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鸿门宴”,人们总是想到酒无好酒,宴无好宴,这成为一个“不怀好意”的代名词。

也因此,项羽被误会了千年,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当年,楚怀王熊心先后做出了两大影响中华世族未来的部署:

一,是派刘邦率领自己的大军西征入关,进攻咸阳。

二,是派上将军宋义北上救赵,后来项羽取代了宋义的地位,成为北上救赵的主将。这就为后来的鸿门宴做了铺垫。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1)

首先,我们讲一下刘邦西进攻秦。

现在看来,楚怀王派刘邦西征还是相当正确的。

攻秦,其实是一个苦差事,这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年,陈胜派吴广、周文和宋留三路大军进攻咸阳,总兵力有近20万人,都没有取得最后胜利。仅凭刘备这一万多人,劳师远征,可以说,风险非常大。

但是,刘邦此时西进也有一个很有利的地方,那就是咸阳空虚,关中之地没有秦军主力,秦军主力正在章邯的率领下急攻赵国,刘邦所面对的主要是秦朝的地方军和一些重要的关隘。

同时,刘邦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处理问题非常灵活,能够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他采取边进攻、边发展的战略,并坚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作战方针。在西征的过程中,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进攻也比较顺利。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自己的大军,越过千山万水,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终于进入关中,拿下了咸阳,这一收获真的是让刘邦大喜过望。

在他西征咸阳之前,楚怀王对天下诸侯做了一个承诺,“先入关者王之。”

就是说,谁先入了关,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也就是说可以做秦王。

如果按照这个约定,刘邦应该责无旁贷就是秦王了。

当刘邦以胜利者的身份走入咸阳的秦朝宫室时,一下子就晕掉了。

作为布衣出身的刘邦,做梦都没有想到过,天下竟然有如此多的奇珍异宝,有这么豪华的建筑,有如此多的超乎想象的待遇。

这么多年来,虽然自己奋力拼杀,期望有一个好的结果,但也没有想到会坐到秦始皇的位置上享受一把。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2)

想当年,刘邦到咸阳出差,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样子,曾发出过感慨:

大丈夫当如是也”。

也就是说,男子汉大丈夫,就该是这个样子。

当时,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怎么敢奢望,有当一日,自己也能随便出入秦朝宫室,甚至可以享受这一切。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刘邦手下有一个谋士鲰生对刘邦说:听人讲,项羽已经封秦将章邯为雍王,雍王的封地就在关中,如果项羽等人来了,你刘邦王关中的梦想就破灭了。

刘邦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问,先生说那该怎么办呢?

鲰生说,这倒也不难,我们都知道关中之地易守难攻,你派出人马守住函谷关,别让项羽等诸侯进来就可以了。

刘邦维护自己关中王的心情迫切,在危急之下,也没有同张良等人商量,就私自做主,派人把守函谷关,阻挡项羽等人入关。刘邦派人守关后不久,项羽的大军就到了。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3)

当项羽率领各路诸侯大军到达函谷关之后,感觉有些不太对劲。因为关头插的不是秦军大旗,守关的壮士穿的也不是秦军的服装。守关的究竟是什么人呢?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刘邦的军队。

听到这个消息,项羽很高兴,刘邦是自己人啊。于是项羽到关前高声大喝:

赶快开门迎接!我乃是楚国上将军项羽啊!

这个时候,守城的将士讲了:

上将军,不是我们不给你开关,是因为我们主公已经占领了关中,拿下了咸阳,按照约定,他应该是关中王了。我们就是派来把守关口的,没有我们主公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入关,我们都是当差的,还请上将军不要难为我们。

这一下,项羽真的火了。

项羽心里想,你刘邦真够有本事的。当年,你率军西征的时候,是我项羽率领着军队吸引了秦国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最终,经过殊死一搏,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果不是牵制和消灭了秦国最强大的机动部队,哪有你刘邦今天这么容易入关?

项羽一怒之下,派出大将英布,率军攻关,很快就拿下了函谷关,火速推进关中,将四十万大军驻扎在新丰鸿门,准备要向刘邦问罪。

对悄然到来的灭顶之灾,刘邦还混然不知。

鸿门宴的故事也由此真正地拉开了序幕。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4)

我们说,这个世界上,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有好人,坏事也能变好事;有坏人,好事也能变坏事。

项羽在函谷关前的这一怒没有惊动刘邦,却惊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此人叫曹无伤,在刘邦手下做事,职务为左司马。

这个人对项羽的脾气很熟悉,他感觉到项羽这一发怒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甚至会引发一场大的战斗。而凭借当时的力量,刘邦肯定不能与项羽抗衡。如果刘邦和项羽真的打起来,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小命也将难保。

于是,曹无伤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5)

他一想,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工作主动点。于是,他就偷偷地跑到项羽面前表衷心,并在项羽面前告了刘邦一状。总体意思是说刘邦有野心,想独吞胜利果实,并且列举了三个方面:

  • 一是刘邦欲王关中。关于这一点倒也实事求是,刘邦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倒也没有冤枉他,他派兵守关就是很有力的证据啊。这一点对项羽来说,也是很有气的,这意味着刘邦抢了项羽的头功。
  • 二是欲以子婴为相。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是秦二世哥哥家的孩子,仅仅做了46天秦王,便投降了刘邦。至于刘邦是否真的想任命子婴为相,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曹无伤这样说,无非是有意讨好项羽,迎合项羽生刘邦气的那种心情,以便获得项羽的好感和信任。说白了,就是顺着项羽的心情说,但是,却起到了煽风点火的效果。
  • 三是说刘邦“珍宝尽有之”。刘邦想独占秦室中的珍宝,据为己有。我们讲,前面两条如果还有一点点痕迹的话,这一条纯粹是曹无伤无中生有。因为刘邦听取了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根本就没有动秦朝宫室的一草一木。

如果说刘邦派人守关,是在项羽的心中点起的第一把怒火,而曹无伤的这些话无疑在项羽的心里又点起了第二把怒火。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又给项羽心里吹了一口气,把项羽心里这把火吹到更旺了。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项羽的亚父——范增。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6)

如果说,曹无伤告刘邦有点恶意中伤,讨好项羽的味道,但范增确实是从战略上实实在在地为项羽考虑,范增希望项羽明白,他今后最大的敌人就是刘邦,他应该趁这个机会杀掉刘邦。

范增这个人不愧为高人,他一入关就看清了刘邦这个人的变化。什么变化呢?

范增就和项羽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入关后却像变了个人一样,没入关之前,又贪财、又好色,现在进关了,既不贪财,又不好色,这种变化简直太让人难以想象了,真可谓是判若两人。

原因是什么呢?范增的结论是“其志不在小”

说到底,就是看出刘邦这个人有理想、有志气、有野心,不能小看。

那么,刘邦的志气是什么呢?范增接着和项羽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我们古人讲究观天相,看人气,这是当时的文化,认为人和天地之间是有感应的。特别是大人物,都在星相上有所体现,他们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息,这是一般人没有的。怎么办呢?范增给项羽出了一个四个字的对策:

“急击勿失”。

那就是赶快进攻他,趁他翅膀还没变硬,就要彻底消灭他,否则,后患无穷。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7)

我们讲,函谷关前的一怒,加上曹无伤送他的三口气,再加上范增巧妙的说服和指导。这个时候,项羽定下决心了,一定要杀掉刘邦。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杀刘邦呢?

在这一点上,很多朋友有一点误解,认为项羽在这种情况下,专门设下了鸿门宴,请刘邦来赴宴,要在宴席上杀掉刘邦。

实际上,项羽想杀刘邦的办法不是设宴,而是进攻,是通过军事进攻彻底打垮刘邦的军队,杀掉刘邦。这一点,《史记》中写的很清楚。

项羽听完曹无伤的话后,大怒,说了一句话: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意思是,明天一早,让士兵们好好地吃上一顿,为得就是要彻底消灭刘邦的军队。这才是项羽的选择——军事打击。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8)

项羽这种脾气,以及他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不需要费神想什么巧办法来对付刘邦,更不需要鸿门宴这样的手段。

所以说,当项羽决定要进攻刘邦的这一刻,才是刘邦面临的最危险一刻,而真到鸿门宴上,刘邦的危险系数已经大大降低了,或者说,项羽杀刘邦的决心已经动摇,甚至是不存在了,那仅仅是范增与项伯之间的较量。

项羽决定明天一早进攻和消灭刘邦的军队,这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军事机密。如果刘邦知道了,这种突袭的意义就很难达成了。如果刘邦不知道,那必将难逃一死。

恰恰是在这个紧要关口,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情彻底打乱了项羽的计划。而导致这件事发生的有一个关键人物,此人叫项伯,是项羽的另外一个叔叔。

这个人之前有什么样的经历,是不是项羽的亲叔叔,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但当他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之后,他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影响项羽,并直接导致项羽犯了一些战略上的严重错误,这些错误一次一次地把项羽推向失败的深渊。

@国学经典@相亲那么项伯是如何亲手把项羽推向深渊的呢?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下)篇马上推送……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是清泉,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同时欢迎您的点赞,评论,转发,与更多的人一起交流传承优秀文化!

鸿门宴故事情节及人物阵营(一场被误读千年的鸿门宴)(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