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下院在上周进行了连续3天的表决,得出“推迟脱欧”的决定。两年时间,逾20场谈判,英欧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脱欧”最终还是变成了“拖欧”。英国与欧盟之间、英国政坛内部始终存在的分歧,让这场“世纪离婚”变成了一场看不见终点的马拉松。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本世纪最大“闹剧”的发生?或许只有回到故事的原点,才能厘清这一路走来种种问题的根源。

英国脱欧的悲惨命运 本意潇洒转身无奈(1)

英国议会下院14日投票决定支持英国推迟“脱欧”。

图为在英国伦敦,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右二)出席议会下院投票。 新华社发

大西洋上的独立灵魂

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的英国,四面临海,大西洋汹涌的海浪将它与欧洲大陆隔绝开来,也孕育出“日不落”帝国绝对独立的灵魂。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这座孤悬海外的离岛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从罗马帝国的入侵、英法百年战争再到一战和二战,英国与来自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时而兵戈相见,时而携手抗敌。在英国人看来,相较于亲友,欧洲或许更像是住在隔壁不时制造麻烦的邻居,也曾在困难时对彼此施以援手但终归带了几分客气。即使是在加入欧盟后的几十年里,提起欧洲时,英国人还是习惯使用“them”而不是“us”。

然而有趣的是,建立欧洲联盟这一想法,最早却正是由英国提出的。二战结束后,欧洲昔日的强国德国、法国均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英国虽然由于孤悬海外并不是主要战场而遭到的军事破坏较少,但沉重的战争开支同样让其经济备受打击。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得英国的国际地位岌岌可危。为改变这一局面,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方针。英国与英联邦,英国与美国,以及团结起来的欧洲,是“三环外交”中的三股重要力量。在丘吉尔的设想中,英国将成为三环间重要的纽带,而这三环的结合将形成一股不容挑战的强大力量。“欧洲联合”是这项计划中重要的一步,也是欧盟这一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区域性组织的最初设想。

不过在最初提出这一方案时,英国人就已经将自己排除在“欧洲联合”之外了。丘吉尔多次表示,英国愿意与欧洲站在同一阵线,但不会是欧洲联合中的一员。事实上,英国并不想真正加入“欧洲联合”,独立的天性让其无法接受这种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区域组织形式,提出这一方案只是想借助欧洲的力量来挽救和恢复其在二战中被削弱的国际地位。

离开还是留下并不是个新问题

近代英国和欧洲大陆关系的拉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的英国正陷入经济增长放缓的困境。二战后,英国GDP总量次于美国,但是到了60年代,英国被德国、日本等国家赶超,沦落至第5名。伴随着英国经济的下滑,英镑在1967年开始出现大幅度贬值,经济衰退的阴霾笼罩着英国。对于未来的恐惧终于让英国绅士们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同年英国政府第一次递交了加入欧盟前身欧共体的申请函。

随后的入欧之路并不平坦,英国的申请遭到了法国的强烈反对。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认为,英国并不具备加入欧共体的条件,英国过度的独立性将会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英国与美国之间关系过于紧密,英国的加入将会影响到欧共体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此外,衰退的英国经济很有可能会拖累欧共体经济的发展。不过,由于欧洲大陆各国在英国入欧这一问题上观点并不统一,在经过了6年的努力游说后英国最终加入了欧共体的大家庭。

事实证明,戴高乐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英国在加入欧共体后,的确提升了欧洲共同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加速前进。但与此同时,其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之间的摩擦时有产生。尤其是针对欧洲共同市场的统一,英国与西欧国家之间始终存在很大的分歧。西欧国家认为,欧洲共同市场的统一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逐步归一,更有政治上的统领,最终的目标是达成欧洲统一。但英国对于欧洲政治上的统一是极力反对的,认为这将损害到国家的独立性。

诸多分歧让英国国内逐渐开始出现疑欧的声音,在正式入欧仅两年后,英国政府发起了一次针对是否参与欧洲共同市场的公投,希望民众可以回答“离开还是留下”这个在此后数十年里始终困扰着英国的难题。但与2016年不同的是,由于当时英国经济陷入困境而欧盟却蒸蒸日上,在40年前的公投宣传中英国各党派空前团结,一致希望英国民众投票留下。“政府需要你选择留下”的标语不间断出现在电视和广播节目里,最终公投结果显示加入欧洲共同市场获得了67.2%的支持票,留欧派取得了胜利。但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根本分歧并没能得到解决,从欧共体到欧盟,这些问题也随着这一组织的发展不断生长扩大,最终在2016年迎来了又一次的爆发。

一场关于夺回控制权的战斗

时隔40年,英国政府再度将“是否脱欧”这一让人头痛的难题丢给了英国民众。但与上次不同的是,欧债危机后英国与欧盟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了逆转,这使得英国几大政党有底气在这次公投中各自为营,“脱欧派”与“留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事实上,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欧盟这一由欧洲各国组成的区域性组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欧共体到欧盟,不只是成员规模的扩大,更是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如今,近30个经济发展状况迥异的国家聚集在蓝天金星旗下,不设边境,共享同一种货币,发出一致的政治声音。这让保留了独立货币并拒绝加入申根协定的英国逐渐边缘化。英国人并没能如设想一样,成为欧盟的领导核心,由于前期的缺席,在欧共体的建立之初德国和法国自然成为了这一集团的领导轴心,英国的加入并没能改变这一状况。相较于德国强大的影响力,在欧盟中英国的话语权十分有限。

同时,英国对欧盟的付出却是巨大的,欧债危机发酵带来的经济问题、移民问题在不断冲击着英国社会。2015年英国对欧盟的预算贡献额达182亿欧元,仅次于德国和法国。与此同时,英国仅仅是欧盟支出的第6大接受国。此外,随着欧盟的扩大,在过去的10年间,英国还接收了超过100万东欧移民。“英国每周为欧盟花费3.5亿英镑,而我们得到了什么?”工党的年轻议员表达出了对欧盟的强烈不满。如果不能领导欧洲,那么至少要夺回对自己国家的控制权,这是那时不少“脱欧派”议员的共同心声。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同样是一场关于“夺回控制权”的战斗,夺回对于未来生活的“控制权”。深刻的社会变化在英国悄然发生,无所不通的欧盟使得大量外来移民在短时间内涌入。各种族裔、文化矛盾所导致的冲击,让英国民众陷入了国民身份认同感的丧失危机中。来自英国南部埃克塞特的大学助教霍特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忧虑。“大量的移民在冲击着我们的文化,政府总是在强调移民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但只有经济的贡献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融入我们的社会,然而并没有。”实际上,现年45岁的霍特拉也并非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他是随父母从印度来到英国的移民二代。“最初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小时候我周围的朋友(同样是移民)、我的父母,都在努力地融入英国社会。他们会做英国的食物,邀请邻居周末聚会,努力地融入当地的文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国人。”霍特拉回忆到。“但是现在,你明白吗,很多移民甚至不会说英文,大量的移民生活在自己族裔的小圈子里,不与本地人交流也不关心英国的文化和未来,他们同样是英国人,拥有投票权,这太荒谬了。”

除了身份认同感的丧失,对于底层的英国民众而言,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还意味着工作岗位与福利的流失。2016年,记者本人正在英国读研究生,那时大学图书馆的安保人员是一位名叫丹尼斯的风趣苏格兰大叔。对于为人父母的丹尼斯而言,孩子的教育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但是名额被别人占了,一个波兰的男孩。”丹尼斯在聊天时向记者抱怨。

其实诸如人口老龄化、就业、福利等问题存在于西方每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脱离欧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寻找问题的根源显然太过困难,而离开欧盟意味着改变。“改变”是如此充满诱惑,对于挣扎在困顿中的底层民众而言,似乎任何改变都要比一成不变要来的好,因为一成不变意味着继续目前糟糕的生活。不过,此时的他们并没能清醒地意识到为了未知的“改变”,英国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狂欢过后的迷茫

2016年6月23日上午7时英国脱欧公投正式开始,但恐怕谁都没能想到投票最终会以“脱欧派”的胜利告终,因为此前无论是民调数据还是媒体舆论都倾向于留在欧盟。那时在大多数人看来,火热的脱欧宣传更像是一场民众宣泄负面情绪的狂欢。诚然底层人民的声音掀起了巨浪,但最终理智的精英阶层会让英国留下。然而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4日上午7时公投票数出炉,最终结果与此前民调预期大相径庭,其中支持脱欧的票数17410742,支持留欧的票数16141241,脱欧以3.8%的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

随之而来的却不是胜利的喜悦,当脱欧成为现实而不再只是一句政治口号,巨大的迷茫笼罩了英国。“离开欧盟意味着什么”“什么是欧盟”登上了谷歌英国区搜索榜,此前不少在负面情绪裹挟下投出脱欧票的民众此时才开始真正思考,脱欧究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而对于支持留欧的人而言,除了对未来的迷茫,更多的是愤怒。

在英国公投结果公布当天就有人在英国议会网站发起二次公投请愿,随后的签名人数高达400万人,创英国请愿签名人数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反脱欧”游行瞬间席卷了伦敦,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手持标语反对英国脱离欧盟。青年人是其中的主力军,在公投结果支持留欧的伦敦地区,18到24岁的年轻人中有75%支持留欧,该地区支持脱欧的多数是65岁以上的人。“他们(老年人)的固执和无知,在透支我们的未来。”一名参与游行的年轻人面对BBC的镜头激动地说。

撕裂英国的漫长谈判

入欧43年,英国与欧盟的联系千丝万缕,如今要一举斩断,难度比预想中更大。两年时间,逾20场谈判,英欧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脱欧中的不少问题仍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在谈判的前期“分手费”问题是双方交锋的关键。在解决了这一问题,进入谈判的下一阶段后,“北爱尔兰边境”则成为了最大的争议焦点。

英国国内“硬脱欧派”和“软脱欧派”的对立始终存在。“硬脱欧派”希望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与欧盟脱离,“软脱欧派”则希望英国在政治上脱离欧盟,但在经济上与欧盟保持同步。虽然此前特雷莎·梅多次表示,英国若要脱离单一市场、脱离关税同盟,只能走“硬脱欧”的道路,但这与避免出现“北爱尔兰硬边界”问题及保持英欧间“无障碍的”贸易这些基本承诺本身就是矛盾的。想要继续推进脱欧进程,特雷莎·梅能做的只有妥协。因此,如今的脱欧方案可以说是硬脱欧的外观、软脱欧的内核,但这也使得无论是“硬脱欧派”或是“软脱欧派”都无法对其满意。脱欧路线难以统一,让英国政坛陷入无休止的内斗。首相得不到议会的支持,重要内阁大臣纷纷辞职,“后院起火”让英国政府的谈判之路走得极其艰难。

与此同时,英国民间反对脱欧的声音不绝于耳,自脱欧公投之后大大小小的反脱欧游行时有发生。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聚集了约75万人,是自2003年以来英国境内最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一团糟的脱欧谈判让民众对政府兑现承诺毫无信心,他们要求进行“二次公投”,彻底终结脱欧及保守党少数政府的执政。从上至下,英国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更让人头痛的是,没有一种声音能够成为绝对的主流,各方的相互指责与争斗正逐步撕裂英国社会。

堕入迷雾中的未来

“事实上,不少人已经对脱欧的话题感到疲惫了,脱欧就像现在3月份糟糕的天气,阴冷的雨季是如此的漫长,长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经济博士学位的霍尔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未来,年轻的英国人并没有记者想象中的焦虑,“离开没有那么可怕,其实经济的下滑并不像此前政府预计的那么严重,总体风险是平衡的。对英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做决定,拖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需要向前走,这是最重要的。”霍尔特如是说。

讽刺的是,在记者结束对霍尔特的采访后不久,英国议会就通过了“推迟脱欧”提案将脱欧的截止日期延迟至6月末。“拖”字诀成为了英国避免“无协议脱欧”的无奈选择。但“推迟脱欧”不会让分歧凭空消失,事实上,推迟脱欧也只是延长了解决“脱欧”面临的棘手问题的时间而已,英国国内各党派之间、各党派内部,以及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分歧依旧,许多症结依然难解。目前特雷莎·梅没有能力消弭英国议会内各种势力的反对之声,欧盟的态度也依然强硬,明确表示此前被英国议会下院两度否决的“脱欧”协议将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北爱尔兰边境的“备份安排”仍横亘在英欧之间。不仅如此,拖延还孕育着新的变数,这从甚嚣尘上的“倒阁”和“二次公投”等言论中可见端倪。

脱欧变成拖欧,拖到何时?如今6月末能否顺利脱欧谁也不知道。下周,英国议会将针对脱欧协议举行第三次关键投票,如果20日之前协议通过,英国脱欧将延期3个月;如果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第3次惨遭滑铁卢,脱欧日期将延长到更久之后。如果英国脱欧需要再次延长时间,则意味着其必须参加7月2日正式换届的欧洲议会选举,届时事情将变得更为复杂。

一场公投,给予了英国民众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然而在潇洒转身之后,却留下了 “一地鸡毛”。我们难以估量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的努力,才能治愈脱欧对英国社会造成的伤痕。而对于英国民众而言,在这辆未知的脱欧列车上,所能做的只有做好准备,迎接将要发生的一切,生活仍在继续。(来源:金融时报;作者:项梦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