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从未放弃过尝试“看见”音乐。

70后、80后有关青春的记忆里,不仅有张学友颤着磁性的嗓音唱着“我和你吻别”,还有MV中透过朦胧的光影再也触摸不到恋人的那张痛苦面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MV风靡一时,一代年轻人从精工打磨的MV中看见歌曲表达的内涵。

而后经历了PC播放器时代,Windows media player里总是波动着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色彩,它是互联网开始腾飞的年代里,程序员用数字化的浪漫,让青春年少的85后、90后们跟随律动打开令人不明觉厉的音乐“视界”。

后来,再也不缺网速、不缺流量、不缺手机的人们,却开始试图从短视频里看见歌曲中的故事……但最后只有短短15秒的旋律上了头,与音乐本身并无关联的剧情火了,歌曲的全貌却不幸被雪藏。

如今00后们开始种草一款名为波点音乐的APP。强调音乐本身的主导性,将视频作为背景,为歌曲进行“情绪渲染”的模式一出,随即收获年轻用户的青睐。打开APP直接显示音乐播放界面,全屏展示的视频背景快速把人拉进一个个故事中,这些背景有的来自于歌曲原有的MV、Live现场,有的则是乐迷自行创作上传的“自制”MV。

00后们在波点音乐里体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边听歌一边享受“看见”的乐趣,还有音乐发烧友将波点视作自己的灵感创作园地,并感慨“波点音乐满足了我对沉浸式听歌的一切想象”。

几天前, 波点音乐以色彩心理学为基础,将音乐在曲风和情绪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投射到不同的色彩上,在新年到来之际,联合占星师为12星座推出开运色和开运歌单,为年轻人叠加好运buff。随后,00后们带着对新年好运的向往,把话题#十二星座春节听什么歌#一举送上了热搜。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1)

不过,把好运寄托给玄学只是Z世代的美好期望,他们其实更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由95后主力组成的波点音乐团队当然也深谙这个道理。同期上线的“音乐能量色”测试H5,让Z世代用户透过留在波点音乐的听歌足迹,看到自己从不同色彩的歌曲中吸收了哪些音乐能量色,成为某种音乐色彩的掌控者。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2)

如果说上线之初用视频作为播放背景、让用户自主创作音乐背景,是波点音乐找到了打开年轻人听歌想象力的制胜抓手,满足越来越多年轻人“沉浸式听歌”的需求;那么如今玩起“音乐色彩玄学”、测算用户掌控的音乐能量色,则是波点音乐在不断创造“看见音乐”的多样玩法,解锁了让年轻人爱不释手的流量密码。

看着色彩听着歌,

00后在波点乐不可支

不少用户近期会发现波点音乐有一个新的变化,很多歌曲的背景画面里多了一个色彩变幻的视频背景,这是波点产品以“音乐可视化”创新模式问世以来,首次官方大规模“上新”歌曲背景。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3)

“有人喜欢更直给的故事型背景,也有人喜欢色彩抽象化表达赋予歌曲更多想象空间,跟此前让用户自主制作视频、自主选择播放背景的初衷是一样的,我们希望用户根据自己的听歌感受,有更多自主选择播放画面的权利。”波点团队负责人肖米介绍说。

不同歌曲的色彩,对应的是心理学中对不同情绪匹配的颜色,动态变换的形式,对应的则是歌曲曲风、节奏等方面的多样性。由此构成的动态色彩背景,让用户在听歌过程中通过视觉获得更丰富的情绪发散。

作为一款面向00后年轻用户的产品,波点音乐不仅借产品与用户直接“对话”,更熟悉这届年轻人的社交玩法。

基于动态色彩歌曲背景,波点音乐打出了两张与年轻人联动的王牌:“测试你掌控的音乐能量色”是波点音乐送给用户的年终总结,而“12星座虎年幸运歌单”则是波点音乐送给用户的新年开运锦囊。两张王牌成功搅动起年轻人的社交互动热情。

有杰迷因为掌控了“樱花粉”,感动得仿佛与小公举旋律同频了;掌控了绿色的男性网友,心情有点一言难尽;当然,也有用户晒出了自己的“色彩歌单”,试图破解是哪些歌曲调出了那么美妙的“米黄色”。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4)

“音乐能量色”的测试乐趣当然不止于颜色,波点音乐同时结合用户的个人画像,为用户赋予充满魔幻色彩的职业属性,你是“冰系大祭司”还是“幻系守卫使”,或许取决于你的性别、年龄、听歌品味。

波点音乐从这些信息里,不仅计算出了你的处事风格和个性魅力,还为你找到2022年“与你的音乐磁场共振”的音乐同好,“冰系大祭司”和“霜系骷髅射手”有可能在周深的神仙嗓音里握手言和,而“幻系守卫使”和“雷系仙术士”也有可能在希林娜依·高甜飒的演唱里同频抖腿……这种只有喜欢同类音乐、同一首作品的人才会有的默契,被波点音乐一一总结出来,让年轻人在熟悉的“暗号”中体验到音乐社交的乐趣。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5)

脑洞大开的职业属性也成为年轻人争相创作的快乐源泉,有人套用近期热播剧《开端》中的“卢笛体”,自我介绍道:“大家好,请叫我 张·雾系神枪手·掌控天空蓝能量的人·喵喵”。并傲娇表示:如果你也能这样自我介绍,那么我们就都是“波星人”。

“波星人”的傲娇的确引来了羡慕的眼光,不少人临时下载了波点音乐APP,在“输入个人信息、选择曲风、选择歌手”等一系列操作之后,发现APP不仅基于基础信息计算出了自己的“音乐能量色”,而且推荐的歌曲还挺对胃口,直呼“真香”。

与此同时,作为新年开运锦囊的“12星座虎年开运色歌单”也刷屏了Z世代的社交圈。

有人的幸运歌单被命中了多位喜爱的歌手,感慨“好运的氛围一下就上来了”;也有人立刻把歌单加入循环列表,祈求今年桃花朵朵,事业大红大紫……年轻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都涂上了“开运色”,在音乐的加持下,接下来一整年都有了能量满满的冲劲儿。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6)

波点音乐这一波“辞旧迎新”式的组合玩法,避开了音乐APP扎堆发布听歌报告的元旦前后,在农历春节之前成功吸引了年轻听歌用户的目光,用独特的动态色彩音乐背景让人们知道,听歌APP还有“音乐可视化”这种新颖的打开方式。

或许从此在人们的印象中,听歌APP将分为两种,一种叫波点音乐,另一种叫除了波点音乐以外的其他APP。

追随音乐本真而来,

Z世代找到“听歌初心”

习惯了“打开-查找-播放”三步走的音乐APP用户,刚开始接触波点音乐会发现,只需要打开APP这一个动作,波点就会根据用户的喜好自动播放想听的歌曲,这种爽感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如今常见的超级音乐APP或许在早期也给予了用户同样的爽感,但随着功能的复杂化,歌曲、活动推荐的重重叠加,当初的爽感早已被冲淡。

波点音乐找回的“听歌爽感”,事实上是 “听歌的初心”。人们听歌无非是为了探寻或是寄托内心的情绪,为了满足用户的听歌初心,波点音乐除了在界面上提供极简化交互,还始终强调用“音乐可视化”营造沉浸式听歌体验。

心理学上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称为“通感”,人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会随着旋律的流动形成对作品内涵的同情与共感,从而产生“画面感”。波点音乐尝试的“音乐可视化”听歌模式,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调动强化这种“通感”,让用户快速听懂音乐、喜欢音乐。

人们在波点音乐的歌曲背景里,无论是看到歌曲MV,还是歌手演出的live片段,或是新近上新的动态色彩片段,甚至是其他同好发布在平台上的剪辑背景,都能快速从画面中汲取歌曲表达的精神内核,获得在其他平台无法获取的深度音乐感知。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7)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波点的“音乐可视化”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允许用户上传DIY的视频背景,充分满足新世代用户的表达欲。

出生于21世纪初的Z世代,表达能力跟随互联网发展一起成长,出生即手握QQ账号,在互联网信息爆发时代学会认字和上论坛,中学时代用手机在微博追热搜、在微信分享生活……他们比此前的任何一个年代都更渴望表达、更懂得如何用视觉来表达。

以往人们对歌曲的感想只能“评论区见”,在波点音乐,年轻人可以直接在歌曲背景里交流,一个人基于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上传自己创作的歌曲背景,另一个人在听同一首歌的过程中选择了别人上传的歌曲背景,顺手点一个赞——这样创作、互动的过程中,即完成了年轻人基于个人对歌曲的感知和理解,在同一界面释放和交汇思想的过程,完成了一次基于歌曲共情的跨时空认同。

在波点音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Michael Jackson《Beat lt》的经典舞台,还能看到年轻人用画面诠释着对它的理解,其中既有缅怀MJ的经典影像,也有人用动漫形象向经典舞蹈致敬,还有跟歌曲一样燃力四射的热血少年漫;而歌曲《天空》的背景里,充斥着年轻人借着王菲空灵的嗓音,触摸明月、星空、晚霞和蓝天白云的画面。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8)

“音乐可视化”丰富了年轻人对旋律的画面理解和想象力,这一看似播放形式上的不同,其实是波点音乐发起的一次回归音乐本真、通过“看见”去听懂音乐创作初衷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也给了年轻人用一次就爱上它的充分理由。

逆潮而上,

用“音乐可视化”

反“音乐碎片化”

回归音乐本真,一直是近年来摆在整个音乐行业面前的重要命题,音乐行业急需将用户从碎片化的短视频音乐里唤醒,让人们听到音乐的“全貌”。

近些年,短视频火了流水线式的歌曲,却把歌曲碎片化、配角化,几十秒的副歌没能让新一代“网络歌手”多红火,却着实让人忘了一首歌除了副歌,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旋律。

音乐人们在创作的时候,除了想作出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段落,还渴望用音乐叩开人们的心灵,获得共鸣和全盘认同。说唱歌手王以太曾在纪录片《15s之外》中表示,我们创作音乐是因为喜欢音乐的各种可能性,但短视频将音乐的可能性限制在只有15秒,它限制了音乐的所有可能性。

波点音乐要做的,正是打破短视频的限制,让人们看见音乐的更多可能性。

音乐从不是视频的附属品。初看都是“音乐 视频”的形式,但波点音乐却与短视频背道而驰,它让用户用视频去补充音乐在视觉上的缺失,目的是丰富音乐作品鉴赏的完整性。

而让用户以自由创作视频背景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正是向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情绪、创作灵感致敬。这种调动用户参与背景创作的“音乐可视化”模式,也间接避免了创作者“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困境,从而保护音乐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激发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音乐作品出现。

结语

完整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叫人时听时新,不同的人听到一首歌,脑海里会有不同的画面,每一个年代的人也会有独特的理解。

波点音乐为用户留下这些“看得见”的音乐印象,既是视频创作者的情绪回忆录,也可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每个时代的记忆胶片,让音乐不止是某个年代里单曲循环的音符,还保留下珍贵的记忆画面。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9)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10)

感觉越来越没有好听的歌了(为什么好听的歌越来越少了)(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