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的山东,就不能不到“两山一关”。这里的“两山”是指崤山、华山;“一关”是指函谷关。正是因为有“两山一关”才造就了古代山东的概念,而现代意义上的“山东”是以太行山为标志物,于金代时正式得名,清朝时成为特指的行政区划专用词。
1、崤山之东古代称为“山东”
“山东”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迟于战国
“山东”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迟于战国,也有人考证春秋时期就有了。但多数人认为,“山东”一词伴随着秦国崛起而出现。因为崤山是秦国和其他6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崤山之西,其他6国因此被称为“山东六国”,即崤山之东的6个国家。
《战国策》曾记述秦相范睢如下一段话“臣在山东时”;著名的《过秦论》里也有“秦朝兼并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这里的“山东”均指秦国之外、崤山之东的6个国家。
古代“山东”有特殊含义
因为秦国在华山之西立国,而且华山被称为“西岳”,地位比崤山高。因此,古代也习惯用华山代替崤山,称华山之东的广大地区为“山东”。熟知《汉书》的人,一定记得这样的话“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里的“山”就是指华山。
3、函谷关内外又称为“关东、关西”
秦国与山东六国
函谷关临近崤山,是秦国进出“山东六国”的必经之地。无论当年老子骑青牛叩关,还是赵武灵王入关探查秦国军情、孟尝君门客学“鸡鸣”闯关……这里的“关”都是指函谷关,它同崤山一样是秦国、“山东六国”天然的地理分界。
函谷关内外又被称为“关东、关西”,这里的关东特指“山东六国”,也就是说“山东”、“关东”的意思相同。
4、现代“山东”得名于金代,以太行山之东得名
现代意义上的山东特指太行山之东的齐鲁两地,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始于金代。这里所说的齐鲁两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的主要势力范围。
齐鲁大地,礼义之邦
齐鲁两国作为周公、姜太公的封地,具有相同的文化属性,在政治、经济上互通,春秋末期就形成了齐鲁文化圈,并且因孔子、孟子等贤人倍出,讲究教化,承袭传统,所以自古就有“齐鲁大地,礼义之邦”之称。
现代意义上的山东省
至金代,“山东”作为特指的行政区划名称首次出现,范围就是当年齐鲁两国所含的广大土地。元朝时,山西作为特指的行政区划名称也首次出现,这里的山西并不是指当年的秦国。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到了清朝时,山东省、山西省的名称被固定下来并且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