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耧(lóu)”是个啥东西?现在的年轻人别说见过,听都没听过,种地都机械化了,而且也没多少人种地了,淡出人们生活的其实不仅仅是这些老东西,还有人类的农耕文明。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1)

葛国桢 | 文

“木耧耩麦子”

这句话你能念对不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种早麦,霜降种好麦。 ”每年的晚秋时节,田野里的庄稼收获之后,大田里种麦就成了乡下人“一等一”的大事。

乡下人把种麦称为“耩(jiǎng)麦”。这个“耩”字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认识。

词典上说,“耩”原指农具,外地称为“耩子”,中原地区农民称为“木耧”,全身用木头做成,可以用牲畜或者人力拉动播种。“耩”也作动词,比如耩麦子、耩豆子等等。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2)

没有机械化耕作以前,不论在山区还是平原上,寒露前后,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牲口或者人力拉着木耧耩麦子的情景:或一人牵着牲口走在前面,一人摇着耧吆喝着牲口走在后面;或三五人拉着绳子走在前面,一人摇着耧下着种子走在后面。

吆喝牲口声、人们的说笑声、叮铃叮铃的耧铃声交织在一起,给秋日空旷的原野增添了不少韵味。

“木耧”这东西,据史书上记载,已经有超过上千年的历史了,估计现在只有在农耕博物馆里才能见到它的身影。木耧的结构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耧腿、耧斗和耧杆几大组成部分。

耧腿这一块,有耧柄、耧斗、耧筒和耧铧等部件。耧腿的关键部位是三根耧筒,它的形状与老黄瓜相似,被老农俗称为“黄瓜筒”。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3)

耧筒是木匠用结实木材雕制而成,中间挖成空筒,承接耧斗里漏下来的种子。套在黄瓜筒上的叫耧铧,生铁铸成,三角形的,尖部很利,可以把土壤垦出深浅不一的耧沟。

耩地时,种子顺着耧铧垦出的耧沟就埋进了土壤。

耧斗主要用来盛装粮食种子,由四块木板组成,像一个倒梯形的漏斗,耧斗一次大约可以倒进去十斤种子,下完了再倒。

木耧的机关在耧斗里。耧斗下侧中间有一小方口,小方口里拴有一个能活动的铁制“小舌头”,上面还有个小闸门,老农俗称为“闩掩门”。

小舌头来回晃动,不停地拨动耧斗里的种子,使种子下得均匀,小闸门用来控制种子下多下少。

耧杆是用两根木杠子做成的,捆绑在耧腿和耧斗上,与架子车的两个车把非常相似,由牲口或人驾辕,拉动耧体进行播种。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4)

如果用牲口耩麦,需要两个人和一头牲畜。拉耧的牲畜以牛为主,因为牛有耐力,通人性。

牛不够用的时候,也用驴和马等其他牲畜。用牲口耩地时,前面一人牵牛,俗称“帮耧的”。“帮耧的”人掌握着耩地行进的速度,既不能走在牲口前面,也不能跟在牲口屁股后面,而是要和牲口并齐走。

耩麦的最佳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周左右,过去因为牲口少,所以很多地块耩麦还得靠最原始的人力来拉耧。

一张耧耩地,通常要用3到5人拉耧。一人驾辕,其余人左右陪同。

拉耧的人脚蹬着土地,身体前倾,扶耧的人说停就停,说拐弯就拐弯。两边的用劲要均匀,不然耧会被拉偏。

不需要使太大的劲,拉耧走步也要适度,不能拉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驾耧人掌握着耧杆,既是掌握方向,又起到平衡作用。

因木耧而生的“耧把儿”

你猜是干啥的?

乡下俗称摇耧的人为“耧把儿”。

“把儿”即“把式”,是中原地区乡下对某一方面技艺熟练之人的尊称,和“师傅”、“老师”之类的词意思有些相近,种瓜的叫“瓜把儿”,种菜的称“菜把儿”,赶牲口的叫“大把儿”。

“耧把儿”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庄稼把式,乡下俗称“庄稼筋”,一般人根本干不了这个活。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5)

高中下学那会儿,我试着摇过耧,不光是技术难掌握,还特别累。摇耧的时候,不是左了就是右了,耩过去的庄稼弯弯曲曲的,被妻子嘲讽为“狗肋巴”。

与其他工作一样,耩地也有耩地的程序。耧脚入地开始播种,乡下俗称“扎耧”,耩到地头要拐回去需要把耧抬起来,乡下俗称“提耧”。

一个好的“耧把儿”,不管“扎耧”还是“提耧”,都显得轻松自如。再看他们耩过去的地,像木匠的墨线绷出来一样直,庄稼苗出土后稀稠均匀。

“耧把儿”干的是真正的技术活,整个播种过程中的播种量和质量,完全靠“耧把儿”有条不紊地操作。

由于地块的土壤属性不同,播种时的气候冷暖不同,土壤的湿度不同,甚至种子的品质不同,播种的深度是需要变化的,都需要“耧把儿”根据情况具体把握。

比如土壤水分偏少,需要耩得深一些,“耧把儿”就会把耧向前略推一些;土壤水分偏多,需要耩得浅一些,“耧把儿”就会把耧向上稍微提起,这样耧铧就入地浅一些。

至于播种量的掌握,全看“耧把儿”对耧“摆动”的幅度和力度大小了。

若走得慢了,摇的重了,下种就会多,出苗就会稠;走得快了,摇得轻了,下种就会少,弄不好就会缺苗断垅。

一个好的“耧把儿”,还能根据播种时间的早晚,决定增减播种土壤的深度,决定播种量的大小。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6)

深秋时节,你如果从田野里走过,聆听远远的耧铃声如行云流水般传来,好似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妙极了。

好“耧把儿”三爷的搞笑事件

在我的记忆里,三爷是那时候生产队甚至全村都出了名的好“耧把儿”,他耩地的时候,经常有很多人前来观摩,或者向他当面讨教。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7)

面对那一张张鄙谦的笑脸,三爷也不客气,仿佛历经百战百胜的将军一样,不慌不忙地讲述自己大半生耩地积累的经验体会,让人肃然起敬,觉得世界上每一个职业都很了不起。

那一年秋天,正在地里耩麦的时候,天色忽然变得阴沉起来,随后又飘起了毛毛细雨。

因为剩下的地不多了,三爷决定耩完再收工。他怕细雨把耧斗里的麦种淋湿,就随手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把耧斗的口盖了个严严实实,然后继续耩下去。

等到剩下的地全部耩完了,三爷才拿起草帽戴在头上。看看耧斗里已经没有一粒麦种了,他故意炫耀着说:“大家伙儿看俺的本事咋样?地耩完种子下完,刚好!”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8)

大约过了六七天,众人又来到地里,查看麦苗出土情况。

远远望去,发现三爷那天耩过的地里有不少空白,一根麦苗也不见。大家以为是种子发霉不生芽了,赶紧用手扒开土壤查看,谁知道土壤里根本就没有发现一粒麦种……

“三爷那天最后摇的竟然是空耧”,由于他太大意,忘记了给耧斗添加种子。这下子,笑话闹大了。俗语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个笑话很快就在三里五村传开了。

农村80年代种地情景(乡下过去的耧把儿)(9)

有人见了三爷就开玩笑说:“地耩完种子下完,刚好!”

种了一辈子地的三爷从没丢过这么大的人,一张老脸实在没地方放。

从此以后的好长时间里,他都不敢出门,出了门不敢见人,见了人不敢抬头……

很多年之后,提到这件事,他还感慨万千:“本事再大再精明的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都怪我太高看自己多年的经验了,人啊,啥时候都不敢太傲!”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葛国桢,河南鄢陵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冷暖人生》、《燕子飞来》等个人文集,主编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丛书。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