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易行难

解释: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出自《尚书·说命中》。

最近,也不是最近啦,一直对知易行难有深刻体会: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不能往好的方向走;我知道我自己想分神玩手机,但意识过后还是拿起了手机;我知道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行为上还是不能如我所愿......

我觉得应该是我的“知”到位了,但我的“行”没到位。

但是在我看完暗时间后,我有了新的角度。

为什么行难

刘未鹏书中给出的角度是:由于人类大脑进化的“进化时滞”效应,导致人类近代进化出来的高级认知模块和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决策不一致的冲突,而在这些冲突面前,往往是被保证我们生存的原始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所掌控:

知易行难如何看待(如何拒绝知易行难)(1)

我们明明知道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不宜多吃,但还是会忍不住多吃一口,因为在古代,及时存储热量才是生存王道;现在的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在人际关系变动频繁的大城市社交成本几乎为0,但我们会因为很顾及自己的面子而不敢踏出第一步,因为大脑的原始模块适应的是远古群居狩猎生活,在部落里,群体很小,成员依赖型很高,一次糟糕的社会实践会造成糟糕的声誉,而糟糕的声誉会影响群体地位,危及自身一切,所以我们往往有着不顾一切捍卫自己的面子原始冲动。

我们的原始大脑也分不清虚拟和现实,在获取社会声望和成就的动机驱使下,即使是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我们也会投入大量精力,从获取声望上说,我们的大脑没有错,但是它不够聪明,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不明白虚拟网络中的生存能力和地位没有办法换成现实世界的生存能力和地位(电子竞技除外)......种种行为我们都可以看出,我们远古的本能和现代的理性两者并没有协调。

既然你的大脑认可某种做法是正确的,而同样又是你的大脑主管你的行为,那为什么偏偏你没法执行呢?这就说明主管行为的并不仅仅是你的“认知”模块,认知模块发完话之后自会有更强大的情绪模块藐视“上级”的决定。所以我们常常哀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而是和自己作斗争。

非知易行难,只是不知

那原始模块就是不可对抗的吗

不是,并不是要对抗,对抗意味着需要很强的自制力,但是单纯的自制是很痛苦的,不是我这样的一般人能做轻易到的,我们更需要的,是“知识”。

无论任何人都有一个共同倾向:那就是去做正确的事,而不会去做错误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自制,是因为我们情绪大脑并不知道也不承认这是错的。

举个很平常的例子:玩游戏还是学习。当我们在希望停下玩游戏去学习的时候,理智上我们倾向于玩游戏是不好的事情,学习是好的事情。然而在情感上,我们认为玩游戏是快乐的,而学习是痛苦的。两个大脑模块完全相反,理智大脑无法说服你的情绪大脑,那么所谓的自制就是在跟自己做斗争,而结果则往往是理性大脑败下阵来,并且沦为情绪大脑的奴隶,为你的情绪决定找各种理由:“就玩一小会”,“今天玩,明天加倍努力”。

知易行难如何看待(如何拒绝知易行难)(2)

然而如果你意识到其实你玩游戏是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感和成就感,为了多巴胺分泌的快乐,而这些动机都来自于我们的相对原始的大脑,它认为获得社会认同和成就是很大的优势,它有着趋利避害的倾向。但原始大脑分不清现实和网络,不能认识到虚拟世界中的成就不能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成就,也不知道现代更需要延迟满足。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诱惑面前不能坚持理性的选择,而当你意识到自己无法自制的原因是因为原始大脑仍只适应石器时代,你就会觉得任由其趋势自己是愚蠢的事情,我们情绪大脑自然不希望自己愚蠢,而另一方面,认识到以上这些知识,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并最终摆脱它的错误驱使,则让人情绪上感到聪明和愉悦。于是我们就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利用情绪大脑本身的动力来推动了它本身。所以说,在诱惑面前,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再举两个例子:

如何行

上面是说服,或者让自己自愿行,那么这里就来讲讲如何更好地行,或者说如何开始行。

“知”——》“行”

这是在林超所长的课程里面学到的工程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工程分解结构。

工程分解结构讲的就是:把任何复杂的事情拆分成易于操作的简单模块,然后一个一个搞定。

举个例子就是造火箭,听上去就很难吧,但其实理论上来讲,火箭也是由N个部分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拆分:比如说先分成不同的系统,

知易行难如何看待(如何拒绝知易行难)(3)

分成系统后还是不能入手,那就先找一个系统再细分,比如说助推发动机,它有很多装置,那我们就能把它拆分为不同的装置,

知易行难如何看待(如何拒绝知易行难)(4)

但是一个装置还是不会做啊,那就找一个装置再细分,比如说点火装置......如此类推,无限分解下去,直到我们找到我们能动手的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就从“想”或者“知”切换为了“做”,当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我们一步一步来,总是可以做出来的,至于能不能飞那就是另一回事。

其实到了这里我就觉得突然恍然大悟了。

因为那种找到能入手的地方的感觉真的很关键,这点我过体会,但是没有过总结:其实一件事从”知“到“行”,就是找到那个能轻易上手的切入点

上面所说的造火箭的例子有点远了,那就从学习知识这个问题上通俗讲解下,比如说要掌握一门没有接触过的学科知识。

先放上大概的流程图,后面就按照这里来讲解:

知易行难如何看待(如何拒绝知易行难)(5)

首先设定目标,建立全局观:在这里我们先确定我们的学习目标,然后找到该学科的最权威的经典入门教程,然后读目录建框架。首先读目录的目的就是先去搞清楚目录上的概念,然后对概念进行理解并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子集,前提,关联等),搞清楚这些以后,就开始进行分解,看要达到大目标的话,要分几步,然后再往下分解,直到能直接上手(一天的时间表就很接近动手了)。

tips:后面的两个todo list和时间表就是列清单,清单就是帮助人记忆和规划的,可以让脑子腾出来思考。

当然,具体情况还是得具体分析,本文只是简单地分享两个角度方法,希望能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