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巩悦悦 王凯

全国有3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却托起了无数农村孩子的明天。

于朋燕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因为一个朴素的教师梦,他在大学毕业后回到菏泽郓城县最偏远的黄河滩区教书,时间一晃就是11个年头。农村的冬仿佛格外清冷,但于朋燕心里却充实又温暖。

学生口中的“于老大”

2022年12月21日,全国100位“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名单发布,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刘集小学教师于朋燕荣获“青年张桂梅”称号,“比我优秀的青年教师还有很多,能获得这份殊荣十分幸运,未来我会继续在乡村教育的热土上发光发热。”

虽然不是师范生,但因为憧憬和向往,大学毕业后的于朋燕返乡成了一名乡村老师。时间回到11年前,梳洗楼中学一间破旧教室里,在心跳扑通的紧张和兴奋中,初出茅庐的他终于站上讲台。

为准备好这堂课,于朋燕专门请教老教师如何写板书、写教案,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脑海中预演了一遍又一遍。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堂课是在学生们的鼓掌声中开始的。

“刚一走进教室,全班五六十个学生都给我鼓掌。那时的我才21岁,和学生的年龄差不太多,他们可能没见过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因此又兴奋又高兴。”感受到了乡村孩子淳朴可爱的善意,于朋燕以代课老师的身份,信心满满地讲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课《我爱你,中国》。正是从那堂课开始,他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

五年后,于朋燕如愿考上教师编,被分到了李集镇刘集小学。同样是在郓城县最偏远的黄河滩区,刘集小学的条件更差、老教师更多、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也多。

小,是这所村小留给于朋燕的第一印象。一排排平房和裸露在外的泥土地,让他有一瞬间的恍惚。大学毕业后,他曾经想象过的从教环境设施先进、风景优美,眼前的景象让他感觉落差很大。

摆在于朋燕面前的,除了意想不到的教学环境,还有学生全县垫底的糟糕成绩。

这是一群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孩子,班里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由于学习上不听管,曾让很多老师头疼。于朋燕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的课提倡“身临其境”,冷不丁冒出的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抢”了回来。不到一个月,这个语文在全镇垫底的班级,在期中考试中拿下了第三名。

从此,他所带班级的成绩“所向披靡”:在近5年的师德和年度考核中,他年年表现优秀,所带班级每次考试成绩也都位列全镇前三。而于朋燕也从一位教师被提拔为了副校长,这意味着他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校里。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几年,青年张桂梅于朋燕(1)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几年,青年张桂梅于朋燕(2)

于朋燕课下和学生们在一起。

为了把先进理念留下,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于朋燕参与“岳普湖县第二中学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与当地教师结对分享自己在学科教学、业务技能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当地一名教师在听完他的分享《数学中如何高效地进行期末复习》后,连说“实用”。

由于表现突出,于朋燕被评为了山东优秀援疆教师。因为于朋燕的讲述,新疆学生们喜欢上了山东这个遥远的省份,“前几天还有学生和我视频,说将来一定要报考山东的大学。”

从教11年,于朋燕深知老师对黄河滩区孩子们的重要性。因此在关注成绩之外,他利用一切机会和学生交流,他想兴许哪句话就能影响或者改变孩子们的一生。每到过年,于朋燕都会给学生群发红包,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他的一份心意。但在去年,他却收到了学生一个99.99元的大红包。

“怎么发的红包这么大?”于朋燕赶紧问。

“老师,我去年毕业了,现在济南干服装类的工作,刚挣了钱。”学生回复道。

为什么当乡村教师?面对这样一群质朴可爱的农村娃,于朋燕找到了答案。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