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季雨)没有表情包,怎么愉快地聊天?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一个表情包胜似千言万语。不过,用表情包冲浪也要小心了,它也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日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消息,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

点头之交的表情包(你发的每一个表情包都可能成为)(1)

数据

全国158起案件将表情包作为“呈堂证供”

2021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0%的大学生会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60%以上受访者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并且习惯通过表情包缓解尴尬。近年来,表情包流动在各类社交场景之中,许多年轻人已经无法在虚拟社交时脱离表情包。

表情包俨然成为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人们在线上文字对话时,无法正确感知对方的情绪时,发送表情包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不仅如此,表情包还能以省时省力的方式传递细节,比如,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状态有“呲牙”“可爱”“偷笑”和“微笑”等,当用户想传递开心的感受时,不必思考使用何种文字更为精准,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便可解决。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情包作为聊天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呈堂证供”。日前,江苏高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相关文章,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其中2018年8件、2019年23件、2020年66件、2021年61件,总体呈增长趋势。

案例

利用“石头剪刀布”表情包定输赢诈骗,900多人上当

随着聊天软件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表情包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法庭上作为证据。

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曾经发布一份民事判决书,对一起涉及微信表情的合同纠纷案作出了判决。2018年4月24日,作为创作者的卢某,向深圳市某影业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田某发送了自己创作的歌词。田某表示自己在路上后,随后还发送了微信表情符号“强”。判决书写道:结合双方的前后聊天内容,一审法院认为该微信表情符号“强”并非是对卢某歌词的认可,而是属于礼貌性回复,不能作为卢某交付的歌词符合诉争合同约定的依据。

在一起人格权纠纷案中,被告马某某因与原告刘某某发生矛盾,便通过微信向刘某某发送了多个“炸弹”的表情符号表达情绪,刘某某认为该表情系人身威胁之意,于是诉至法院要求马某某进行赔礼道歉,后双方在法院调解下达成和解。

表情包还有可能在“黄赌毒”案件中,摇身一变成为隐喻词汇。2019年,杭州市公安局闻潮派出所侦破一起微信招嫖案件。报警人小婷(化名)称,男友手机里有很多群,这些群里只发表情,而且发表情的都是女的,男的都不说话的。仔细一看,这些发表情女生的昵称都是“下城娜娜”“滨江林儿”“下沙冰冰”这类的,而且她们的头像都是些很诱惑、性感的年轻女性。觉得有问题的小婷,用男友的手机聊了下,发现对方竟然是通过微信招嫖的。民警根据这些证据,成功抓获了嫌疑人孔某和施某,他们也如实供述了卖淫嫖娼的违法行为。

在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案中,犯罪分子潘某某先后创建四个聊天群,宣传和出售其自制的迷奸药、催情药等违禁物品,同时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侦查和打击,潘某某在聊天群内与买家使用“糖果图片”“酒杯图片”等符号代指违禁药品并进行交易。

2019年,山东警方曾对外公布一起案例。犯罪分子打着微商的幌子,以抽奖为名引诱受害者添加微信好友并通过微信发送“剪刀石头布”表情参与猜拳游戏,之后利用作弊软件使受害者误以为自己取胜,“自愿”通过所谓的“中奖低价”购买劣质、假冒的名牌包包、化妆品等,涉及受害人900余人,案值720余万元。

提醒

涉及利益的网络对话中,应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表情包

网络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已成为广大网友们必不可少的输入习惯。然而,不当使用表情符号也会导致消极结果,衍生出纠纷、侵权甚至违法犯罪等诸多法律问题。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语境下使用表情符号也需谨慎。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做过相关科普,由于表情符号的含义可能存在多种解读,不同法院对表情符号是否具有证据效力持不同意见,因此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网络对话中,对于表明态度的关键信息应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或者选择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以明确双方真实意思,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同时,注意对相关聊天记录进行留存,便于在纠纷发生后用于维权举证。

网友们在网络发言时,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善意使用表情符号。如果滥用言论自由权利,随意使用表情符号侮辱、诽谤、威胁他人,将会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诽谤罪,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

(编辑 蒋文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