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则睡前成语故事(古代成语故事五)(1)

1.髀肉复生

东汉末年的刘备被曹操击败后,依附荆州刘表,一住就是数年。一天上厕所时,他发现自己的髀肉(大腿里侧的肉)长得丰满起来,不禁感叹流泪。回客厅后,刘表惊奇地问起原因。刘备说:“以前我身体不离马鞍,髀肉都已消退。现在长久不骑马,致使这些肉又重新长出来了。光阴似箭,我渐渐老去,而功业无成,叫我怎能不伤心呢!”“髀肉复生”据此而来。

髀肉复生 比喻久处安逸,壮志未酬,想有所作为。

2.恶事行千里

五代后晋的和凝年轻时喜欢作曲子词(一种俚俗艳词),这些词流传在汴京(地名)、洛阳一带。当他成为后晋宰相后,专门派人去收集、焚毁自己原先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曲子词,以维护自己的名誉。虽然他为官很有政绩,但还是被那些艳词玷污了名声。契丹族入侵后,就称和凝为“曲子宰相”宋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称此事为“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希望君子们能引以为戒。

恶事行千里 形容丑事很容易传开。

3.金刚怒目

薛道衡任隋朝吏部侍朗时,曾到钟山开善寺游玩。他见庙内的金刚像很凶恶,而菩萨则很和善,就问小和尚:“金刚为什么‘努目’(眼睛张大,眼珠突出)瞪人?菩萨为什么低眉看人?”小和尚回答:“金刚努目”,为的是降伏四魔;菩萨低眉,则是为了普救众生。薛道衡听后,很有感触。

金刚怒目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4.东窗事发

民间传说:“南宋代大奸臣秦桧为投降金朝,在谋害民族英雄岳飞时,曾和老婆王氏在东窗下密谋定计,后来秦桧死了,没多久他儿子喜也死去。王氏请来道士为他们招魂。道士作法时,看见喜和秦桧戴着枷锁,在地狱里受苦。秦桧还叫道土带信给王氏说:“东窗事发!”(当初在东窗下谋害岳飞一事败露了。)

东窗事发 比喻密谋败露,罪案发作。

100则睡前成语故事(古代成语故事五)(2)

5.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 “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

6.对牛弹琴

东汉有个对佛教教义很有研究的学者,叫牟融。他引用儒家的诗书向儒者宣讲佛经,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责难,指斥他为什么不直接依据佛经来回答问题。于是牟融讲了音乐家公明仪的故事:公明仪对着一头 正在吃草的牛弹了一道高深曲子,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后来公明仪改弹像蚊子、牛蝇和小牛叫的声音,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听了。他最后说:“所以,对没有读过佛经的人直接谈佛经,等于白讲。成语:对牛弹琴”据此而来。

对牛弹琴 比喻说话不看对象, 或对愚蠢的人讲深澳的道理。

7.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宣王很爱听竽,而且喜欢听合奏。为此他专门养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当时有个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也混在这三百人中装模作样,借此混口饭吃。后来宣王死了,继任的王喜欢听等的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再也混不过去,便偷偷地溜走了。“滥竽充数” 由此故事引申而来。滥竽:冒充会吹竽的人。

滥竽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100则睡前成语故事(古代成语故事五)(3)

8.老妪能解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为广大百姓所喜爱。当时各地寺院和驿站的墙上都写有他的诗,妇女儿童的嘴上也都传诵着他的诗。据说他每作好一首诗,都要先拿去念给老婆婆们听。然后问她们:“懂不懂诗中的意思?” 如果对方回答不懂,白居易就加以修改,直到她们能理解为止。成语“老妪能解”据此而来。妪:老年妇女。

老妪能解 形容诗文通俗易懂。

9.赤壁鏖兵

东汉时,曹操奉几十万大军南下进驻长江北岸的鸟林(地名),与驻扎在长江南岸赤壁的孙权、刘备联军隔江相峙。孙、刘联军利用曹操军队远来疲惫、不习水战的弱点,设计用火攻。庞统假装投降,献连环计,将二十多条船装上硫磺、硝、油等引火物品,接近曹操战船,然后放火引燃。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烧得曹军死伤过半,只得退回北方。“赤壁鏖兵”指这次赤壁之战。鏖:激战。

赤壁鏖兵 比喻战斗激烈。

10.别无长物

东晋时的王恭虽然做过前将军、刺史等大官,但生活简朴。一次他从盛产竹子的会稽回到国都建康。朋友王忱去看望他,见他坐的大竹席非常美观舒适,就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 这样的竹席一定不少, 送给我一顶吧。”王恭点点头,派人把那顶唯一的竹席送去,而自己只好坐在草席上读书吃饭,王忱知道实情后,非常惊讶和抱歉。王恭回答说:“你还不了解我,‘ 恭作人无长物’(我王恭在生活上没有多余的东西)。’长:多余。

别无长物 现在常常形容生活穷困,一无所有。

成语故事对你有帮助,请伸出你发财的小手,点赞,加关注。

100则睡前成语故事(古代成语故事五)(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