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成龙、许冠文、吴宇森、洪金宝……这些香港电影响亮的名字,都与一家成立于1970年的香港电影公司密切相关。这家公司,正是由邹文怀创立的嘉禾电影。
1970年是香港电影开始腾飞的年份。在此之前,邵氏打造的武侠片已经令香港电影产业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在更广大市场的开拓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根本没有形成未来席卷东南亚、台湾市场的形势。
创立嘉禾电影的,正是邵氏兄弟的“三把手”邹文怀。邵氏兄弟由邵逸夫和邵仁枚二人创立,邹文怀1957年加入邵氏兄弟之前,只是一名体育记者,加入公司一开始担任宣传经理,很快在三年后便担任制片经理,第二年再度被提拔至副总经理。此时,邵氏兄弟的宣传、行政和财务都由他掌控,相比只拥有发行实权的总经理,他已经是公司当之无愧的三号人物。
邵氏兄弟制作电影最拿手也是最在意的,就是对成本的控制。为了节约成本,该公司的业务覆盖了整个电影产业,制作、发行、宣传、院线全部打通,牢牢控制每一个环节。由此一来,不管是多么具有才华的创作者和演员,都只是这个“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而已,公司并不会为极少数明星或导演提供更高的薪酬,甚至双方在合作前,还需要签署排他性的协议,给邵氏兄弟拍戏后,不能再跟其他的电影公司进行合作。
邹文怀是这个工业体系的缔造者之一,他向邵氏兄弟提出拍摄武侠片的建议,也是他将名导岳枫、陶秦、严俊,以及当红演员林黛、李丽华、林翠等人“挖角”到邵氏。作为邵氏兄弟的“三号人物”,外界评价他在邵氏的处境时,常常引用导演张彻的一句话,“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帮助邵氏最多的是他,最有可能影响到两位创始人权力地位的人也是他。
虽然邹文怀在邵氏多年,依然无法作为高层参与公司分红,不过对记者出身、处事圆滑的他来说,并没有对这样的安排进行激烈的反抗。在1967年,邵氏兄弟决定进军电视业成立TVB之后,就算面临削减一半制片计划的局面,邹文怀也没有马上反应。他很清楚,自己早已到达邵氏兄弟这一家族企业的“玻璃天花板”,不可能再有上升空间。最终,他隐忍到1970年,才跟几位得力伙伴,邵氏制片部副主任何冠昌、邵氏刊物《南国电影》总编辑梁风等人一起离开邵氏,创立嘉禾电影。
邵氏兄弟并不是什么“善茬”,在此前李翰祥导演带领一批邵氏兄弟的人离开并成立自己的公司国联电影后,邵氏对其进行了穷追猛打,令其在成立4年后就陷入财务危机,差点倒闭,还是靠着台湾票房才撑过去。
嘉禾电影成立后的第一部电影,为了确保卖座,选择了制作热门影片的续集——当然,这个热门影片,是此前邹文怀在邵氏兄弟时,找来导演张彻、演员王羽和编剧倪匡制作的《独臂刀》系列。1967年和1969年,身在邵氏的邹文怀参与制作了《独臂刀》和《独臂刀王》。他说服主演王羽脱离邵氏,转投嘉禾,并找来日本电影公司进行合拍,利用的也是台湾的片场。
这部系列影片续作《独臂刀大战盲侠》果然取得了票房成功,但也令邵氏抓到了把柄,在影片的拍摄和放映期间,邵氏一直控诉嘉禾,希望通过漫长的诉讼将这家新成立的公司拖垮。嘉禾最终败诉,不过仅仅10万港币的赔偿,对刚刚收获大卖影片的嘉禾来说并不是一笔伤筋动骨的开支。
真正为嘉禾带来腾飞的,是从好莱坞返回香港发展的李小龙。1970年李小龙回国时,邵氏在影坛一家独大,但这也就导致了邵氏无法重视还在起步阶段的李小龙所能带来的成就,还希望以其特有的“工业流水线”形式与他进行签约合作。在李小龙开出10000美元片酬的情况下,只愿意付给他2000美元的片酬。
当时的嘉禾虽然也没有满足李小龙的高昂片酬,但其开出的7500美元外加分红,已经比邵氏高出不少。加上邵氏出身的邹文怀也拥有丰富的武侠片经验,双方一拍即合,制作的《唐山大兄》取得了350万港币的破纪录票房。
邹文怀的嘉禾与顶级明星的合作方式,与邵氏截然不同。邵氏打造的明星,都签约了排他性的“卖身契”,其本人能够得到的利益少得可怜,这一模式日后依然沿用在TVB上。嘉禾则愿意将更多的利益出让出来,与明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令自身成为一家类似于“平台型”的公司。
嘉禾与李小龙便成立了协和电影,邹文怀与嘉禾负责进行融资、发行和运营,李小龙的公司负责制作,收获的利润再根据比例分摊。这一模式又被称为帮助“明星发财”的“独立制片人制度”,通过支持和控制明星或导演成立的“卫星公司”,共同分摊利益与风险,极大地调动了导演、演员的创造性。这一模式成为日后众多明星愿意与嘉禾签约合作的重要原因。
幸亏这一模式获得了成功,令嘉禾并没有被李小龙在1973年的突然离世所打垮。在李小龙之后,“冷面笑匠”许冠文因邵逸夫不接受其享受分红的提议,带着《鬼马双星》的剧本转投嘉禾,上映后得到的600多万港币的票房,甚至打破了李小龙所保持的票房纪录。许冠文与许冠杰两兄弟的社会讽刺喜剧,是在周星驰之前香港最受欢迎的喜剧影片,也发展出无厘头喜剧的开端。
1974年,吴宇森也加入嘉禾电影,打造的《帝女花》、《发钱寒》和《大煞星与小妹头》帮助嘉禾更上一个台阶。
李小龙之后,嘉禾电影继而迎来成龙、洪金宝等能够将动作与喜剧相结合的动作明星。尤其是1978年由袁和平执导、成龙主演的《醉拳》上映后,成龙这位此前只能在李小龙的电影里饰演路人甲的演员,成为了继李小龙之后最成功也是最卖座的动作明星。
1979年,成龙加入嘉禾,拍摄的《师弟出马》大卖1000万港币。随着当时香港电影在台湾和东南亚愈发卖座,成龙也凭借嘉禾一年一部重磅影片的打造,比如《A计划》、《红番区》、《警察故事》系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作明星。邹文怀还花重金500万美元为他打造英语片《炮弹飞车》,帮助成龙打开了好莱坞的市场。成龙甚至认嘉禾电影的创始人之一何冠昌为义父,可见其与家和电影的绑定在当时有多么紧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厘头喜剧和功夫动作片,是香港电影界最卖座的两个类型之一,嘉禾电影正好都占了。在这段时间里,嘉禾每年差不多能制作25到30部影片,建立了遍及世界的发行网和院线。嘉禾电影与邵氏兄弟,在这段时间里分别走了上坡路与下坡路,双雄并立的局面,最终以邵氏兄弟在1987年宣布停产截止。
这并不意味着嘉禾电影能够在此后的香港电影界一家独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电影的发展势头太好,有众多的东南亚市场、台湾市场的“热钱”涌入,令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能够有机会脱离大公司的控制自立门户,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新艺城、德宝等公司。
在这样“群雄逐鹿”的时代,邹文怀和嘉禾电影无疑是其中最为亮眼的明珠。已经打造出许多爆款的嘉禾,在1994年终于上市,邹文怀的身家也高达6亿港币。
不过这也是嘉禾最后的辉煌。1994年的香港影坛已经达到全盛,成龙、周星驰等巨星已经能够凭借东南亚市场和台湾市场,获得超过千万港币的片酬。不过,东南亚资本和台湾资本涌入后,发现香港电影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开始出现比如粗制滥造、片酬过高、严重拖工等不同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更大份额的利润,开始逐步回撤。另一方面,香港电影已经严重依赖东南亚和台湾市场,但此时东南亚和台湾市场开始引进制作精良的好莱坞大片,香港电影的空间开始被逐步压缩。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电影的问题全面爆发,嘉禾也未能幸免,逐步关闭其在香港院线直至完全消失。同时,成龙这样的当家明星也选择远赴好莱坞发展,2003年则彻底离开嘉禾,与英皇共同成立英皇电影,选择北上,与内地开始了合拍片的合作。此时已经完全没有进行电影开发的邵逸夫也没有放过邹文怀,在1998年联合其他6家电影公司,拍得嘉禾急需的将军澳影城用地。屋漏偏逢连夜雨,嘉禾此前使用的斧山道片场也被政府收回。
2007年10月,邹文怀不得已,只能将经历风雨飘摇后摇摇欲坠的嘉禾电影出售。此时,他和女儿所持有的嘉禾电影24.78%的股份及可换股债券,只能作价2亿零200万港币卖给内地公司橙天娱乐。相比刚刚上市时的身价,只有三分之一。
2008年,邹文怀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公司更名橙天嘉禾。2017年1月,大地影院的大股东南海控股以33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橙天嘉禾。2018年11月2日,邹文怀在香港去世,享年91岁,当日收盘,橙天嘉禾股价每股0.37元,总市值10.3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