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曹禺话剧全集(原创曹禺话剧雷雨首次在天津公演)(1)

85年前 ,年仅23岁的曹禺写出了他的第一个剧本《雷雨》(四幕话剧)。经巴金推荐和修改后,这个剧本发表在由郑振铎任主编的《文学季刊》1934年第3期上,并产生很大反响,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性标志。1935年4月27日,《雷雨》首先由留日中国学生以“中华话剧同好会”的名义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次公演。当时,正在日本流亡的郭沫若还为日文版的《雷雨》剧本作了序。

话剧《雷雨》在中国首次公演,是在天津,演出地是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8月17日,由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学生业余话剧团——孤松剧团演出。孤松剧团成立于1934年7月,团长董新铭,主要成员有孙坚白、陈迹、李琳、佗晰等20余人。剧团成立之初,曾演出《冬夜》《一对近视眼》《一封粉红色的信》等独幕剧。1935年暑期,孤松剧团导演吕仰平决心把《雷雨》搬上舞台。考虑如果按《雷雨》原著完整演出,时间得需要5个多小时,为了突出主要剧情和舞台效果,删掉了序幕和结尾两个部分。经过大约一个多月的筹备和排练,终于在该校大礼堂公演。得知孤松剧团公演《雷雨》的消息后,曹禺不光自己去看了,还邀请中国旅行剧团团长唐槐秋等去观看演出。这次公演,孤松剧团除了推出最强的演员阵容外,还邀请当时天津较有影响的《大公报》《益世报》《庸报》等报刊对公演情况进行报道,并在《益世报》和《庸报》出刊孤松剧团公演《雷雨》“专号”,以此扩大《雷雨》公演的影响。孤松剧团于1935年8月17、18日连演两场,观众爆满,反响强烈。《庸报》副刊编辑姜公伟称赞《雷雨》公演“是一种新形式的,主旨则象征着时代的动态,有着充分的暗示力量”。他还说:“在目前,我们不只感到炎热闷人,还感到气压下喘气有些困难。也许是可怖的雷雨,时有袭来的可能,恰在这时候演《雷雨》大约总不是没有起相当的意义吧!”当时,《大公报》对孤松剧团演出《雷雨》也作了详细报道。白梅还在《大公报》发表题为“《雷雨》的批判”的评论,称“孤松的演出,在国内还是破题的第一遭。剧本在质和量上,都是中国剧坛上空前的收获。”孤松剧团成功演出之后,一些职业或业余剧团也相继把《雷雨》搬上舞台。

此外,由于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文化“围剿”的政治压迫,中国的舞台不仅不许上演揭露黑暗的戏和有抗日内容的戏,就连《雷雨》这样一出家庭伦理悲剧也被扣上了“有伤风化”的罪名,在一些地方遭到禁演,其中《雷雨》在北京第一次公演后,就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粗暴干涉。据相关资料记载,比孤松剧团在天津公演《雷雨》的时间稍后一些,作为我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的中国旅行剧团,顶着国民党当局“文化专制”的压力,在北平(今北京)公演《雷雨》。当时在剧中扮演周萍这个角色的演员陶金,后来回忆说,在北京第一次公演《雷雨》时,在场看戏的还有警察,后来警察向当局告发,“国民党说我们这出戏有伤风化,儿子跟后娘偷情不会有好影响,少爷和丫头恋爱同样很糟。于是,这出戏被认为是有害的。一个星期后,警察抓走了参与《雷雨》演出的八位主要演员,我是其中一个。我们被戴上了手铐脚镣。他们逼着我们跪下,打我们,要我们承认是共产党。” 陶金回忆,当时《雷雨》在北平遭到禁演后,他所在的中国旅行剧团的《雷雨》剧组“还是去到天津、上海的租界里才得演出”。可见,《雷雨》最初在中国舞台上公演并非顺利,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