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一江一河”溯源而上,在老城厢里寻找“最佳城市机位”,在商业街见识爷叔阿姨的“最强购买力”,在公园里当一回“人间观察家”,在新老上海人的图文“讲述”中,寻找值得一探的生活场景和日常趣谈。“魔都新春漫游指南——第十七届海上年俗风情展”1月12日在市群艺馆开幕,420张随手拍和即兴场景记录照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上海故事,观众可沿着这份“新春指南”漫游上海,寻觅最新颖、最地道的上海“咪道”。

上海过年周边城市游推荐(无论故乡在何方)(1)

这两年,上海的城市发展迅速,一江一河、滨江贯通等城市更新工程成效显著,城市考古、都市漫游等新兴文旅活动也如火如荼。“上海与时俱进又变幻莫测,这座城市值得探究的生活场景和有趣的热门现象越来越多,举办这一展览,也为呼应这一热潮。”策展人陆寅兰介绍,展览早在去年9月底就开始策划,策展团队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对热门现象和场景做了梳理,经过再创作,形成了如今展览所呈现路线。“我们希望做一个有趣的漫游,这些线路未必是热门景点,但关乎上海市民的情感连接、生活日常和年节记忆。”

上海过年周边城市游推荐(无论故乡在何方)(2)

外滩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人最喜欢“白相”的地方,逢年过节,大家都要去外滩拍照留念。说起上海的“最佳城市机位”,也许要数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桥上因为聚集了喜欢怼脸街拍的“老法师”而人气飙升,使得这座桥得了一个新名字——“法师桥”。陆寅兰认为,“法师桥”的走红和站在这座桥上能把上海的许多地标建筑放入取景框有关,也和近年来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兴起有关。

上海过年周边城市游推荐(无论故乡在何方)(3)

上海过年周边城市游推荐(无论故乡在何方)(4)

展览中,一幅幅探访城市街头的照片背后,贯穿着普通人所讲述的上海生活,读来温情、有趣,充满治愈。风雨无阻隔天就坐轮渡过江为90岁丈母娘做饭的老人,把卖酱菜坚持到底的土特产商店员工,每天去四川北路淘临期食品的爷叔阿姨,每年大年初一早上五点去湖心亭茶室喝一杯元宝茶的爷叔……无论是新老上海人,或是暂时无法踏上归途的外乡人,都能从中嚼出几分亲切又浓郁的上海柔情。

年的味道总是从寻找鼻尖上的香味、舌尖上的感受开始。“吃货”爷叔张之麟的故事令人觉得有趣又感动。他从小生活在凤阳路新昌路附近,对南京路上各大老字号的食物如数家珍,他说,“人生就三件事,睡觉、工作、吃东西”。十多年前,张之麟渐渐看不见了,后来近乎全盲,还有糖尿病,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偶尔到市中心寻觅记忆中的老味道。展览中,用插图和跟拍的方式记录下张之麟的私家美食单,比如鲜肉月饼不能选烤的,要现煎的才香;蝴蝶酥还是得要国际饭店的,但国际饭店的开口笑比蝴蝶酥更好吃。

上海过年周边城市游推荐(无论故乡在何方)(5)

每一个排过长队的爷叔,都会斩钉截铁告诉你,“光明邨的糟鸡爪、小黄鱼,就是比家门口熟食店的好吃。”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看到光明邨门口排起长队,就说明大家的生活已回归日常。”陆寅兰笑着说。如今住在武康路附近的爷叔们在路边乘凉时,会热心指点游客私家拍摄角度,当你问他们上海哪里有好吃的时,他们会伸手遥指“光明邨”。

在上海热门的新商场前滩太古里,总能碰到一个个阿姨爷叔“散客团”,每个团都会寻找一个有利地形,把大家的背包聚拢于一处,接着开始轮流拍照打卡。从展览里一组跟拍照片可见,这些阿姨靓丽的打卡照背后,大都有一个鞠躬尽瘁的拍照爷叔。“很多这样的新型商圈都被阿姨爷叔们玩成了娱乐城”,在陆寅兰看来,因为开放式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休闲座椅、饮用水等便民设施的设置,使得它们成为老年人喜欢游览的新型城市空间。

在展览中,不少人讲述的“私家历史”也折射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摄影爱好者陈国光的故事尤为令人感慨。1956年,6岁的陈国光跟随父亲的大船,从福建来到上海,安家在东昌电影院旁的招远小区。初到上海的那二十多年,陈国光觉得,陆家嘴跟上海“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唯一接近上海的时刻,是在国庆节外滩放烟花时,他会兴奋地站在自家三楼的晒台上,目光越过陆家嘴的大片农田和工厂,看对岸清晰又梦幻的漫天华彩。“对我来讲,黄浦江对岸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那边才是‘上海。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上海变了,我做梦也想不到,这片小时候采桑葚吃的农田泥地,有一天也能代表‘上海’。”

上海过年周边城市游推荐(无论故乡在何方)(6)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和上海收藏协会联合主办,将延续至3月13日。策展团队表示,希望观众们看完展览后能会心一笑。2023年海上年俗新春系列活动也将于近期在市群艺馆开启,包括市民艺术大课堂、上海故事汇、海派文化系列讲座、亲子手工体验活动等,丰富市民的新春文化生活。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赖鑫琳 摄

来源:作者:钟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