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李震 实习生 李秋景 通讯员 吴佩锷 文图)一年上万份的担保合同,不需要一张纸、不需要人工干预,3分钟就能完成线上填报、审核、签署、归档等全部流程;

数十万笔的担保项目,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支持下,十多个风控模型“站岗”,可以实现贷前贷中风险智能识别,贷后7×24小时动态预警。

河南农业信贷担保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引得全国同行围观点赞。

6月22日、23日,2021年全国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观摩系列培训(第一期)在河南省黄河迎宾馆举行,来自国家农担公司、20多家省级农担公司以及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的百余名代表参加。河南农担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刁玉新,副总经理李娟分享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整体思路和实践经验。

河南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河南农担数字化转型经验被点赞)(1)

数字化嵌入河南农担发展“基因”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金融科技应用带来的技术转型,更是对业务流程、风控模式、组织架构、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训现场,刁玉新分享了公司的转型思路。

河南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河南农担数字化转型经验被点赞)(2)

事实上,从2016年成立,数字化基因就嵌入了河南农担公司的发展历程。按照“轻架构、垂直化、扁平化”的农担体系建设要求,河南农担需要打破传统担保行业在项目尽调、保后管理和风险防控等环节完全依赖人工的做法,以金融科技取代人海战术、以信息化技术驱动农业提质增效,推动担保业务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据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变。

“针对传统业务模式效率低、成本高、客户体验差等管理痛点,我们从顶层设计出发,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组成敏捷‘积木型’密切协同团队,推动‘上云用数赋智’,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刁玉新表示。

此外,河南农担还加大对外合作共享力度。例如,与郑州大学共建大数据算法联合开发中心,开展大数据智能风控模型研究;与网商银行、中原农险合作探索区域链、同态加密技术应用,确保数据流通中做到“可用不可见”;与上海CA和杭州国立公证处合作开展电子公证;与郑州仲裁委合作开展网络仲裁,将电子证据梳理和存证、网络仲裁服务等环节贯穿线上业务全流程;专线接入人行征信2.0、省公共信用平台、省大数据局金融服务平台,实时共享工商、法院、公安、社保等36个政府部门的信用数据;推动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接入银联、多头借贷、客户交易等多方数据资源,为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建模提供支撑。

河南农担公司更注重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已初步具备大数据资源获取、算力提升、数据建模、大数据治理等核心技术和行业场景应用开发能力,做到敏捷响应、不断迭代升级,实现了核心信息科技自主可控。目前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大数据管理云平台、担保业务综合管理、党建云等10余个系统已成功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河南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河南农担数字化转型经验被点赞)(3)

数字化全方位赋能业务变革

从成立至今的五年里,按照“数字农担、智慧农担”建设理念,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云存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应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应用场景化、流程自动化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如今,数字化已渗透到河南农担公司的方方面面,从业务到管理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服务能力方面,河南农担建设了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对在库主体进行授星、赋分、评级和额度预授信,目前已为全省近40万户新农主体建立了“融资身份证”。

“从项目申请开始,到风险审查、项目评审、审批放款到保后管理、逾期催收、代偿追偿等,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批量化的全业务周期线上闭环处理。”河南农担公司副总经理李娟说。

河南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河南农担数字化转型经验被点赞)(4)

在培训现场,李娟演示并讲解了担保业务的全流程:通过OCR智能识别技术,系统可以自动抓取客户身份证和营业执照信息,客户1分钟即可完成项目申报信息录入;通过API接入阿里云和企查查平台,秒速完成申贷个人和企业真实身份的验证;通过项目批量进件和审批,将过去单笔项目的录入、审批、缴费和放款登记等担保业务全流程处理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通过电子签名和智能用印,将客户合同填写、签订和用印时间降到1分钟以内;通过电子档案技术,不仅实现了业务办理过程的全流程自动归档、一键查询,还解决了纸质档案的整理、报送、移交和保管问题。据统计,目前公司已完成线上签署电子文书近18万份,服务客户9.7万多个。

在风险防控方面,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围绕个人信用、企业背景、借贷信息、行为数据等36个维度、279个指标、1000多个数据标签,综合运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数字加密、模型算法等技术手段,建立了贷前、贷中、贷后等多个风控模型,实现了风险的智能识别和全实时自动审批,实现了小额、批量项目贷前审查、风险审核的秒级响应和保后管理7×24小时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全覆盖。

河南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河南农担数字化转型经验被点赞)(5)

转型经验被全国推广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再造了业务流程、重塑了风控模式、重构了组织架构、优化了人员结构、提升了决策水平,从而推动了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截至目前,河南农担已与85家银行开展合作、与116个县政府签订“政银担”合作协议,业务覆盖全省133个农业县区,累计实现担保规模368.5亿元,在保余额16万笔、140亿元,直接带动银行信贷资本投放金额超过公司资本金的7.37倍。

在培训会现场,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吕恒心在听完分享后表示,河南农担公司的转型经验使其深受启发,对全国农担体系思考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和指引。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国家农担联盟已向全国农担体系印发河南省创新探索农业信贷担保数字化转型的举措,并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