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内蒙敖包文化介绍(内蒙古文化之祭敖包)(1)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汉语的意思为"堆子"。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祭敖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族地区多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

内蒙敖包文化介绍(内蒙古文化之祭敖包)(2)

自古以来,祭敖包的礼仪,大致为四种:

血祭,来源于蒙占族的信仰观念,据传蒙古族在游牧时代,各家所有的牲畜系天地所赐,因此,为了报答诸神的恩赐宰杀牲畜,在敖包前供奉。

酒祭,据传天地诸神不仅喜欢食肉,也喜欢饮酒喝奶子。故在祭祀时把酒或奶子洒在敖包供台前。

火祭,据传蒙古族认为火可驱逐一切烦恼于邪恶。祭时牧民走近火堆(燃烧牛羊粪)边念着自家的姓氏,投祭品于火中。

玉祭,古代蒙古人以玉为贵,所以要用玉来祭神,表达他们的虔敬。如今,虽然不再完全施行古代的玉祭,但内蒙许多地区仍旧保留玉祭的某些遗俗。如在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旗的蒙古族中间就留有此俗。在祭敖包的前二三天,蒙民便提前将硬币、炒米等装满银壶,祭祀时将它们供在敖包下。祭仪中重要一项是在往敖包上插许多柳枝,须在当中竖起一根装饰着珠宝的长杆子。这些珠宝便是玉祭的象征。人们将这些贵重的宝物奉献给天地诸神,以祈求安康吉祥,生活幸福美满。

内蒙敖包文化介绍(内蒙古文化之祭敖包)(3)

意义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

内蒙敖包文化介绍(内蒙古文化之祭敖包)(4)

起源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

内蒙敖包文化介绍(内蒙古文化之祭敖包)(5)

传说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内蒙敖包文化介绍(内蒙古文化之祭敖包)(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