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大全600字(作文选)(1)

中学生作文大全600字(作文选)(2)

中学生作文大全600字(作文选)(3)

中学生作文大全600字(作文选)(4)

编者按

本版是我们与北京众多热爱写作的中学生们的互动平台。

我们会以各中学为单位逐校呈现,并借一线语文老师的角度和笔触,品一品作文中的文学滋味,评一评文坛新星们的文字品质。真诚欢迎全市各校与我们联系,投稿邮箱:316618183@qq.com。

出场学校:北师大二附中

出场教师:陈立今(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 赵玉洁(实习)

高中故事

◎高中部 方宇同

“你是改还是不改呢?”

“这重要么?”

“当然重要,我们要进决赛,平平淡淡的戏剧谁会看?!”

“你懂艺术么?你看得懂我的剧本么?这种殿堂级、史诗级、登峰造极的中国古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丰碑,你要用连喊带叫地那种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冲突来亵渎它么?”

“我就是想咱们班进个决赛,怎么就亵渎文学丰碑了?”

看着自以为是的编剧,我这个执行导演气就不打一处来。把曹雪芹原著照搬上来,拖拖沓沓、卿卿我我……没半点冲突,只几句莫名其妙的暗语诗,拜托,15分钟的展演时间,这样的戏剧谁看?

编剧大人转了转自己的脖子,往左拧,往后仰,又拍了拍自己的脑门,用力吸了口气,缓缓地呼出来。

我等他修改的计划。等着他将肥硕的身子从座椅中抠出来,等着他给我一个惊喜……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垂着脑袋摇了摇头,“俗!……”拖着长长尾音的字,从他嘴角混着口水流出。随后一把扯过剧本,翻着白眼,扬长而去。

我也气得直翻白眼。堂堂文科班居然沦落到了无人可用,连个合格的主创人都找不出来。

“也许,他的坚持是对的。”

“这次请评委都是专业的,也许人家还看不上其他班的小儿科呢。”

“就是,咱们不能对世俗妥协。”

“在表演上下下工夫,或许效果也不错。”

“现在观众素养也高了。”

这世界就是什么时候都少不了和泥的。

戏剧的排演如期进行,戏剧的展演如期进行,悲剧的评价如期到来:“小演员们很努力,表演很到位,但戏剧不同于小说,冲突要更鲜明更集中。15分钟,我们几个评委都快睡着了,这说明什么?我看到场下的观众也交头接耳,还有不少同学离席了,这就很说明问题嘛……”

可能是看了一下午戏剧展演了,评委很疲倦,话语太犀利。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哦,我们班得了另一个最低分。

“评委不懂戏。”

“评委没看过原著吧!”

“要把其他班放在最后一个演,大家也得离席。”

校群里、班群里,文科班的学子们各尽所能地攻击着评选结果,我也不例外,矛盾有内外,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现在就得装文盲、耍流氓,谁先认真讲理了,谁就输了。

嗨!大编剧,大艺术家,你也说两句吧,班级荣誉的事,你的高傲哪去啦?

编剧无声。这时怎不说“俗”了?体育课上,我用国际羽联禁止的高抛平抽的发球法将羽毛球狠狠抽在他脸上,早听我的,怎么会像现在?窝囊废。性格和体型一样。

三天过了,大家都冷了,同学们都各忙各自的事去了。一周过了,群里又开始被乱七八糟的各种信息充斥了:收饭费,人人250。集合时间:8点30分。明天必须穿校服。传达学校通知:大家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禁止谈恋爱。志愿者学时不够的快报名……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高三功课紧张时,高一的那位大编辑(尽管现在已经没人把他和编剧及艺术相连了)在群里忽然发了三页地区文学杂志的截图——微剧本《石头记》,下面赫然署着他的大名。

“剧中的石头会说话呢……”

“还会吟诗……”

“还会骂人呢……”

“它还追林妹妹呢……”

只是一模在即,我们没法把它搬上舞台了。

【陈立今点评】

这是一篇小小说,记述了一次高一戏剧排演中的小插曲。冲突很鲜明,很“猛烈”。小作者行文泼辣又不乏幽默,很符合文中第一人称“我”的形象。不长的行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泼辣的执行“小”导演对一个自负的“老”编剧的抗争。冲突集中在高一,但故事跨越了两个年度,在经过这巨大的时间跨越后,编剧修改了自己的剧本,他觉悟了,他也成熟了……“只是一模在即,我们没法把它搬上舞台了”——真希望他们在高考过后能再聚首,重排《石头记》,不让青春留下永恒的遗憾。

四爷

◎高中部 吴江泰

大西北,风沙吹,黄土地上添新岁。瞧,是四爷!他还在那里。

四爷住在甘肃的小山村,曾经一条生命的小河贯穿着整个村子的生命。村里人都勤快。爱劳动的村民们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后大都走南闯北。这河为村里人送别,哭干了眼,愈发干涸。四爷明白,得种胡杨了。

今天算看清了四爷,是个英俊的老爷爷。风吹得他脸红扑扑,日晒得它身黑黝黝。这是他在这儿的第十年了。

十年前,四爷种下了第一棵胡杨。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胡杨有多重要,正是这胡杨把想逃走的小河拦了下来。那时,村子里的人干劲足,“他挑水来我栽树”,一排排胡杨矗立得好不精神。人都走了,四爷便自己栽起来。折下一枝枝胡杨的旧枝子,往深了挖苗坑,呼哧呼哧去担水。下游水干了,就往上游去。上上下下,来来回回……一个黑点在一望无际的黄土上穿梭不停。

正午,栽了一排又一排像样的苗,四爷才抹了把汗休息。“四爷,您就不想去大城市看看?哪怕离开几天去瞧瞧大北京呢?”我不禁问。“我就不看了,北京啊,我出生在那里……” 四爷憨厚地笑着,慢慢地回忆:“我年轻时候支援边疆来了这里,在西北心甘情愿了半辈子。儿女们回去了,我就不回去了。现在老了就收拾收拾这片土地,小河它粘人啊!”四爷的北京话涂上了层层西北口音,已经分辨不出来。我吃惊地看四爷:眼前仿佛看到一个从北京来的学生坐着车来到这儿,他劳动着,一天,又一天……

四爷说,当时青年们都争着劳动,认为这是光荣至上。后来,四爷自己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师范毕业后又留在这里教书。“这儿比北京苦呵,但我在这儿特踏实。人们都特别朴实,特勤快。”四爷笑着,晶莹的汗珠像大地母亲感动的泪水。也就三言两语的工夫,四爷又去植胡杨了。这劳动的人是闲不下来的。

四爷的身影在胡杨林的映衬下越走越远,他用饱经风霜的双手劳动,用坚定的心和信念劳动。四爷,我真佩服您,您这位低调的劳动者,书写着高调的劳动之歌。

【陈立今点评】

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位北京支边青年“四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祖国的大西北,在西北乡村人都走出去的时代,他却选择了留下。他没有荣耀,没有光环。他为改善西北的环境辛劳着,尽管在雄浑的西北的皇天后土中,他劳动的身影只不过是一个穿梭不停的“黑点”,但这黑点何尝不是一个高亢的音符!人是需要有些精神的。这篇文章不仅立意高,而且语言也颇有韵味,尤其前半部分,简洁朴质,有一种让人回味的表达效果。

“灵”猴永存

◎高中部 王思图

寒冬腊月,我和老头二人坐在清冷的店面中,等待着顾客。

老头姓乔,是我在一次志愿活动中结识的。他是一位“绝对传统”的手工艺人,有时甚至显得古板。

第一次进入乔老头的店铺,我便被乔老头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满柜都是大大小小的毛猴,有坐在凳子上看书的,有过年放鞭炮的,都是各具情态,活灵活现,应有尽有。

“怎么样,小伙子?我做的毛猴不错吧!”乔老头从工作台上抬起头,眼中闪着兴奋的光。“太精巧了!”我忍不住赞叹道。老头笑了笑:“来吧,我教你做个小毛猴。”我大喜过望,赶忙走到工作台旁,毕恭毕敬地坐了下来。

只见乔老头从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个盒子,慢慢地打开。“毛猴啊,就是用蝉蜕和辛夷花黏在一起做的小摆件。”他又从桌角拿起一个白色的小瓶子。“这是白芨,是黏合剂。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啊!”我一边暗笑着他的“老祖宗”,一边学着老头的样子,拿起材料涂上白芨,双手一贴,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一分钟,两分钟……看着老头还没有动静,我十分着急。目光扫向桌面,我忽然发现一个“好东西”:桌角放着一瓶502。我拿起它便向毛猴身上涂去。一粘,牢牢靠靠;一按,严严实实。可当我放下手中的活,准备好好欣赏自己的“作品”时,我却傻了眼:由于我选料的时候着急,材料长短不一,眼前的毛猴“瘸了腿”。

我只好无助地望向乔老头。老头拿着毛猴,不停地摇着头:“现在的年轻人啊,心都太急。老祖宗发明这门手艺时,哪有今天这么发达的科技?你呀,心要静,手下的毛猴才能动起来……”他的眼神没了光。

我顿然悔悟: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我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劳动便要争分夺秒。殊不知,这种快节奏的劳动,让它失去了一种境界——匠心。如果只是一味求快,何来劳动的价值?劳动,便是要追求上进,追求质量,这,可能便是劳动的价值所在吧。

我手中拿着做好的毛猴,走在湖畔,湖畔杨柳青绿。乔老头的言行,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劳动的价值,贵在匠心。

【陈立今点评】

时下提倡“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那是一种对品质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文中“我”的急功近利和乔老人的踏实扎实形成一种对比。文章通过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追根溯源,其实是我们的“步子”太快了,心太急了,慢下来,用心去雕琢,用心去感悟,用心去生活,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眼里的灯

◎高中部 方宇同

说不出话时我或许抬眼看灯

眼中灯是桌上灯

温润的平光打在窗帘上

稀松平常的阴灰中有了一面光明

睡不着觉时我总是睁眼看到灯

眼中灯是床头灯

昏黄地伫立着

铺平一小片温柔

太繁华时我会抬头遇上灯

眼中灯是楼上灯

装点了整个没有星星眷顾的城

这没有星星眷顾的城

是我太繁华的家乡

实在无力的话我也会闭眼看见灯

眼中灯是心中灯

心中灯是世上灯

不能告诉我路

不能解释这世故的枷锁和牵挂

只有一束淡淡的安宁

挥不去的紫色光影

是我的眼中灯

【陈立今点评】

这世上有好多的灯,桌子灯、床头灯、楼上灯、心中灯。灯光不仅只在眼底留下斑驳,灯光更是人做给自己的希望,总要在各种夜里学会做自己的眼中灯。这不仅使我联想到科罗连科的《火光》。

皮影手艺人的“变形记”

◎高中部 陈姝羽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伴随着随风飞舞的叶子,悠闲地漫步在北京城中心一条半商业化的胡同里。跟随着叶子的舞步,我来到了一家不起眼的店铺前。几件精致漂亮的皮影作品被放在相框中,仔细地挂在小店的玻璃窗前,我掀开垂下的门帘走进小店。小店不大,约三四十平方米,却被收拾得整整齐齐,在小店最里头有一个人正埋着头,在工作桌上雕刻着些什么。那是一个50岁左右的中年人,看样子就是店老板。看见我来了,慌忙起身说道:“您里面请,看看有什么喜欢的。”他便自顾自说了起来:“您看看这个经典的大闹天宫系列……哎,这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你说我这一天天辛苦的雕刻新作品有什么用?您看这孙悟空是用上好的驴皮制作的呢……现在一个顾客也没有。”

他告诉我,其实自己说不干有好多年了,但一想到这传统手艺还有几个年轻人会,就也这么坚持下来了。我跟他交流着,临走时谈到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潮流,皮影跟不上时代了,他若有所思地呆住了,不再说话。

第二年霜天时节,我再次造访这家小店。这一次,胡同口摆了一块手写的立式牌,上面写着“皮影制作体验,制作卡通人物”,我加快脚步拐进了小店。小店外摆上了一两张桌子,那个老板正在教几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雕刻。“这是一张驴皮,咱们需要用刻刀把人物的外形刻出来……”孩子们一脸认真地刻着,他边巡视边不时指导一下。站在一旁的家长边点头边说道:“这个皮影制作DIY不错,我可以分享在群里呢。”等孩子们走后,老板跟我闲聊着:“我现在才知道过去那么辛苦,劳动都找错了方向,去年我好好琢磨了你的话,年轻人喜欢潮流,我们就该把皮影融入进去,瞧,刚才他们刻的那个就是小猪佩奇。我不仅传承了皮影,他们也在刻制自己喜欢的形象时体验了皮影文化,这么劳动啊,才是找到了方法。”

叶子一年年落下又生长,前不久我在一篇微信文章中看到了有关他的报道,照片中他站在店口指导着人们制作皮影,有孩子,有大人,这其中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他通过改变创造劳动,传承了文化,他还将在不断的实践劳动中探索,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本版图/视觉中国

【陈立今点评】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老手艺人的坚守与进步。“我”是这个进步的观察者与促进者。“我”看到了皮影制作艺人昨天的艰辛与今日的成就,“我”的建议启发他创造了今日的成就。劳动光荣,但如何劳动才能使我们的劳动效益最大化呢?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爱劳动还要会劳动,劳动也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