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

文|木乔

编辑|南破

前言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2)

自2005年拍摄首张电影《宅变》起,陈正道便与警匪类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十年来,他拍过《盛夏光年》、《幸福额度》、《101次求婚》等爱情题材的影片,以“清”、“温暖”著称,但他还是忍不住喜欢上了一部恐怖题材的影片。

《催眠大师》是一部集高票房、高评分和多个华语影片奖项于一身的优秀影片,为他的艺术生涯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更多的人及评论家的瞩目与期盼下,陈正道终于在2017重整旗鼓,以全新的姿态,带来了全新的电影《记忆大师》。

自从上映以来,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的讨论的热情不断上升,而对于这部电影的“个人化”的电影的讨论与评论也在网上广泛流传。

本文将通过对《催眠大师》和《记忆大师》两部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两部作品的体裁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鉴别和分析。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3)

一、无重复连贯叙述体裁

由《催眠大师》到《记忆大师》,陈正道导演的惊悚片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体裁:

对某种叙述手法、形体要素的执着与偏好。

鉴于两个片子对特定的疑案题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作者将两个片子对其所呈现的艺术形式界定为“非复制式”的连续形式。

在“梦幻”的背景下,“认同”的问题成为了悬疑影片与受众之间交流的根本途径,而且,在影片中,受众所能看见的,也就是所谓的“客观镜头”;而在影片中,通过角色的角度,通过角色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来引导受众。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4)

在大多数的惊悚片里,人们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他们得到的消息和主角知道的差不多,或者比主角知道的还多,这样的“信息截留”会让他们对主角充满了好奇,从而让他们进入了“叙事圈套”。

陈正道的两个片子,都是以“梦”的交织,作为转换剧情和推进剧情的重要手段,以局限视角为主,以“全知”为主,采取了一种相互交织的分层架构。

通过视角的多次变化,让重要的消息发生了变化,以此来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和疑问。

《催眠大师》的第一章,是以徐瑞宁为主角,讲述了任小妍的情况,虽然中间夹杂了一些关于任小妍的幻觉,但作为徐瑞宁的人,他只是一个局外人。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5)

与《催眠大师》不同,《记忆大师》是通过“催眠”的外部表现,来积累残破的梦境,而《幻术》则是通过“幻术”的复述,来弥补“幻术”的缺失。

但在设定的过程中,却刻意地将两件不同时间、不同目标的犯罪事件,或者两个受害者的过去,混合在了一块,让人产生了错觉,也让人产生了怀疑。

总体来说,这两个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梦中,在梦和现实之间的关联和对比之下,电影中的演员们可以很好地利用了角度的变换和并设来构建一个悬念。

利用了一种超现实的场景衔接、交叉蒙太奇的图片剪辑,将剧情的进展和事实的揭露一步一步的推进,同时也在解疑和推断的层次上,与观众们进行了良性的交流。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6)

“线型叙述”,“片断式叙述”是一种源自后现代的写作技巧,它不仅可以描写客观的事物,还可以表现主观的情感。

这种类型的小说,通常是把一系列分散的叙述片段,根据既定叙述目标,把它们拼凑起来。

在一种貌似杂乱不堪的叙述方式下,构成某种具有某种戏剧性的紧张感,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

陈正道的两个影片都表现出鲜明的“非直线”或者“碎片”式的叙述特征。

因为“反复催眠”和“记忆重载”这两个提前设置的剧情,必然会破坏直线的时空概念,所以这部片子必须通过有意的剪接和交错的画面来整合剧情。

以及“做梦”这种非理智的下意识行为,才能让这部片子摆脱常规的剧本,改用“拼图式”的剧情整合方式。

于是,以鲜明对比的颜色来划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线,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催眠大师》里,他不但利用颜色的变化,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而且利用温度和温度的变化,来暗示角色的心态和心态;而在《记忆大师》里,他却是单纯地利用了黑白和彩色,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7)

同样的,这两部影片都以一种直线的方式讲述着真实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插叙和倒叙的记忆碎片,“催眠”和“记忆重载”,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被中断,然后转移到另外一个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并没有按照真实的时间线来排列。

在这种反传统、反理性的思维下,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等六代的导演,率先擅长碎片化的叙述,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

他们的故事往往是回环式的、交叉式的、平行式的,没有逻辑的、多角度的组合,也没有统一的、混乱的、不一致的时空形态,形成了一部不连贯的、碎片化的故事。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8)

但两者的根本区别是:在躁动与迷茫的后现代性背景下,“六代”的电影人摒弃了乌托邦的幻想,以一种“被动”的态度来表达他们的生存与人生。

由此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格局的动荡,以及人类的无力感;陈正道对于“碎片”的叙述,明显更符合一部电影的特点。

无论是在情节的设置,还是逻辑的顺序,还是在受众的接纳上,都将极大地增强电影的张力与魅力。

情景化的封闭的空间叙述,属于一种时空合一的综合艺术,“在影片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而这也是影片叙述的一个关键的前提和基本特点。”

屏幕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凭借着剪辑手法,可以构建出一个完全的时间与时间的复合体。

从而产生一种不连续的连续性,而屏幕也是一个整体呈现的过程,能指和所指呈现出共时性的状态,因此,空间词汇变成了最重要的语言手段。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9)

“封闭空间”是当代影视中一种主要的空间形式,是一种较为封闭的、孤立的叙述方式,将角色的视线和动作局限于较窄的范围,从而产生一种恐慌和压抑的心理效果。

陈正德的“大师”系列对于密闭的环境具有特别的偏好和表达,就像希区柯克对于“场景”的理解一样,他擅长运用人们对于密闭的环境所产生的畏惧和无奈,来营造出一种充满了悬疑氛围的氛围。

从《催眠大师》和《记忆大师》两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密闭的”叙述手法,可以看出它们在“密闭的”叙述中所体现出的相似之处。

在灯光的使用上,两个角色都是阴暗的,像是《催眠大师》中的小阁楼,里面有滴答滴答的声音。

也有车子掉入水中的声音,还有《记忆大师》中警察的牢房,还有李慧兰被老公虐待的房间,都是通过强烈的阴影和强烈的光色来制造出一种层次分明的气氛。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0)

在布景上,两部电影都使用了一些带有精神色彩的物品和装饰,在《催眠大师》这部电影中,各种家具被随意地摆在破败的房间里,给人一种狭小的感觉。

墙壁上的欧普壁画,波纹或者是几何图案的瓷砖,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头顶的蜘蛛吊灯,螺旋形的楼梯,浴室里的玻璃,都给电影增添了一种诡异的气氛。

而在《记忆大师》这部电影中,则是一个装满了清水的浴缸,一个倒下的女人头像,一个蜿蜒的透明走廊,一个古老的机械装置,还有一个经常发生意外的温室,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一种阴森的精神,一种对人性的绝望。

综上所述,陈正道影片中的“闭合”空间是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要素,它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交迭,它所使用的比喻修辞常常集中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的被摄者的精神,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角色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精神和精神。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1)

二、体裁创作的拓展和深入

从心理悬疑片到刑事悬疑片,按照拍摄手法和拍摄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歌舞片、喜剧片、西部片、悬疑片和恐怖片等不同的类型。

在特定的影视作品中,惊悚、恐怖、犯罪、情感等类型的作品,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作品,陈正道的这两个作品,都是融合了不同类型的作品。

《催眠大师》偏向于精神类的作品,《记忆大师》偏向于犯罪类的作品,都是以惊险的故事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另外,《记忆大师》侧重于挖掘普通民众的痛苦回忆,以噩梦的形式展现出内心的创伤,带有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而《回忆大师》更偏向于以梦为媒介,以真实的身世为线索,探索罪犯的性格与社会问题,既有批评的价值,也有批评的价值。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2)

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记忆大师》和《催眠大师》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将科幻题材和犯罪题材结合到了一起,丰富了电影的年代感,也凸显了电影本身的问题。

与《催眠大师》相比,《记忆大师》更多的是一种以“低成本”故事为主的“高技术”,而《催眠大师》则更多的是一种“高技术”的风格。

但《记忆大师》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从主角被做掉了一段失忆的戏码后,电影几乎就没有再给“记忆大师”展现出它的未来。

取而代之的是,电影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快速地进入了犯罪、推理的叙事过程:

主角因为拿错了回忆,在梦境中,他还原出了两宗错综复杂的杀人罪案,并将自己和恋人的生命安全置于了风险之中。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3)

在情节主线的安排上,“误导性”的设定与“遮蔽性”的主观性视角,使得“追查凶手”的历程曲折曲折,借助梦幻再现与回忆重演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主角的人生经历,罪犯杀人的目的与目的,以及他的真实身份,一一呈现出来。

所以,伦理叙述是最直观地表现人与外部的社会性关系和人们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索的结果,它就与各种类型的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

类似地,在以故事的曲折曲折为其主题的影片中,人们所期望、所关注的正是人物关系、命运等情感讯息。

与大多数国内的“疑神疑鬼”电影相比,陈正道擅长捕捉中国观众的情绪和美学感受,他将人类的心理健康和恐惧。

融入到电影的故事情节之中,将潜意识、梦境、母亲恋入其中,创造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充满了道德意义的、超越了现实的、超越的主题。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4)

无论是在《催眠大师》还是在《记忆大师》中,无论是在角色设置还是在情绪结构上,都表现出了对男女主角充满爱意的感情,而男女主角的爱情、婚姻则是对他们的思维、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将这种沉浸在痛苦中的人命名为“创伤型精神病”。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角色,他的存在暗示了当代人类面临的一场不为人知的心理灾难,而这种灾难的源头,就是对传统道德的误解和崇拜。

也就是说,徐瑞宁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他是在任小妍的指点和治愈下,才能重新面对自己的过往,然后被人利用,完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记忆大师》也是从绝境中的自救出发,着重表现了主角如何利用自己的主动权,突破敌对势力的封锁,为电影的悬疑和情感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5)

综上所述,江丰的主体自觉在梦中表现出来,其主体自觉被爱情的力量所驱使,用温柔代替了暴力,从而阻止了他的谋杀。

《记忆大师》的感情叙述显然要超过《催眠大师》,它强调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用一些精彩的回忆来解释两个人为什么会相遇,为什么会相爱,为什么会结婚,为什么会是“大团圆式”的结尾,让整个剧情恢复了正常。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6)

结语

比起大多数充满了“虚假”诡异、剧情粗糙的国内惊悚片,《催眠大师》、《记忆大师》这两部在陈正道的努力下,才算得上是真心实意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欢。

这两个角色的最大价值,就是它们都可以塑造出一个“人”,一个有着独特含义的超自然场景,既可以参与故事的叙述,又可以控制观众的心态,激发他们的观看欲望,还可以对潜藏在内心的无理症状产生更深层的作用。

采访时,陈正也清楚地表达了自己要成为一名“希望每次都能尝试一种新风格”的想法。

《记忆大师》也确实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作品迥异的题材与题材,对国内影片进行类型化创造,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催眠大师讲的什么(探析催眠大师与记忆大师体裁的传承与深入)(17)

参考文献:

《记忆大师》

《催眠大师》

《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

《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