之时,大锤还需要把在徐州部分已经被我们“讲死了”的吕布请回来,到时候,跟我们读者听友一起分享吕布在兖州的冒险故事。
书归正传。最近几期的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重点介绍了吕布作为客将偷袭刘备并夺占徐州之后所面临的内外局势。可以说徐州这个地方到了吕布手里,几乎没有发挥出什么优点,反倒是把骁勇善战的吕布给坑的够呛。吕布为首的并州武人集团在盘踞徐州的两年半时间里,无论是内政外交方面,基本都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建树,反倒是被几面敌人和无休止的内耗,搞的徐州内外是乌烟瘴气四处冒烟,吕布等人这段时间一直疲于奔命,忙的事情大约只有一件,那就是灭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兖州大战之后两年时间里一直按兵不动的曹操,终于把注意力从荆州方向转向了徐州方向。公元198年,也就是刘备二度占据小沛对抗吕布争夺徐州失败之后仅仅一个月,曹操的大军就扑向了徐州。
曹操军进入徐州之后可以说势如破竹,首先拿下了徐州重镇彭城,吕布军曾几次组织反击,都被曹操军击败,吕布军节节败退,最后困守下邳。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持续差不多三个月的最后的下邳攻防战。
从曹操军进入徐州之后的战事来看,比较当年与吕布在兖州的生死对决,无论惨烈程度和困难程度,都要低不少。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很可能吕布集团在这两年的徐州驻守期间没有能够及时补充并加强势力,反而因为忙于去徐州四处灭火,进一步削弱了自己原有的实力,导致曹操军在战场上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当然,吕布军虽然饱受内部整合不利的困扰,战斗力还是有的,至少是曹操战场上遇到的少有的劲敌之一。曹操军虽然占据上风,但是要想彻底消灭吕布,也没有那么容易,曹操军围困下邳三个月,而且当时是冬天,天寒地冻之下无论补给还是作战,都折磨着两军将士,曹操军也筋疲力尽,甚至曹操本人也动摇了,想撤军回去等到明年再战。
其谋士荀攸、郭嘉等人力劝曹操不可罢兵,并以当年刘邦数次被相遇击败而垓下一战成功、不给项羽翻盘机会的故事作为类比。结果就是在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决战之中,曹操军最终坚持住了,而吕布军瞻前顾后,左右摇摆,陈宫出了一个反攻曹操的计划,结果吕布疑虑陈宫,最终放弃了计划。
至于联盟袁术救兵起来夹攻曹操,联盟的力度不够,袁术援兵的战斗力也不够,结果这样的自救计划再次胎死腹中。为了加快攻城速度,曹操军掘开了泗水、沂水,水灌下邳城。吕布军最终坚持不下去了。吕布的末日就这样到来了。
其实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吕布命丧白门楼这一段有非常详细精彩的描述。而这也并不是罗贯中的完全原创,在正史资料《三国志》《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中,对这段历史情节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而在此后宋元话本中,也有同类题材的作品出现,虽然如今这类作品大部分已经只剩名字,内容散佚[yì],但是后世的我们还是基本可以肯定,后世的平话、戏剧以及《三国演义》小说,基本都是按照正史中这段故事的文献记载基础上做了艺术加工,因此这部分的故事主线,各个作品实际是差不多的。不过,就是在这种故事完成度非常高的剧情中,罗贯中还是做了一点关键性的细节改动。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吕布是在坚守城池时,因为激烈交兵,指挥作战过于劳累在城上睡觉,其手下将领宋宪、魏续私下里约定投降,然后二人趁吕布睡觉不备,盗走其兵器方天画戟、捆住吕布手脚,将吕布抓获并献给曹操。
不过按照正史记载,其实吕布还不是这样走向人生终点的。当时在曹操围城初期,吕布反击几次都失败了,当时吕布就曾经一度打算投降曹操。只不过因为手下大将陈宫分析形势剖析利害,把吕布这个投降心思给堵回去了。
而到了白门楼最后时刻,吕布手下的亲信将领宋宪、魏续等人也只是发动兵变,捆住了陈宫、高顺等将领献给曹操并宣布投降,并没有人上来抓吕布。吕布带着最后忠于自己的手下,退上白门楼,四面遭到曹操军的猛攻,吕布一看实在局面无法挽回,就自己宣布投降,自己下城了。然后才被曹操手下士兵捆个结实。
罗贯中在小说中的这个细节改动,成功突出了吕布的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遇。属于为了强调吕布这种虎狼性格、最终无人可用的悲凉结局,所以才安排吕布手下直接动手捆了吕布,而且考虑到小说中设定吕布武艺天下第一,因此还要趁吕布睡着了才下手。这是罗贯中在小说中塑造的那个勇猛异常、御下无方最终众叛亲离的勇将吕布,而不是历史中那个优柔寡断、首鼠两端最终手下星散的枭雄吕布。
这二者看起来相似,其实差距还是挺大的。但是无论如何,吕布这种乱世枭雄,到头来众叛亲离的悲凉,被罗贯中渲染得无以复加,这可能也是《三国演义》与众多文艺作品同样进行白门楼叙事,而最终脱颖而出的关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