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童年是有原野的,记忆是需要食粮的,那些深刻在记忆里从不曾消失的,都有时间的深度,都有心灵的永恒’学校的课程如果能看见这些心理微光,那些无用东西的有用性就会得到说明,那些细腻的感情也变得真实无问西东,孩子们的10公里‘徒步毅行’已在回响祝贺学校德育团队又找到了一枚属于自己的贝壳”3年前,学校首次组织学生体验10公里“徒步毅行”活动顺利完成后,我在朋友圈写下这段感想,引起许多教育同行的回应与认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每一个脚印都刻在记忆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每一个脚印都刻在记忆中(都会在童年原野上回响)

每一个脚印都刻在记忆中

来源:【中国教师报】

“‘童年是有原野的,记忆是需要食粮的,那些深刻在记忆里从不曾消失的,都有时间的深度,都有心灵的永恒。’学校的课程如果能看见这些心理微光,那些无用东西的有用性就会得到说明,那些细腻的感情也变得真实。无问西东,孩子们的10公里‘徒步毅行’已在回响。祝贺学校德育团队又找到了一枚属于自己的贝壳。”3年前,学校首次组织学生体验10公里“徒步毅行”活动顺利完成后,我在朋友圈写下这段感想,引起许多教育同行的回应与认同。

我们该如何生活?如何让学生联结“生活世界”?如何让学校的课程“回到生活本身”?学校需要更多从学生心灵和人格成长的维度去追寻美好生活及隐藏其间的美善价值。

前两周,受新冠疫情影响而暂停3年的10公里“徒步毅行”活动终于重启。学生启程后,我再次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情:“行走的过程,一路向前,它不会给你答案,而是让你忘记问题的存在,要不负春天啊!是的,听从天地的召唤,我们一起出发,视野就会随之打开,而信心的种子一直就在孩子的心中,有时只需要一场行走的挑战来滋养和鼓励它们生长。完成10公里的徒步行走,归来的少年是缤纷的少年,酸爽的身体里升腾着一起走出来的生命内在的欢愉。”泰戈尔说:“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而“源于心,成于行”正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其中就隐含着“源泉”“身心”“行动”“完成”,传递出我们的办学主张和教育梦想。

“春天里,我们向着河流出发,‘徒步毅行’10公里……”这是今年“徒步毅行”的前奏,我们选择顺着校门口的横阳之江的徒步线路,让学生去追逐河流,河流是“链接着深远的大海”的,人的生命需要融入春天河流的精神合奏中,让河流的安静给学生带去心灵的启示,带走身体的疲劳,这应该成为童年生活的秘密。“在春天里行歌,热忱生活的人们在微笑,每一个人都会庆幸自己所有的愉悦的经历。”

教师对“徒步毅行”的价值取向越发明确——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理想,教人怎么去过有价值、美善的生活。我们确定“价值是对生活意义的渴望,使生活成为真正的欣赏和承担、奉献和践约”。而在整个徒步的真实经历中,学生也得以理解和相信大自然本来具有的疗愈功用——“我们来自大自然,也属于大自然”。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邀请学生到大自然中,亲眼看看大自然的样子。大自然会唤醒每个学生独特的感受,所有的教育活动,只有唤醒了感受,才可能抵达心灵。

通过“徒步毅行”,春天在学生面前敞开,让本来心性敏感的学生对他们生活的世界不再习以为常。“对一棵树的深情,对一条河的迷恋,对一阵风的激动……”都将饱含意义,关键就看如何去发现——而徒步就是帮助他们去发现,去走进“一个无与伦比的明澈世界”。“教育本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去看“徒步毅行”,也就涉及一个当下教育尤为重要的话题——如何与自然建立起深度有效的链接?如何让生命在自然中得到滋养?如何重回自然,完成更深层次的生命教育?

作为学期德育课程的系列活动之一,“徒步毅行”从开学典礼上被宣布的那一刻起,就被学生不断牵挂着,“徒步毅行”四个字在学生的念想里泛着微光,一直在闪烁。

“徒步毅行”差不多要经历大半个春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分年段走出校园,去拥抱那个“没有围墙的校园”,跟着真实而细腻的心灵感受“此时此地的生活”,做一个天然的探索者,乐在其中。每个年段各自策划主题,设计出各自不同的路线和内容,在徒步中锻炼毅行的品质,在毅行的品质里蓄积生命的能量。从前期的路线勘探,到确定安全、有趣、符合孩子体能的路线,再到执行落地,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体验着“做成一件事”的艰辛和意义。

整个徒步活动,学生也在“彼此约定”里考验着团队户外徒步的品质,“徒步毅行”也成为一个可以有很多“作为”和“创意”的平台,让学生学会与自然世界真正的链接。四、五年级的学生出发啦,从他们欢喜兴奋的表情里,我看到了儿童的本真,在他们从容矫健的步伐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是的,他们有些迫不及待,洋溢着生机勃勃。一周后,第二批学生也出发了,他们来自一、二年级。总结了第一批学生徒步的经验,特别为他们开发了一条新的路线,各个班级边走边背诵春天主题的古诗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走在春天里,诗歌在真实的行走中被激活,诗文变成眼前的风景,心灵在涤荡。

三年级的主题比较特殊,学校将“徒步毅行”和“十岁成长礼”进行了有机整合——“时光恰好,你十岁而至”。在学生的期待中,学校把路线设计成10公里,给他们的10岁带去一个小小的“挑战礼”,让徒步的“负担”变成礼物去照亮前行的路。每一个完成10公里的学生回到学校,校长会在他们的成长礼专属卡片上盖一个章——10岁成长章,以佐证他们这一路的勇气和意志。“10岁,我来了!10公里,我完成了!”第一梯队回到学校了,学生难掩兴奋之情,汗水和疲惫在那一刻是如此迷人。“徒步毅行”确实会造就出一个生命场,学生沉浸其中,去观察、思索、感悟、理解,打开自己的内心和触觉,自觉与自然、社会碰触。

“徒步毅行”10公里是在知识之外的,把时间留给户外,让学生走在真实的路上,给他们提供的是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自然和精神世界,它并没有偷走学生的时光,相反,一次集体活动、一段考验意志的路程,给学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对生命的好奇与尊重。教育学者李崇建等编过一本书叫《没有围墙的学校》,书中说:“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老师不会要求孩子应该做某事,不应该做某事,即使是善意的关心,背后也不会隐藏着绝对的价值判断。

诚然,我们还做不到完全开放,但我们可以为孩子送去这样一份称之为礼物的课程,类似“没有围墙的学校”一样,让孩子从情感上得到解放,生成开放的心灵、开放的思维,每一个脚步都会在童年原野上不停地回响。

(作者系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