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退役大校、曾任驻疆独立单位副师职军事主官,从军二十余年、国家部委工作数年,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研究、宏观政策研究。笔耕不辍是爱好、逻辑思维是习惯,希望爱好与习惯的结合,能够为你送上最专业的解读。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国庆长假,一直在写《大国悲鸣:俄乌冲突,是否会导致俄罗斯再次解体》小系列,规划五篇,已发布三篇。大国博弈,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较多,写起来确实比较累。

今天不赶工了,贴一篇旧文出来,看是否有人喜欢。

序言:从冲说起

说红薯之前,先解释一下合集的题目《湘村冲语》。湘村好理解,湖南农村是也,至于冲语,也即冲里的土话。

说湖南农村,离不开一个“冲”字。

所谓冲,指丘陵山地间两山夹峙的狭长口袋形地带。叫冲的地方,一来肯定是山区,二来必然有尽头。所以除了当名字做地名,冲又引申出形容词含义,偏僻。湖南人说地方偏僻,一般不用兔子不拉屎这样的词,而是说“这里太冲了”。

湖南最有名的冲,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韶山冲了。附一张韶山主席故居周边的照片,让外地的朋友体会体会冲的地貌特点。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

两山夹峙是为“冲”

冲其实是小地名,短则数百米,长不过十里,窄则十数米,宽不过两、三百米。不管是长度还是宽度,只要超出这个范围,大多不会叫冲。

在湖南境内的丘陵山地间,因为到处都是交通不便的冲,方言差异极大,湘东一带尤甚。这里处于南方官话与赣语系的交界地带,隔一座山,口音就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比如校尉生于株洲县(现改为渌口区),初中到同属株洲地区且地域相邻的醴陵市(县级市)上学,刚报到的前两个月,居然听不懂老师讲课。有意思的是,校尉的外婆家就在醴陵北部,俗称北乡。校尉能够听懂并流利地用北乡话交流,却听不懂醴陵城里典型的赣语系口音。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2)

这是株洲县与醴陵之间的丘陵地带,其中有无数个冲

所谓《湘村冲语》,也就是用湖南偏僻农村最土的土话,讲述湖南农村最土的风情。湘东只是湖南一隅,校尉比较熟悉的株洲、醴陵两县,又只是湘东一隅。冲带来的语言隔阂,同样体现在文化风俗层面,所以《湘村冲语》只展示校尉有限人生经历视野所及的湖南风情,代表不了整个湖南农村。

红薯记忆

民以食为天,说《湘村冲语》,就准备从吃讲起。可究竟是讲湖南人最钟爱的腊肉,还是八零前(八零后的反义词)记忆中最为深刻的红薯,校尉犹豫了许久。

最后还是选定从红薯开始。

无它,没有腊肉死不了人,没有红薯,也许校尉就根本就没有出生的机会,更没有机会坐在遥远北方虽然狭小但却专属的书房里面,胡诌什么南方的《湘村冲语》。

因为校尉的父母、祖父母乃至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他们能够艰难地生存下来,都离不开红薯的哺育。包括校尉,如果没有红薯提供的营养,饿死不至于,但肯定要矮上几公分,没准就不符合入伍的标准了。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3)

红色的根茎、绿色的叶子,红薯长得很诱人

网上有个说法,说正是因为红薯的引入并大规模推广,才促成了清初时期中国人口的急剧增长。对于这种观点,校尉深以为然。什么稻米亩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之类的数据,校尉就不摆了,只举两个直观的例子。

一是校尉本人的经历。在记忆刚刚稳定的年龄,大概五、六岁时,也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湖南刚刚推行包产到户,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家庭粮食收入。即使这样,一年之中,也要吃两、三个月红薯丝饭,否则大米就不够吃。

二是表弟说的故事。表弟的母亲,也即校尉的舅妈,老家在醴陵、浏阳交界处的大山里面,似乎是叫桃花冲。那里的山地更多,人均耕地更少。表弟的舅舅,有次从桃花冲里出来,走几十里路到表弟家,一顿吃了七、八碗大米饭。碗可不是现在的袖珍小碗,而是粗瓷大碗,米也不是现在的五常大米、泰国香米,而是早稻籼米,又干又涩口感极差。这种质量的大米,现在根本没人吃。可对当时的冲里人来说,却一年也吃不了几回。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4)

大概就是这种款式的饭碗,一碗相当于现在的三、四碗

校尉比较幸运,关于红薯的记忆,比六零后、五零后要好很多。在记忆中,红薯留下的主要印象,就是童年几乎唯一的零食,并没有过多地与饥饿相连。

下面说说红薯的花式吃法。

先说红薯杆。

前方高能预警,各位没有吃过红薯杆的同学注意了,是红薯杆而非红薯藤。红薯藤是红薯的主茎,又老又粗,只能用来喂猪,红薯杆是红薯叶那长长的叶柄,长在红薯藤上。各位千万别搞错,弄来红薯藤炒着吃,然后怪校尉骗人。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5)

带杆的红薯叶

红薯杆的做法很简单,去叶洗干净,掰成一寸左右的小段,这里有个小技巧,掰的时候注意正反交错,顺势可以撕掉有涩味的外皮,然后热锅放猪油,油烧开后放切碎的新鲜红辣椒爆一爆,再放红薯杆爆炒两、三分钟,杆子变颜色就差不多可以出锅。出锅之前,除了放盐,别忘了加点白醋。

手艺过关的话,红薯杆清爽之中带着微辣、微酸、微甜,乃是记忆中最爽口的一道小菜,比大名鼎鼎的鱼腥草(北方叫折耳根)好吃多了。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6)

清炒红薯杆,酸酸脆脆很爽口

网上还有说炒红薯叶吃的,这个校尉记忆中没有,不敢妄自揣测。只是依稀记得,家里的老人说过,红薯叶味道不佳,除非闹饥荒,否则没人吃。

说完可以开胃的红薯杆小菜,就轮到能填饱肚子的红薯正餐了,一起来看看冲里人怎么吃红薯。

最简单是生吃,但生吃也分层次。

最低层次的生吃,就是放学路上偷别人地里的红薯,这也是校尉同龄人的必然经历。

操作很简单,找根树棍或是竹签,对着地表裂缝比较粗的红薯藤根部开挖,不过两、三分钟,就能掏出硕大的红薯来。讲究点的洗一洗,不讲究的,扯几片红薯叶擦掉泥土就开吃。

小时候肚子里经常闹蛔虫,应该与这个习惯有很大关系。关于蛔虫,九零后应该就没概念了。不了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这里不细说,免得影响大家的胃口。

新鲜红薯的口感,偏于脆但不够甜。

因此,生吃红薯的第二层级,就是先存放一段时间,尤其是风干的红薯。

在存放的过程中,红薯蕴含的水分逐渐蒸发、富含的淀粉则分解为糖类,口感变得软和香甜。当然,吃之前别忘了洗干净,蛔虫卵并不会因存放而失效。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7)

湖南老房子,二楼晾晒稻草的地方,冬天也用来挂红薯藤,风干之后,藤做猪食、红薯人吃

老家对门有户单身汉,家里收了许多红薯,他也喜欢生吃。讲究点的冲里人家,都有专门存红薯的地窖。单身汉没那么讲究,红薯就堆在杂屋里。南方湿度大、气温高,红薯容易烂。为了节约,单身汉总是挑烂了一半的红薯先吃,结果吃来吃去,吃了一冬的烂红薯,也没吃着一个好的,因为好红薯也在不断地变坏。

这事被冲里人当成笑话讲。

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某一天校尉忽然想到,如果单身汉先从好红薯吃起,那不太好的红薯就彻底烂透了,他还能吃得了一个冬天吗?

可见吃红薯亦如人生,是从好的开始、然后到后面没得吃,还是从烂的开始、然后吃一冬天的烂红薯,也是一个两难选择。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8)

人生就如吃红薯啊

生吃红薯的第三层级,应该算生吃红薯片。

跟生红薯比起来,生红薯片的差异比较大,不单有整体形态上的外在物理变化,还有分子结构上的内在化学转换。冲里常说的生红薯片,其实都煮熟过。所以校尉说的生吃红薯片,从学术讨论的角度来讲,还真未必是生吃。

当然,本文并非科研论文,只是记述乡村原味的《湘村冲语》,只能照湘东冲里的说法来。在老家,煮熟后晒干的红薯片,如果没有进行二次加工,就是叫做生红薯片。

仔细想想,为什么把晒干后的熟红薯片叫成生红薯片,应该与红薯淀粉有关。刚刚煮熟的红薯片,确实是熟的,遇手即碎、入口即化。可晒干以后,由于红薯淀粉的特性,它们又会变得韧性十足,如生牛皮一般。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9)

煮熟的红薯片,晒干后会返生,可以长期收藏

因此,在物资极为贫乏的年代,生红薯片既便宜又耐吃,乃是打发小孩的绝佳零食,咬到嘴里“咯吱咯吱”响,一片就能嚼半个小时,不单生津止渴还能安慰肚肠,不单锤炼心性还能磨砺牙口。

校尉总以为,同年龄段的孩子很少有龋齿,不单是因为当时没糖吃,也是因为大家都用生红薯片磨过牙。

说完生吃红薯,再说熟吃。

最好吃的是煨红薯。

注意了,是煨,不是烤。烤红薯谁都吃过,煨红薯却是与上世纪柴火灶伴生的美味,如今几乎绝迹。因为即使在最冲的农村,也都改成烧煤或者罐装液化气了。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0)

柴火灶

冲里土话说的煨,并非煨汤的煨,而是将食物埋入带火的红灰中烧熟。小时候家里炒菜做饭,都是烧柴火。饭菜熟后,灶内余烬未息。这时候扔颗红薯进去,用带着红光的灰烬埋好。吃完饭后,从柴灰中扒出香喷喷、热腾腾的煨红薯,正好给小孩充当饭后甜点。

凭心而论,跟煨红薯比起来,现代城市中超市、街头、家中,用电磁炉、微波炉、烤箱乃至专门烤红薯的烤炉烤出来的烤红薯,味道并不比煨红薯差,但总是少了那么一股冲里才有的烟火气息。

对都市长街步履匆匆的过客来说,烤红薯足以满足肠胃,却无法抚平乡情。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1)

街头烤红薯,虽然少了点乡土味,总是散着浓浓的市井气息

与最好吃的煨红薯相对,最难吃的是红薯丝饭。

红薯丝难吃,从它几乎唯一的烹饪方式就能看出来,与饭混在一起蒸熟。因为单吃实在是难以下咽,必须借助大米的清香,才能勉强入口。

如今冲里的农家乐,还经常有拿红薯丝饭当卖点的。偶尔吃一顿,确实还像那么回事。只有七零前才知道,如果天天红薯丝饭,不单吃得人反胃,而且吃得人天天放臭屁。冲里有句不带脏字的骂人话,就是放红薯屁。这不是嘲笑屁臭,而是讥讽人穷。

更有意思的是,只有经常吃红薯丝饭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吃煨红薯却没事。所以冲里人吃煨红薯没心理负担,那是饭后点心,代表家有余粮,常吃红薯丝饭,说明家里粮食不足,难免担心放红薯屁丢人现脸。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2)

红薯丝的颜色差不多,带点黑,但比例不对。充饥用的红薯丝饭,红薯丝要占三分之一,也不可能用这么好的大米

介于煨红薯与红薯丝饭之间的,还有蒸红薯。

蒸红薯很简单,把红薯洗干净切成大小合适的块,与煮过的大米一起上甑蒸熟就是。蒸红薯远不如煨红薯香,并且又干又紧不好吞咽。校尉小时候,都是把蒸红薯捣碎泡米汤里一起喝下去。

红薯丝饭也罢、蒸红薯也罢,都是主食的补充。包括煨红薯,虽然是当点心吃,但也是对主食的弥补。真正拿红薯当点心,乃是油炸红薯片,冲里话叫“抛”红薯片。一直搞不懂这个“抛”到底是哪个字,反正发音与“抛”相同。如果哪位冲里遗贤知道,还望不吝赐教。

油炸红薯片,可谓童年最奢侈的一道零食了,只有两种场合能吃到。

一是过年。所有的冲里人家,都会提前炸好红薯片,作为过年待客的主要点心。要说区别,无非是家境宽裕的炸得多,自家孩子也经常能够拿来当零食吃,家境窘迫的炸得少,对自家孩子也是严防死守,不来客人就不给他们解馋的机会。

二是红白喜事。当年的规矩,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要给客人回一个礼包,油炸红薯片就是礼包的主体。红薯片炸过以后占地方,把报纸包的礼包撑得四四方方特别饱满,还有亮亮的油渍渗透到表面,似乎能够看到里面金黄的油炸红薯片,散发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小孩往往禁不住这种诱惑,自作聪明地从礼包折角处掏几片出来揣兜里。大人见了,往往也只是看破不说破。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3)

这颜色还是挺诱人的

上面提及的,乃是湘村冲里最常见的红薯食用方式,下面再介绍两种相对小众的红薯吃法。

一是熏红薯(可惜找不到图)。

众所皆知,湖南人喜欢熏制食物,最有名的就是腊肉,此外还有腊鱼、腊牛肉、腊肠、腊卦脑(也即猪头肉,因为猪头被剖开后,好比两片卦,故称卦脑)、腊猪肝、腊鸡、腊鸭、腊兔等等等等,好象没有什么不能熏。

有意思的是,细心的读者可能会留意到,这些食材明明是熏制的,为什么都叫腊味?其中的缘由源远流长,回头写腊肉的时候再细讲。这里只说结论,那就是肉类才冠以腊字,不是肉类的熏制食物,往往就叫熏某某。

比如红薯,熏过就叫熏红薯,还有竹笋,熏过就叫熏笋,也有的地方叫烟笋,但绝不会叫腊笋。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4)

找不到熏红薯的图,只好用腊肉代替。正宗的冲里腊肉,就是黑乎乎的,这个还算好看

熏红薯不算美食,只是贫困年代一种无奈的选择。通过熏制,红薯的口感发生变化,由需要菜品配合才能下咽的粗粮,变成了可以下饭的菜品。熏好的红薯,甜度和韧性大幅提升,可以入锅翻炒而不会粘连松散,佐以猪油、辣椒,偶尔吃一顿,味道还能接受。

二是红薯粥(这个更无图),这是本人幼年记忆中最难得的珍馐。不过冲里说的红薯粥,不是现在将红薯添加到大米中熬的粥,而是加工红薯片时形成的副产品。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5)

此红薯粥非彼红薯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入秋,家家户户都要集中晾晒红薯片。前面说过,这是过年招待客人的主要点心,也是孩子们冬天的豪华版零食,是冲里人家的必备食物。

晒红薯片好比一个节日,全家动手,连隔壁的小孩都会跑来帮忙。从早上开始,先把红薯挑到水井边洗干净,然后用家家都有的专用红薯刨子刨成薄片,再入锅煮熟。这时候的火候很重要,稍微煮过点,红薯片就碎了,如果煮不到位,又会影响红薯片的口感。

煮熟的红薯片,会送到事先铺好的稻草上,一片片摊开晒干。这是个看起来轻松实际累人的细致活,一天下来,膝盖跪得生疼,腰也酸得要命,跟插秧割稻子有一比。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6)

这是入冬前的大活,挑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全家一起上阵

劳累过后,到了晚上,终于可以犒赏全家一锅鲜甜美味的红薯粥。

说是红薯粥,其实不见红薯,而是用煮红薯片的那一锅老汤熬制的大米粥,讲究些的人家,还会加点红豆、花生。煮过无数锅红薯片后,老汤之中溶解了大量糖分,使得红薯粥微微发紫,颜色如蜜,粘稠如蜜,香甜如蜜,但却没有蜂蜜那么腻人。在我记忆中,这是人间美味,喝上两碗,给个神仙都不换。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7)

这是八宝粥,记忆中的红薯粥品相与之类似,味道则红薯粥更胜一筹,天然的果糖香味,总是好过调制出来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诞生了多种红薯的食用方式,比如工业化生产的薯片、红薯干等。这并非本人记忆中的冲里吃法,不属于湘村冲语的记录范畴。

关于红薯,且说这么多。用明末清初时金门人卢若腾的一首《番薯谣》及其背景故事做结:

番薯种自番邦来,功均粒食亦奇哉。

岛人充飧兼酿酒,奴视山药与芋魁。

根蔓茎叶皆可啖,岁凶直能救天灾。

奈何苦岁又苦兵,遍地薯空不留荄。

岛人泣诉主将前,反嗔细事浪喧豗。

加之责罚罄其财,万家饥死孰肯哀。

呜呼!万家饥死孰肯哀。

当时清军大举南下,南明鲁王朱以海被据守金厦两岛的郑成功安排到金门岛上长住。刚开始供奉不绝,后来逐渐怠慢,别说鲁王的部下,即使鲁王自己,也时常依靠番薯打发一日三餐。

湖南人的饮食喜欢吃哪些(用湖南土话讲述湖南风土人情)(18)

金门岛

卢若腾乃金门当地士人,曾为鲁王提供过许多帮助,包括粮食供应。不过在清军的封锁和郑氏的统治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厦门、金门等福建沿海地带本来就缺粮,当时红薯刚刚由番邦传入不久,便在当地迅速推广。正是在红薯的帮助下,尽管在民间落了个“番薯王”的绰号,鲁王才能在金门生存八个年头,直至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因哮喘病逝。

红薯在神州大地上得到大规模推广,则是乾隆年间的事了。《清稗类钞》记载,“湖南醴陵农事甚勤,隙地皆垦,无弃壤,田所宜。……山谷则种薯、芋、豆、粟等杂粮,并植茶、麻以资食用。”

可见其时,醴陵及其周边的冲里人,已经把红薯当成最主要的杂粮作物精心耕种。民生多艰,自清末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知发生过多少次饥荒,也不知有多少人因红薯而活。

而与漫长的历史比较,今天我们可以把红薯当成可有可无纯粹调剂口味的辅助食物来调侃,又不知是怎样的一种幸运!

近期好文推荐:

精神分裂的狼:扒下美国的画皮(五)

为什么说民主党是美帝掘墓人:扒下美国的画皮(外篇二之中)

为什么说共和党是美帝守陵人:扒下美国的画皮(外篇四之上)

美国政坛到底有多龌龊之特朗普本纪:养蛊家族(二之下)

大国悲鸣:俄乌冲突,是否会导致俄罗斯再次解体(上)

更多好文、雄文,尽在校尉讲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